APP下载

通许县汉风二夹弦剧团考源

2020-08-04叶永军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学艺唱戏胳膊

叶永军

河南省通许县送戏下乡艺术团

据洼张村老人回忆,张殿中的父亲张子道,在濮阳、山东、安徽等地演出二夹弦很有名声,外号“红脸王”,二夹弦对棚戏必有张子道。有一年暮春,家人让张子道去集市去买红薯秧,结果正好碰见来请对棚戏的人,张子道撂下红薯秧,带着剧团就去了,第二年锄红薯才回来。1923 年,张子道在洼张村传艺,剧目有《小姑贤》、《花厅会》、《骂殿》、《丝绒记》、《洛阳会》、《对绣鞋》等。现在,头把弦有李广东、张福山、张根唐;笙张耀红;二胡张家轩、坠胡张金生、大嗡子张志军。

传承谱系:因年代久远仅能追溯到张子道。

第一代:张子道,清末民初时期洼张村人。生辰不详。自幼学艺,钻研二夹弦,后代只知其学艺于安徽、山东、濮阳等地,一生弟子无数。张子道为张耀红曾祖父。

第二代:张殿中(1894 ~1960),洼张村人,艺名“拐胳膊”。自幼随父学艺。张殿中为张耀红祖父。

第三代:张兴龙(1940 ~2012)。幼年学艺,曾在1980 年重组洼张村二夹弦剧团。1999 年再次组建二夹弦剧团。

第四代:张耀红,男,1976 年生。张兴龙儿子。初中毕业后随父亲学艺。扛起振兴二夹弦大旗,一直执着二夹弦至今。

民国时期二十年代,张殿中与大哥张殿魁(张大玉)、二哥张二玉随父亲张子道在豫东、鲁西南一带唱二夹弦。当时父亲张子道唱红脸,大哥张殿魁唱戏还会弹琵琶,张殿中能演唱多种角色:青衣、花旦、老旦。特别尤以老旦见长。当时社会混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唱戏仅能糊口。

当时,豫西南汝阳县一个军阀团长看“拐胳膊”戏唱得好,就邀请他在自己的家乡唱戏,“拐胳膊”很快在当地走红。戏报上有他的名字,每场400 大洋;没他的名字,每场200大洋。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话“面发酸,烧干锅,也要去看拐胳膊。”张殿中饰演的青衣、花旦扮相俊美,每当散戏后,有许多人在场下要一睹“拐胳膊”的尊容。一富绅家眷要认“拐胳膊”为姊妹,一见“拐胳膊”是个男的才大吃一惊。她说:光听北京有个梅兰芳,谁知道开封还有个“拐胳膊”。

1935 年,“拐胳膊”到开封比赛,当时的比赛叫“打炮”,他带着几个徒弟欣然前往。当时徒弟恒云(通许玉皇庙冢上村人)、任毛、明亮等人,比赛地点在工人剧场,因为把门的不认识不让进剧场。张殿中就对把门地说:请师傅到里面说“拐胳膊”来啦!这样一吆喝,里面的陈素真、王秀云等人说:赶快叫张老师进来吧!当时演唱的二夹弦剧目有《踢篮子》、《武家坡》等。由于“拐胳膊”表演细腻逼真,古朴淳厚,声音委婉有韵,高亢明亮,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1938 年6 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河南,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戏班子也受到很大冲击。洼张村又在黄泛区,黎民流离失所,逃荒在外,张殿中1960 年早逝,“拐胳膊”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一直传承至今。1945 年8 月日本鬼子投降后,外出逃荒的乡亲们纷纷还乡,虽然村里的人已经因为黄水失去大半,还是有人组织起来二夹弦剧团。一听到这个消息,外地人也来报名参加,当时有50 多人,经筛选后确定28 人。1945 秋冬组团名单如下:

张修刚、张凹斗(城关镇人),张全志、张殿庆、李清义(厉庄人),张广芝、张广福、张修安、张修昌、张修文、张修刘、张修德、张家民、张修振、付秀君、张传海、刘长建(民权县人),恒云、刘继承、张俊良、任毛(刘阁人)、张老三等。

大水退去,黄河泥沙淤埋了良田,满目荒草泥洼,大家无地可种、吃穿无着,住处都没有,就挖地庵,上面用苇子搭一下,虽说条件艰苦,但大家学戏都很积极。当时,凡是洼张村人,每人兑油4 钱,夜里唱戏点灯用。1958 ~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很艰苦,洼张村全体村民推举二夹弦剧团到外地唱戏演出谋生。30 来人的剧团边走边唱,从邸阁镇出发到扶沟县的江村镇,一路向南,过扶沟、到西华县,鄢陵县、长葛、汝州、舞阳、禹州、叶县、郏县、襄城县等地,有时观众给一些红薯片、高粱等,还给他们找一个小仓库存放起来。多了,就把这些糊口之物拉回洼张村分给大家,使村民度过了饥荒。

“文革”时期,老戏等传统剧目禁演,改唱样板戏。1980 ~1985 年,是戏剧、曲艺等传统文化恢复的短暂繁体时期,张殿中之子、生产队长张兴龙(1940 ~2012),于1980 再次组建二夹弦剧团,名单如下:张加轩(长子)、张秀云(长子儿媳)、张福山、张根堂、张三孩、张双喜、张四平、张留彬、张金生、张喜梅、张凤梅等20 余人在通许、尉氏县等地乡村演出,很受欢迎。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生产队解散,外出演出无人接待了,加之录像、电视剧带来新的娱乐,戏剧等传统文化渐进走入低谷。洼张村二夹弦剧团演员忙于责任田,一度停演。1999年,洼张村再次组建二夹弦剧团,在通许偏僻农村演唱,很受广大农民欢迎,赞不绝口。2012 年张兴龙去世后,由其儿子张耀红主持演出。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革,打工潮的兴起,民营剧团举步维艰。洼张村二夹弦剧团在苦苦坚守着。团长张耀红说,有演出市场才是民营剧团的生存之道,才能把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下来,留住民族文化根脉。洼张村汉风二夹弦剧团行当齐备,但面临演出场次少、收入少导致青年演员青黄不接的困境,期待社会各界给予支持的同时,也期待二夹弦剧团能在乡村振兴中,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文化繁荣,希望能得到文化部门的扶持,把这一古老、稀有的剧种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学艺唱戏胳膊
长个不停的胳膊(西瓜版)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构造函数破解导数问题的三种策略
电学“搭台” 力学“唱戏”——两道异曲同工的力、电问题进阶式分析
小熊学艺
姥爷的唱戏机
姥爷的唱戏机
母鸡学艺
郑人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