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德设计政策比较研究

2020-08-04徐昊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西德东德德国

徐昊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经历战争后,德国满目疮痍,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被摧毁,德国面临着重建的重大任务。此时的德意志民族没有自己民族自决的权利,他们强烈的民族统一和国家独立的愿望和要求则被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利益集团的争霸策略所割裂。在德国的土地上最终出现了两个国家: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这是东西方占领国之间的利益争夺的延续,但这种分裂是完全违背德意志民族的基本意愿的。正如原西德第六任总统所言:“我们德意志人是一个人民和一个民族。因为我们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感到我们休戚相关。”

一、重建时期的需求

德国的重建自1945 年。10%以上的人口死亡,几乎没有完整的城镇,大量的移民潮,在废墟中能找到的可用之物被优先使用,整个德国社会充斥着临时拼凑的替代物品。一些军用产品临时作为民用,如用报废的战士钢盔来制成厨房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迫在眉睫。经过短短几年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在原料稀缺,工业基础设施匮乏的条件下,1950 年联邦德国已经达到了战前的生产水平;1950 年底,民主德国工业生产也已达到战前1936 年的水平。关于设计的问题,两个德国都试图通过来自魏玛岁月里包豪斯的著名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有关现代主义的讨论来面对重建道路。在民主德国的设计中可以看到,长期保持着一种简单而诚实的品质,与之相对的是西部长期的丰富多元的现代化的倾向。

作为西方式的民主政体,西德在许多方面效仿美国,希望通过对消费社会的接受而成为一个稳定的国家。而此时东德的生活标准则远远地落在了西德的后面。在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SED)作为结合了共产党和社会党的政治联盟,把苏联风格的社会现实主义引入了民主德国的文化政策中。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号召下,一种试图建立“真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发展起来,与被称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西方国家针锋相对。

对于两个德国而言,最典型的国家建设和设计的体现莫过于建筑。建筑的形式是一种体量宏大且一目了然的媒介,在城市的发展中能兼顾教育和对外宣传的作用。柏林的斯大林大道的建设就是柏林国家建设项目的开端。1949 年,东德政把一条主干道法兰克福大街冠以领袖的名字,同时决定启动规模宏大的无产阶级住宅区建设计划。斯大林大道不仅与政治的重要性联系在了一起,而且也把消费者的需求导入一种公共政治生活的形式中。通过建筑师对于街道的扩建,城市景观的现代化以一种英雄般的尺度出现,这和在华沙以及斯大林格勒等城市中的景象十分类似,这也是东德政府组织建筑师到苏联考察后而得到的经验。1950 年,政府在东德城市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要体现社会主义特色,同时兼顾柏林历史和建筑的风貌,要让标志性的建筑成为城市的代表等。 在设计师的眼中,大道的建设不仅要展示现代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将成为未来大都市规划的样板和典范。

面对东德民众对于更好的生活条件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东德领导人乌布利希特(Walter Ulbricht)在新创办的杂志《新宣传》上说:“我们拥有所有必要的条件,在获利的情况下向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工业产品”,他明确地阐明了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出口高质量的产品,“让全世界对我们共和国的产品认可,赢得所有国家的尊重。”

二、设计组织的推动

在德国,设计组织推动设计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意志制造联盟。当1907 年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的时候,不仅承担了一个设计政策制定者的任务,而且还扮演了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角色。1951 年,西德联邦议会通过决议,成立德国设计委员会,它的作用是保护西德投资和消费品工业的竞争力。同年,德国工业协会(BDI)在科隆成立,它经常扮演国家文化部的角色,同时也积极参与对德国工业设计后备力量的教育。1952 年新技术形态研究院的成立,也为策划优良工业产品特别展提供专门的服务,这也是发出了设计作为文化现象的重要信号。这些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国家的和地方性的设计中心,基本上都是以经济目标作为它们的首要任务。

在东德,类似的设计组织在中长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框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50 年开始就有了工业设计学院,1952 年应用艺术研究所成为了国家艺术事物委员会的一部分,并且又产生了造型设计中央研究所。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经济会议和部长会议在1963 年要求:“为了人民需求的满足和出口的提高,需要生产适宜的、现代的、持久的和美的产品” 。1972 年工业造型设计部(AiF)成立了。工业造型设计部是东德国务院的直属部门,其拥有中央指导方针职权并能参与到大型的设计事件和实务中。工业造型设计部制定方针、法令和立法,为全国产品设计制定准则,并应用于出口和国内市场。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之一的政府管理的设计机构虽然利用国家集合统筹地管理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具有创新力量的个人设计潜能。

三、对外形象地展示

在1958 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中,德国在此次展览中选择的主题是“生活工作在德国”,它不仅表现了德国人的高效,也通过把国家设计成温馨美丽的“家”,间接地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德国设计的成就。德国馆用黑钢和玻璃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参观者在体验建筑物的透明和花园装置的优雅中,强烈地感到其中传达出来的“明亮的、友好的和自由的”愿望。德国馆在国家宣传层面而言,不仅综合了西德工业各方面成就的展出,而且场馆本身即被认为有机会展示现代最好的设计理念的绝佳范例。

在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东西德设计政策的共识,也是各自的主要目标。两国都成为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的成员。西德通过突出的设计组织以及有设计意识的公司来推动特别的设计计划,如通过设计奖项让设计可以嵌入社会文化景观中,优良形式联邦奖、红点奖、iF奖等。1959 年东德成为了世界上第九大工业国,在计划经济下,一方面有必要通过东方集团保护自己的经济;另一方面,消费品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不断地冲击,让东德的工业发展水平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乌布利希特认为东德的工人应该肩负一种做贡献的责任,让全世界对东德的产品认可,通过高质量的出口产品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四、设计原则的诠释

东德政治和经济系统及其消费供应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来理解设计职业所面临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的地位是受到认可的。乌布利希特在1961 年声称“艺术的成就”不仅是有助于完成任务的方式,而且也能“引领社会主义的胜利。” 对“艺术的成就”的理解不可能没有争论。社会主义的设计政策一开始成为所有设计的前提。虽然管理层不断发起“保守”与“爱国”等相关概念来进行告诫,甚至指控一些个体设计师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主义”,但这些个体设计师仍坚持功能主义原则,设计出带有清晰线条、简洁形式和几何装饰的现代设计,并在国际和国内的各项设计大奖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再看20 世纪五十年代的西德,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理念的演变,也是西德对于现代设计原则选择与博弈的缩影。比尔(Max Bill)作为第一任校长也有让学校与包豪斯的传统建立联系的意愿。学校最初的理念是要建立一所新型的教育机构,能提供给德国其他设计高校一种模式。学校以“民主社会艺术家的必要性”为导向而开设近似于包豪斯的基础课,希望发展出不受消费驱动、不受风格和时尚左右的设计。这种意图被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标准,借以反对美国为代表的服务于消费现象的商业设计和工业美学。乌尔姆人极力主张那种“苦行的”、“去装饰的”美学,同时也提供了为环境而设计的意识,与日常生活消费品、时尚品和一次性用品划清界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德国设计委员会面临的问题是让“优良设计”有更广泛的拓展,来改变青年文化和流行设计的生活方式。它提出了“优良形式联邦大奖”,旨在推动“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有竞争力因素的经济意义”。 东德政府认为,想要维系一种在东方集团内的工业生产的声望,设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虽然行动较晚,但还是引入了“优良设计奖”。根据规定,它奖励给在东德制造业中杰出的设计产品。

五、结语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驱使下形成的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它们社会政治制度迥异,所以将其二者进行对比一直以来都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纵观东西德的设计政策,东德在初期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特色的设计中显示出国家主导的计划体制的整齐划一,设计的内容反映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两德都在设计政策上释放出强烈的改变的讯号。东德官方对于设计的阐释系统出现了模糊的空间,更多的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分离,虽然许多个体设计师坚持现代主义设计的原则,和西德设计中的优良设计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西德以西方欧美国家为借镜,在现代设计的道路上始终平衡着消费文化与产品品质的关系,并不盲从于美国式的商业设计的原则。同时,两个德国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统一之前,对于设计的重视和尊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程度,在对于优秀传统的继承上也都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

注释

①丁建弘:《大国通史·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第453 页。

②易鑫:《新世纪之交的德国城市设计——百年思想的演进与更替》,《建筑师》,2019 年第1 期,总第197 期,23-30 页

③Aynsley, Jeremy, Designing Modern Germany, London,2009. p167

④Selle, Gert, Geschichte des Designs in Deutschland,Frankfurt am Main, 2007. p227

⑤Aynsley, Jeremy, Designing Modern Germany, London,2009. p175

⑥Aynsley, Jeremy, Designing Modern Germany, London,2009. p193

猜你喜欢

西德东德德国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追忆东德美好时光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中国与西德建交的一段曲折历程
“梦梦”“娇庆”德国行
倒塌于记者会
西德侨报与德国华侨
德国争论禁止东德标志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