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原始青瓷的发展演进及影响

2020-08-04闫明洋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白瓷青瓷器物

闫明洋

沈阳理工大学

一、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

商代中期(约公元前 16 世纪 —前 11 世纪),出现了与瓷器特征相似的青釉器,因瓷器开始出现,叫做“原始瓷器”,也称为 “原始青瓷”,是因为它的釉色呈青黄色、青绿色、豆绿色的居多。原始青瓷是我国先民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瓷器与陶器之间的联系密切,同时在使用材料、烧成温度、釉料、透明度等方面又相互区别。

(一)原始青瓷的分布

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按省份的分布来看,遍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甘肃、江西、江苏、安徽和北京等各地。商代中期的原始青瓷,年代最为久远,最早在郑州商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釉尊,之后在黄陂盘龙城遗址的商代墓葬中,也有原始青瓷出土,器形较为广泛。商代晚期的原始青瓷,在安阳、藁城、益都、辉县等地的居址和遗址,相继发现有原始青瓷和残片,数量最多的是在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墓葬中。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分布较为广泛,遍及洛阳、琉璃河、长安、屯溪、句容等地,其中,屯溪和句容的西周遗址中,原始青瓷数量较多,器形也相对丰富。东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分布在洛阳、山西候马牛和石家庄市庄村等地。

(二)原始青瓷的纹饰

1.刻划,该装饰技法是在半干或全干的器物表面上用石块、竹木等工具的进行刻划。弦纹是刻划纹饰里常见的方式之一,西周开始普遍应用,用于装饰尊、豆、盂等器物的外观,弦纹是在坯体上轮旋刻划而成的,刻划装饰在口沿、肩颈、腹部等位置。水波纹也是刻划纹饰的方式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为吴越青瓷鼎,其肩部刻划有细腻的水波纹,工匠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感受,巧妙地利用在了原始青瓷器物的表面。

2.拍印,该装饰技法是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印有纹饰的拍子拍打坯体表面,其中常见的纹饰有方格纹、圆圈纹、勾连“S”形纹等纹饰。方格纹大多以条状装饰在器物的腹部,使用拍印或刻划的方法,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器型上;西周晚期,原始青瓷器上出现了仿造青铜器的圆圈纹、勾连“S”形纹等纹饰,其中,圆圈纹利用印模连续拍印,主要装饰在器物外腹部,形式多样,不同于以往的刻画和拍印,形成了独有的装饰方法。

3.原始青瓷还有堆塑、贴塑等多种装饰手法,装饰部件捏制好,然后堆贴在原始青瓷器。“S”形堆贴是西周中晚期开始大量使用的装饰,鸟形堆塑,是器物表面普遍的一种装饰方式,同样也体现在原始青瓷的装饰上。

二、原始青瓷至成熟青瓷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生产迅速进入高峰期,成型方法也由最初的泥条盘筑转变为拉坯成型,使得器物的薄厚更加均匀,造型更加丰富,此时,原始青瓷的胎质经过加工后也显得更加细腻,而且胎质呈灰白色或土黄色[1]。

原始青瓷出现后,由于具备陶器所没有的优点,例如釉面光洁,质地坚硬,不易被污染,而受到普遍欢迎。原始青瓷开始被广泛的生产和利用,需求大大增加。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在商周时期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器物釉色呈青黄,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原始青瓷达到了顶峰。春秋时期,大量的日常实用性碗、盘等器型开始出现,该时期的原始青瓷具有明显的特征,内壁常常会有拉坯时留下的弦纹;战国时期,礼器大量出现,有仿烧青铜器造型的鼎、尊、簋、盉等,非常精美。

(二)秦汉时期原始青瓷

秦汉政权的统一,导致了古越地区不同风格的原始青瓷的出现,仅器物朝上部分上釉,釉层不均匀,釉面多点,器型主要有杯、鼎、盒、壶等,更接近于日常生活中的用具。

东汉时期,常见的器形有碗、罐、盘、钵、孽等,纹饰类型主要为水波纹、弦纹等,到东汉晚期,社会稳定,烧制青瓷的质量极佳,工艺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状态。 在此期间,瓷原料的制备相对标准化,瓷器质地细腻,浅灰色,壁厚适中,釉面光滑洁净,胎釉紧密结合。釉色主要是青色,也有青灰色、青黄色等多种色调, 成型过程更加严格,形状规则,并且烧制技术得到了显著改善。 原始青瓷发展虽然较缓慢,但秦汉时期原始青瓷的烧制与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东汉中后期,瓷器终于被成功创造和烧制,使我国成为瓷器发明和生产的国家。汉代是中国手工艺从陶器到瓷器的孕育和成熟的阶段,也标志着中国青瓷的手艺相对成熟。

三、原始青瓷对瓷器发展的影响

(一)对青瓷釉色的影响

古代陶工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长期使用高温窑炉后,窑炉的燃烧口以及窑炉的四壁和顶面会产生一层玻璃质,俗称“窑汗”,因此受到启发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原始青瓷在此基础上发展并逐渐成熟。

在唐代,越窑烧制的青瓷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瓷器中的贵族”,五代时期,越窑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后来生产出了一种秘色青瓷,备受世人的喜爱。南宋时期,官窑、哥窑生产了精美的纹片青瓷,龙泉窑烧制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的釉色,这是青瓷历史上是一个巅峰。同时期,景德镇烧制出青中显白,白中泛青的影青釉。元明时期,景德镇仿龙泉釉的烧制和青瓷釉的新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丰富了青瓷釉的种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青瓷的釉色更加丰富,有天青、粉青、冬青、影青、梅子青、豆青、灰青、翠青等。

(二)对青瓷烧制工艺的影响

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后,历经春秋、战国,烧制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东汉时期,青瓷烧制工艺达到了成熟,随着窑炉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烧成温度达到1200℃左右,上釉过程也得到了改善和改进,吸水率逐渐降低。秦汉时期,原始青瓷的烧制工艺迈上了新的台阶,烧制温度达到约1200℃,其质量和水平已接近于瓷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制技艺发展不太明显,但在隋唐时期,烧制工艺变成了使用匣钵装烧,该时期的“秘色瓷”,烧制工艺精湛,其主要是采用二钵组合装烧法与盒状匣钵装烧法,唐初期继承了以前的明火迭烧工艺,所用的间隔窑具硕大[2]。五代时期,越窑青瓷承袭了晚唐的匣钵装烧工艺,并不断改良,瓷器远销海外。在宋代,汝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约为1200℃,不易熔融,在此温度下,胎属于素烧状态,而釉处于正烧状态,气孔率处于10%至20%之间,这样使青瓷具有了玉质感。

(三)原始青瓷影响下产生分支

1.黑瓷

据发现,汉代陶瓷窑址数量很多,上虞县有30 多个,这些窑址年代有早晚,种类有差别。它们的演变过程清楚地表明: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的,后来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黑瓷已实现大批量生产。原始青瓷与黑瓷有很多共同点:制坯原料的含铁量较高,且成型和上釉的方法相同,因此,从工艺和烧制技术上看,由原始瓷演进成黑瓷,符合发展规律。东晋时期,在越窑的巨大影响下,德清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和黑瓷,以烧制黑瓷而闻名。唐宋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和商品交易的扩大,黑瓷的生产越来越广泛,质量也越来越高。

2.白瓷

在原始青瓷的影响下,工匠们积极探索,制瓷工艺与技术不断深化和发展,创造出了白色瓷器。白色瓷器的外观和颜色不同于原始青瓷,但早期的白瓷有时会呈现白中泛青的特点,体现了早期白瓷的工艺与技术并不成熟。后来工匠们在不断地烧制白瓷的实践中,原料的制备也越来越精细,掌握了原料成分的比例与釉色的联系,形成了白瓷独有的特性,为白瓷开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唐代,北方是白瓷的主要产区,北方白瓷的烧制是瓷器制造技术的一项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生产白瓷的国家。宋代最著名白瓷窑系当属定窑,它独特的造型装饰以及熟练的生产技术,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白瓷青瓷器物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龙泉青瓷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谈南京江宁博物馆藏青白瓷 明如镜 声如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