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的传播与传承——以徽剧艺术为例

2020-08-04汝世强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传统

汝世强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艺术,是我们所熟知的京剧,广东汉剧等一系列优秀剧种的起源。当下徽剧艺术发展正面临着受众不断减少,后继无人,徽剧艺术与国粹京剧之间同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的双重窘境。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播与传承徽剧艺术找寻求新的出路,尝试运用徽剧艺术与“徽符号”相结合,赋予徽剧艺术的更加鲜明地域性特色。运用新媒体技术注入徽剧艺术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徽剧艺术再次引入大众的视野。

一、新媒体时代下徽剧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徽剧艺术的历史及其发展

徽剧艺术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旋律悠扬和风韵浓厚,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寄托和价值的追求。徽剧艺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所以能在当代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新引起了更多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徽剧艺术是一个从深厚底蕴沃土中生长出来,代表着徽州文化的古老剧种,有着与生俱来的神秘面纱。徽剧艺术已历经长达四百年的风霜岁月,并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化价值,最突出的是它发展的过程中,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历经时间的精雕雕琢,岁月的蹉跎不断的累积,像坛陈酒焕发出阵阵香醇。一七九零年,徽班名艺高朗亭,带领着“三庆班”千里迢迢赴京演出,一经出场便轰动全京,受到了从市井到宫廷,各社会阶层的热衷,不久便成为最受欢迎的剧种。从而影响之后“四大徽班 ”的出现,三庆班的戏最为离奇曲折的;四喜班在演唱曲子上格外下功夫;和春班武生的打戏最为生猛;春台班则是童子功的小演员最为的出色。四大徽班各怀绝技,各有不同,让徽剧的从曲目到技法不断改良,这时便在百戏之中有了国粹的锋芒。

徽剧艺术在徽池雅调的基础上,又吸纳中国各地特色唱腔,博采众腔之长,有着讲究的行头,饱满丰富的戏剧表现技艺,杂糅多种声腔唱法,吸收了涵盖了当时民间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和发展自身,形成与塑造了一个个复杂,富有深度的舞台人物形象。徽剧艺术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 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有了一系列优秀作品。一批徽剧作家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徽剧的演艺,使古老的徽剧艺术再次推崇起来。

(二)传播环境变化对徽剧艺术传承的影响

处在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交互,人们生活与大众传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高度信息化社会下的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徽剧艺术的传承,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历史悠久的徽剧艺术很难达到当代年轻人需求粘性和审美诉求。买票进场,在戏院传统的舞台表演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实际生活。戏曲艺术有时候需要身处现场,才能感受到独特魅力,现如今戏台和戏楼,已经逐渐淡出生活,走进剧场沉浸在两个小时的剧目中,又有一定的门槛,传播媒介的改变,同时缺乏新形式的支持,让徽剧艺术的受众不断减少,看戏的人群越发小众。相对学习徽剧艺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学习周期长,学习难度大,从而让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优秀的演员稀缺导致徽剧艺术的传承成了难 题。

就徽剧艺术传播内容而言,演出剧目集中,缺乏内容保护,随着徽剧与京剧逐渐同化,很多演员都是同时学习徽剧和京剧,京剧艺术是从徽剧发展而来,两者一脉相承,本身就带有很多共性,伴随着京剧的快速发展,很多演员同班,同台,同演,难以避免的受其同化,使得徽剧逐渐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和地域性艺术特色。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徽剧艺术,其合理的创新发扬,已经迫在眉睫。

二、新媒体时代下徽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途径

(一)地方戏曲的发展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徽剧艺术而言,需要我们去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增强对现有经典曲目的传承保护的弘扬的意识。对于徽剧的传统剧目发掘新的价值,为徽剧艺术传承的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保护氛围。 近年来许多徽剧的传承人相继离世,对相关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对已有剧目进行录制,对徽剧的古老工尺谱进行翻译记载,对口口相传的唱腔进行抢救式发掘,保留徽剧的艺术档案。 2004 年昆曲摇身一变,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用尽心力创作出了青春版《牡丹亭》,给地方戏曲如何通过创新,在新时代发展 ,一条新途径。传统戏曲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给予了地方戏曲创新和创作等方面新的思路。近些年昆曲进一步改良,走进了苏州园林“不到园林怎知道春色如许”昆曲把舞台搬进了后花园中,《牡丹亭》中的后花园本就是官府园林的典范。“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月谁家院子”把昆曲的舞台搬进了林鸟围绕的后花园中,草木间互诉衷肠。让昆曲艺术融合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了昆曲全新的艺术表现力。可以通过相似手法,适当丰富徽剧的地域性的特色,使徽剧从形式内容上与京剧更好的区分开来。用更加鲜明独 特的文化形式。让能让徽剧艺术成为“徽文化”符号的旗帜,用创新的新形式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旨在让徽剧艺术,与现代审美进一步结合。让徽剧的地域性色彩更为鲜明,成为传统徽州文化更具 特色的文化符号。

通过“文化创新”使文化相互糅杂结合出新的生命力。中央电视台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吸引了很多青年一代对古典文物的喜爱,加入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过去这一工作。徽州的传统民居、马头墙、古祠堂、牌坊群、砖雕、木雕、石雕,都是徽州独特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徽剧,对其进行拍摄纪录片和宣传短片,丰富了徽剧的地域性的特色,既能使徽剧从形式内容上与京剧更好的区分开来。同时也让能让徽剧艺术成为“徽文化”的一面的旗帜,用创新的新形式让徽剧艺术,与现代审美进一步结合。让徽剧的地域性色彩更为鲜明,成为传统徽州文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让徽剧艺术重回大众视野。

(二)创徽剧艺术文化精品

《惊魂记》是徽剧近年来的创新改良的代表作品,沿袭继承了传统古老的徽剧技艺,参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定位 和唱念做打的戏曲程式。是安徽省徽京剧院对莎士比亚的著作《麦克白》,所进行民族化的改编。诠释人物子胤没有抵挡住权力和金钱的引诱,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悲剧故事,有着一定的悲剧色彩。通过对剧本的改良,使徽剧艺术具了的现代社会价值。加强徽剧艺术的创新能力。为传统的戏曲艺术找寻更多新的可能,通过新的剧本创新,让徽剧融入现代生活,赋予戏剧新的精神,并通过新媒体这个途径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

发展扩大传承队伍是推广徽剧艺术的基础使徽剧艺术和新媒体更好的融合,创作徽剧艺术的宣传片和纪录片,使更多人开始认识了解并喜爱徽剧艺术。更好的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民群众的 文化共鸣,提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同时让宣传影片“进社区”“进校园”,来完善徽剧的传播途径。加强徽剧艺术的传播也能更好的带动特色文化经济的发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徽剧艺术并喜爱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浪潮不断涌起的今天,新媒体新文化的冲击着人们生活习惯不断发生改变,像徽剧这种地方戏曲的发展并不容乐观,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但是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又开始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与发掘。需要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解徽剧艺术,传承和发扬这项优秀的传统艺术。只有通过多方努力一起,才能让传统戏剧艺术焕发新的风貌。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传统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