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道路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0-08-03陈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民族复兴新时代

[摘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道路自信,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坚持道路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事业。

[关键词]新时代;道路自信;民族复兴;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陈雷(1978-),汉族,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魏村镇张庄村人,中共清苑区委党校,副校长,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政策理论、党史、抗战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5-0041-02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道路自信,就要坚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需求的正确道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下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才能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坚持道路自信,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

近代以来,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破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严重抑制。各国列强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中国步步紧逼,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和破坏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祖国大地战乱不止,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道路。但是,无论是清朝统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还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旧式农民战争、还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一次次都失败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实际上已经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历史昭示人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生的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28年,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党又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沿着社会主义航向艰苦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夯实了物质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党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华民族根本扭转了不断衰落的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迈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改革勇气,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胜于雄辩。近百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走得通,关键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发展历史、基本国情进行了有机统一,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正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中国才取得今日之辉煌成就。面向未来,必须尊重历史的选择,不断拓展这条正确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二、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黨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虽只一字之差,却表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决心与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明确的任务目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谆谆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向全世界宣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实行的。面对严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领导人民逆水行舟,闯关夺隘,在内政外交、治党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开拓出全新征程。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五大新发展理念到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一项项出台、落地生根。中国的经济建设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腐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积极倡议,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热烈响应,中国与世界呈现全新互动与发展格局;其他领域,包括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等均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上事实雄辩的说明,正是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发展战略,才会在新时期结出丰硕成果。中国道路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将越来越自信,越走越宽阔。

三、坚持道路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難深重的危难之际。从那时起,党就毅然担负起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为了这份“初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拼搏奋斗,翻过一座座崇山峻岭,跨过一道道急流险滩,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中国实施更深层次的变革,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90多年来,时代在变,国内外环境在变,党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变革,但是,共产党人“服务人民、振兴中华”的理念永不会变,也决不能变。牢牢守住这份“初心”,是每一位党员的责任与使命。90多年的奋斗历程,90多年的艰辛探索,既有成功与喜悦,也有教训和曲折,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有了这份“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国内外风云激荡、政党更迭的复杂环境中屹立不倒,永葆青春与活力;正是有了这份“初心”,党才一次次赢得民心,赢得时代,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历史一次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忘初心,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永不动摇;就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不动摇。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实现全面小康,是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带领人民继续奋斗30年,在建国100周年之际,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了这份初心与使命,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八个坚持”,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必须做到理论清醒、信念坚定,坚持道路信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人们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坚定道路自信,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事业。有了共同的理念信念做支撑,中国人民就能同心同德,激发出强大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人类历史上所未曾有的伟大奇迹。

道路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丧失自信的国家永远看不到希望,缺乏自信的民族永远没有前途。只要坚持道路自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民族复兴新时代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