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与阻碍:论体能训练学与体能训练学科体系

2020-08-03周何梦娟

体育师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阻碍发展

周何梦娟

摘 要: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系统,促进我国体能训练学的健康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能训练学与体能训练学科的发展进行梳理,厘清发展历史的同时剖析发展所面临的阻碍,并提出解决建议。经研究得出:我国体能训练学及其学科正式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体系亟待完善,但领域发展前景良好,研究成果围绕奥运元年螺旋上升。面对某些国外先进理论“水土不服”、体能训练系统结构不完善、竞技体能与大众体能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建议发展中国特色体能训练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均衡竞技体能与健康体能发展,规范培训机构准入机制;补全体能训练人才缺口,健全现代体能教练培训系统。

关键词:体能训练学;体能训练学科;发展;阻碍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体能训练是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各国运动训练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1],渗透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多个层面:首先体能训练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能力,提升民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2];其次对中小学生而方,体能训练具有锻炼身体、促进发育的作用,并且能够培养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为今后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3];最后,值得关注的是,在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練应用同样广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体能训练体系是通过辩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成果,在运动训练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正式独立发展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各抒己见,结合以往经验从不同角度切入,

解构体能的内涵,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而体能概念的纷杂也造成体能训练学概念与应用手段的多样性,加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与理论“脱节”,使完善体能训练体系的难度进一步增大。本文将梳理体能训练学与体能训练学科的概念,研讨各学者的理论给出综合性定义,然后阐述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本国的现实情况,直面体能训练学和学科未来健康发展的阻碍,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主题查阅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文献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类、记录、整理,理顺我国体能训练学与体能训练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阻碍。

1.2 数理统计法

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在研究主题框内输入“体能训练”,其余检索条件留空进行搜索,获取截至2020年3月22日我国学术界对“体能训练”相关研究的文章,形成每年文献发表数量折线图进行直观分析。

1.3 逻辑分析法

通过比较我国体能训练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素质水平、政策目标规划等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以期缩短差距,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系统。

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2.1 体能训练学

概念,是对某一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了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特性,因此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4]。体能是体能训练学发展的前提概念,体能概念的界定数量等同于体能训练指导思想诞生的数量[5],因此有必要先界定体能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体能应该是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地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对抗疲劳的能力[6];有学者将体能描述为敬畏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以及柔韧等身体素质[7];也有学者将体能划分为泛指身体能力的大体能和特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的小体能[8];还有学者直接将体能与运动员相联系,认为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且为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些论述在汲取国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体能进行表述,虽然无法直接认定其一为既定概念,但无疑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体能的概念提供了帮助,将这些概念信息剖析总结,本文将体能定义为“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积极适应运动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身体能力”。因此,体能训练学可以看作系统化、最优化发展一般身体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竞技能力以满足生活和比赛需要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理论学科。

2.2 体能训练学科

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因此,从研究对象而言,必须形成一个以体能训练问题为中心的专门研究领域;就概念和范畴而言,要形成专门的反映体能训练本质和规律的训练概念和范畴的体系;就方法而言,要有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就科研结果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体能训练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体能训练著作;就组织机构而言,需要专门的体能培训研究机构等。所以,体能训练学科是以体能训练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在总结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训练理论,解释并指导体能训练发展的科学体系。

3 发展历程和现实阻碍

3.1 发展历程

3.1.1 体能训练学体能训练学是从运动训练学中分离、拓展、创新形成的,从2001年第一本专题教材出版至今已有近20年,若从源头追溯,则有千年的历史。体能训练最原始的状态存在于奴隶社会,当时所代表的是增强士兵行军作战能力的军事能力的训练;进入封建社会后,因为东西方文明和政治生活方式差异化,体能训练也逐渐分化为以军事武力、私力救济(东方民间武术/西方骑士阶级)和生命健康为训练目标的三类训练领域。此后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体能训练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全面发展,而此时中国人民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导致体能训练滞步不前[10]。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体能”重新得以发展,只不过当时仍同身体训练、身体能力和身体素质相联系,泛指与身体有关的体质或体格而并未出现言辞凿凿的定义[1]。我国追查到的最早关于体能的详尽概念出现在1984年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该阶段我国学者对于体能的认识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运动训练学建设力度加大,而体能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领域受到关注,但由于受德国和前苏联影响,我国学者在进行研究时注重理论研究的严谨和理论体系的完整,不同于美国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对单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实用研究,因此随着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深入构建,我国体能训练作为分支学科在进一步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张时,就显现出独立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实践经验不对称等弊端。为了迅速发展体能训练学,我国虚心向美国等理论实践结构相对完善的国家学习。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年启动体能训练培训计划,引入大量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先后翻译并出版了《体能训练概论》《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私人教练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手册》等体能专著,随着大规模地借鉴和吸收,并结合本地情况的实际应用,我国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如“身体功能训练”概念的提出[11]。

3.1.2 体能训练学科

任何一门独立学科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称之为学科。体能训练则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基础训练学科,并系统地加以整合和完善而具有了学科特性[12],纵观我国体能训练的研究发文量(图1),CNKI数据库所记录的第一篇主题为“体能训练”的文章发表于1985年,随后几年的研究投入都不大。从1994年开始年度文献发表量开始缓慢上升,2005年年度发文量突破1000篇,且之后文献数量波形快速上升,最近两年的文章发表量均在750篇以上。其中,在2008、2012、2016三个奥运元年过后,发文数量均有突增,因此可以看出体能训练学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奥运会能检测实践成果,起到查漏补缺和推动体系建构的作用。此外,在近年研究中,作为关键词与体能训练共同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足球、篮球运动和竞技体育等[13],由此可以推测相关研究仍聚焦在竞技体育方面和一些老牌大众运动项目上。除了领域研究程度外,相关教材著作的出版也为体能训练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表1),在1999年和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中均出现了“体能”的概念,2001年杨世勇教授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问世,2005年高教版的《體能训练》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此后与2012年和2013年分别针对不同的受众读者,适用对象两次进行编排出版[14]。随着学科体系的日趋完善,我国也着手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北京体育大学于2017年率先向教育部成功申报并设立体能训练本科专业,此后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知名体育院校纷纷采取行动新增专业,建立健全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同时,我国政府官方体能机构也开始同民间体能训练组织协作,向均衡大众健康体能训练和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方向发展。

3.2 现实阻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体能训练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在竞技体育领域,我国将现当代体能训练融入奥运会的备战实践训练当中,使得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在一些世界大赛上取得骄人成绩。在大众健身领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普通民众健康生活理念的增强,对于减重、增肌、塑形、各种身体素质训练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下,一些短板也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我国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还不尽完善,许多理论、论点以及方法都是引用借鉴国外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尚未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学科内容体系[15],同时,对于很多热点问题,研究角度过于单一 ,纵向深入程度不够,科研水平一般致使相关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

其次,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契合度不够,例如在五大素质的论证和阐述中,虽然有一定的数据,但是数据缺乏层次性,并且针对性不强,未体现出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项目、级别、训练时期、性别等),导致实效性不强,而且在面对东西方训练理论矛盾点时,未能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导致训练方法与科学偏离等[16]。

再次,我国从事体能训练的机构组织规范度不够,出现大众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竞技体育领域,我国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中心领头,省市级体能训练中心层层布局,联合高校和领域专家,为国家队和国内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专业高效的体能训练、机能监测和康复服务;而大众健康领域的体能训练一般由民间机构负责,例如健身房。近年由于国家政策扶持、二胎政策开放、消费水平全面升级等因素,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形成新蓝海,许多体能培训机构借着“风口”涉足青少年儿童体适能培训领域,但由于进入门槛低,导致机构水平良莠不齐,缺少科学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培训教练。

由此也引出最后一个问题,即专业体能教练产出的链条不完整,部分从业者虽然从知名院校的体育专业毕业,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只是粗略了解甚至从未接触过体能训练,并且学习所用教材更贴近竞技体能训练,导致针对大众群体的训练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严重不足,同时体能培训机构对于教练培养过于“任务式”,一些从未接触过该方面知识的从业者在进行短期培训后便可投入指导工作,使得理论基础不扎实或实践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层出不穷。

4 发展对策

体能训练是国际上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正式扎根我国已有近20年。在理论层面,学术界对于该领域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呈现递增式上升,且以奥运元年为一个跳跃点,此外关于体能训练的专题教材也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受众群体进行了3次编排出版,市面上的相关著作也逐年增多,如王向宏主编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和李铂、李帅星等编著的《实用体能训练方法》,不过最具权威的仍是从美国引进的翻译版本。在实践层面,我国竞技体能在汲取国外先进理念和训练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不少骄人成绩,但是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脱节,大众健康体能随着政策扶持和居民消费水平上升等因素有了长足发展,由于需求量大幅上涨产生了机构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4.1 建立中国特色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我国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等体育强国,虽然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学习借鉴了大量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来推动我国体能训练学的发展,但是在政治体系和文化背景都存在显著差异的土地上,我们还是应该结合本国国情谨慎选择,保留本国优质理论思想,建立当代中国特色的体能训练理论体系。因此首先要明确体能训练的核心(训练原理),赋予独特的文化特征,如美国体能训练体系所表达的已经不仅仅是围绕具体身体指标的训练手段或方法,而是在奥林匹克文化大背景下,从运动促进人类发展的意义及人本主义的理念上,基于生命健康条件对生命能力无限追求的运动原则,依托生命科学原理,围绕竞技目标能力所进行的系统运动与训练活动[17]。因此我国也应基于体能训练的发展情况和现有体育资源,将“碎片化”的理论体系“系统化”,并在引用欧美发达国家实践训练方式时理清训练目的和作用机理,结合产生的效果和凸显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总结并创新发展,拒绝机械性套用而忽略本国训练系统的检验反馈。

4.2 均衡竞技体能与健康体能发展,规范培训机构准入机制

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产生与发展几乎都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比赛中获取优胜为最终目标的[18],因此从运动训练到体能训练,最先引入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手段全都服务于竞技体育,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健身需求的日益增加,而全国性质的体能协会尚未成立,不同层次的投资者纷纷进入健身领域,造成鱼龙混杂,水平不齐等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政府首先要做好引导工作,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并且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剔除一些滥竽充数的从业机构,社会(市场)要扮演好“无形的手”角色,依据法律法规统一从业标准,完善培训、认证等体系,加大行业竞争力,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同时学校也要提供科研支持,设立大众体能训练等相关课题,为该领域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运动方式。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和学校三管齐下,推动大众体能行业迅猛发展,实现与竞技体能的并驾齐驱。

4.3 补全体能训练人才缺口,建全现代体能教练培训系统

一名優秀的体能教练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有针对性地发展受训者的运动能力,能够进行专门性的体能训练指导并传授科学体能锻炼方法。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能训练方向的本科专业,但学校的整体软硬件设施、专业课设置、教师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与实力差距较大,专业水准整体不高。而社会上的教练培训也存在内容碎片化、时间短、要求低、拿证快,讲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8],因此在专业体能教练需求量急剧上升的今天,要构建包含教育体系、培训考核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三模块结合的专业体能教练培养系统,并且根据教练层级划定职业范围。教育体系的构建依靠高校已经初具规模,因为高校本身就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和专业师资,需要改进的是课程体系。除了系统传授所需的各类知识外,良好的个人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样重要,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置和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要相应调整。培训考核体系的健康运行依赖于政策支持和组织机构的自觉性,培训机构要合法合规,培训讲师要有一定从业资质,培训内容要科学合理,考核要有统一的参照标准,遵循公平公正、客观一致的原则对被考核者在整个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最终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19]。体能教练资格认证体系是促进该领域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应在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规范认证流程,设定认证周期,以此保证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并促进教练持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不断提升体能教练这一职业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李广文,师庆新.体能研究:概念、范畴、历史与发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9,35(06):70-75.

[2]高子璇. 聚焦康养,体能训练对全民健康的影响研究[C]. 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北京体育大学.2019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慢性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研室,2019:15.

[3]简扬新.新时期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92-93.

[4]马佩.马克思的逻辑哲学探析[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32.

[5]陈月亮,王旋,赵玉华.体能概念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04):41-43.

[6 ]赵志英等.对体能的探析.北京体育师范学报,1999,1,44-46.

[7 ]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03):1-3.

[8]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1):1-3.

[9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184.

[10]潘华,肖建.论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10,17(09):21-25.

[11 ]史衍,于振峰.身体功能训练概念辨析:体能训练理念的回归与突破[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05):59-63.

[12]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13]王占康,敬龙军,唐海军.我国体能训练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1):1018-1023.

[14]龙斌.《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02):97-102.

[15]龙斌.《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02):97-102.

[16]顾善光.我国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理论思考[J].体育学刊,2008(01):88-91.

[17]裘晟,李捷,李端英,李稚,王晓军.中美体能训练的认识差异与体能训练的生物原则概论(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6):1-4.

[18]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02):73-81.

[19]宋旭峰. 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阻碍发展
区域发展篇
阻碍执行职务和妨害公务类违法案件的现场界定和处置研究
微利实体店在高额房价中遇到的阻碍及对策
图说共享发展
浅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措施
对政府职能转变路径的几点探讨
图说协调发展
爱子有方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