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初探

2020-08-03袁桂才

体育师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时代融合

袁桂才

摘 要:学生在克服体育课程困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难上加难的现象;淘汰机制下的教育过程挤压了学生向往“美好”的天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美的意识已趋泯灭,体育意识与体育认知亟需提升。需要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而具有明显特征的“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过程,由点及面,可延展至所有项群。通过主体融合和载体融合,形成项群课程与思政融合的特色教学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难美类项群;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自新时代倡导课程思政教育以来,从上海高校起始,辐射全国高校课堂。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如何利用体育学科项目课程特点,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大思政格局,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质量,是非常重要且值得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者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1 体育学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要求

“健康中国”的战略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而作为公民在学习生涯周期最长的体育课程,其有效实施是从根本上呼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推动因素。新时代的教育导向中,体育课程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模仿与再现,也不局限于体能的改善与提高,其本身就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体育品德,而这恰恰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优秀体育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传承创新精神等加深了解;同时,针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把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1.2 学生体育意识觉醒与体育认知提升过程的需要

体育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长期被边缘化,体育的“育人”功能名存实亡,不是学生忽视体育的作用,更不是学生抵触体育课程与身体锻炼,而是整个教考环境与社会价值的胁迫,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与自身成长过程产生脱节。宽松自主的大学学习模式,让学生更有条件与时间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价值观的升华和调校有了丰富的土壤以及养分,思政教育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主席的“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在新时代获得更多的共鸣。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将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再单纯追求教学目标生硬的实现,而是通过思政教育的长效干预,唤醒学生体育意识,调动学生的体育情绪,激励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获得运动技能表达带来的愉悦,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自我肯定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难过程回顾带来的成功感。

2 新时代体育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里,难美类项群课程是不以时间、距离、重量、数量等具体计量单位来评价,而是在某些量化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的项目课程。含括数个具体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有氧拉丁健身操、体育舞蹈、排舞、瑜伽、有氧舞蹈、形体等,主要通过适当体能、技能、表现力等因素支撑。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中,以“难美类”项群为主题的论文仅20余篇,其中针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占80%以上,学校体育教学方向的很少。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处于广泛但未深入的状态,如张艳的《体育课程参与课程思政的路径初探》,杨福军的《“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体育教学的探索》,冯莉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等,已有的研究大部分以高校体育大课堂为研究对象,研究体育学科与思政的结合,视角宏观,没有发现结合体育项群开展思政融合的研究。

2.2 难美类项群课程的本质属性更易洽合思政教育

区别于其它项群课程,难美类项群课程突出的不是“难”,而是“美”,尤其是自我评价的“美”,在练习中会发挥巨大作用。课程项目不需特定体能水平支撑,而是因人而异,百花齐放,各自达“美”,各克其难。难美类项群课程对学生的体能不做过高要求,注重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技术结构主要由普适的基本动作和个人需求的高难动作组成;艺术表达及形体表现力,依靠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动。这些要素需要一个客观的认知与自信的表达即可达成,项群课程的评价体系属于表现类打分范畴,弹性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融合相对性评价方式,让学生尽快克服恐惧与困难,敢于表达乐于交流,这是较好的思政教育融合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学生很容易在闲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难美类项群课程对练习场地与练习形式没有特殊的要求,居家、宿舍、走廊、小广场等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场所,并不影响锻炼效果。教师可以在技术评价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先育人,后健身”的目标就容易达成,思政与课程的融合将更有效。

3 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难美类项群课程的特征,结合OBE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整体能力提升,通过有效的思政做功,引导学生完成克服“难”达成“美”、难与美兼顧的目标,完成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

3.1 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之主体的融合

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研团队,是二者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融合的主体。难美类项群课程,顾名思义即为展示难度展现美、表达美的课程,而要达成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难度展示能力以及发现美、传递美的能力。

3.1.1 教师对项群课程难度的控制与展示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关键的能动因素,教师对难美类项群的“难度”的理解和控制,不能局限于技术动作过程本身的难度,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心理以及对项群课程原始的认知程度、接纳程度而产生的难度。项目学习过程中,由于体能基础、技能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等差异,学生的课堂表现会有较大差别,教师需要整体把握各方面因素,考量不同的具体项目和班级集体差异,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于始终,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教师能够有一种途径,多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面对的困难,使其获得成功感和运动愉悦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动作的难度,另一方面要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其克服惰性,战胜困难。

3.1.2 教师对项群课程“美”的表达与传递

对难美类项群“美”的理解,绝不只限于“审美”或“美感”,只有通过完善心理结构,构建健全的人格,才能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难美类项群课程需要教师展示多层涵义的“美”,结合自身修养及基础知识,美化自身的教学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学生欣赏和体验节奏美、技术美、和谐美,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本质上就是对美的表达与传递过程。教师应该扩大学生闪光点,弱化缺点,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氛围里不断进步,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耐心地帮助其改正错误,提升自信心。难美类项群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美”的诠释,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当的时间,去引导,去传递,去开发学生的“美”的心灵,唤醒学生灵魂深处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审美、爱美、展现美的情趣方向,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3.2 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之载体的融合

构思科学、操作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二者融合的充要条件,是融合的载体。可控的体育课堂,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而是在不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干预下,在思政教育的常态融合中,形成健康、理性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难美类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载体成色,不单单只看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难点,结合针对性的思政方法,在“思政效应”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仅克服技术动作的“难”,还能克服思想意念的“难”;不仅展示外在形体的“美”,更能折射出内在品徳的“美”;不仅展示完成技能动作要求的能力,还能展演自主创新创编动作的能力,学生通过模拟—展示—创作—展演的过程,在多种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作用下,具备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品质,完成外在美的塑造,内在美的陶冶,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通过难美类项群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融合,通过实验研究,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脉络,支撑本项群课程在教改以及教学质量方面有所提升,从而完成项群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成果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夏晟,陈珍银.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教学美学渗透的路径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5.(2):157-160

[3] 刘建和.关于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某些共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62-67.

[4] 楚海月.高校难美类体育课程 “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34) :94-95.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新时代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