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精人才从校企合作开始

2020-08-02杨易周东强

人力资源 2020年7期
关键词:院所科研院所航天

杨易 周东强

近几年,众多优秀的企业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即校企合作,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现有的人才体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学校和企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行业现状驱动使然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信息:“面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华为与合作伙伴、高校、业界专家,进行了人才培养的布局与规划,通过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职业认证体系、高校课程建设、培训伙伴赋能等多种方式,面向未来、为产业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阿里巴巴与嘉兴学院进行合作,定位的是客户体验产学研基地,主要承接淘宝、天猫平台消费者在线服务。”“腾讯已经与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重庆工程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100多所高校展开合作,聚焦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建设、联合实验室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除互联网企业外,还有众多以高精技术主导的企业,如航天企业。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类型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倍增,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基地航天科研院所需要不断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科研院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战略性的重任。航天科研院所自行培养的研究生(以下简称“自培研究生”)一直以来不但有效营造了院所的学术氛围,在创新研发、解决学术问题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同时也为院所提供了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然而,随着航天科研院所的技术发展和业务范畴的扩大,受招生名额的限制,自培研究生规模很难支撑目前院所对研究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因资源短缺,科研及实践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和提升,这些促使了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项目,以促进科教结合,加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国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与各大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然而,大多数“校企联培”采取的是企业委托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多为企业在职人员,这大大限制了研究生来源的多样性,同时,研究生毕业定向就业,降低了研究生成绩和发表学术成果的压力,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创新实施校企合作模式

航天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注重院所资源、信息资源与学校共享的“双赢”模式。经实践验证,目前,该模式已比较成熟,下面就其实施方法和流程,与读者进行交流。

第一,靠制度保障。完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考核制度,增强导师与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导师的学术魅力,激励导师培养优秀研究生;明确联合培养研究生生源,高校原则上应为“航天主体专业支撑学科综合实力较强高校”,提升生源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要综合考虑院所领域发展和高校前沿性和尖端性的重大课题,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提高研究生毕业答辩资格中对发表论文和专利的要求,加大研究生毕业成果考核,激励其在学期间出成果出成绩;明确优秀研究生毕业留用标准,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留在航天科研院所工作。同时,制度还要涉及联合培养研究生德育、课程学习、奖助学金、日常安全、科研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建立相关档案。这样不仅能让航天科研院所及时了解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也可以让高校及时了解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执行阶段的科研情况和思想变化,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德育方面,航天科研单位应给予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其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及学业。

第二,确定目标高校进行沟通洽谈。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专业强项和学术文化,而且只有一部分高校具备申请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资格,航天科研院所应综合分析自身专业需求和文化匹配度,选择具备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申请资格,专业对口且文化契合的高校。一般选择国家重点“985”“211”工程理工科类具有“国防”“航天”背景的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确定目标高校后,应与高校研究生招生培养的管理部门进行详细的沟通和洽谈,确定高校是否有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愿,目前学校的政策情况,以及高校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相关问题的关切要点。

第三,选择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途径。

●选拔企业导师兼任高校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航天科研院所活跃着一大批著名专家、研究人员,他们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大都十分关心教育工作,愿意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苦于院所研究生招生名额有限,很难有指导研究生的机会。科研院所可推荐他们到高校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既能扩大研究生规模,也能够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联系,极大地开拓研究生的视野。

●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航天科研院所可与高校共同设立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航天科研院所的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目前某科研院所已与哈工大建立了“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余人。

●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这是航天科研院所与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航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项目合作大多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合作项目较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和产生重大成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十分有限。航天科研院所应注重将院所产业集群和高校学科集群对接,通过高校来承担院所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努力让学生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创新,增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四,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在与高校进行充分的沟通洽谈和选择合适途径的基础上,航天科研院所应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协议主要规定如下内容:

招生学科和招生计划、招生导师名单、招生对象和选拔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学生的日常管理、毕业派遣和学位授予以及科研经费和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即便每年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所以各个企业不断地成立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以精准化的教学模式对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得不承认,校企合作仍然任重道远,国内许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希望笔者分享的经验和内容能给校企合作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单位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猜你喜欢

院所科研院所航天
航天梦,我的梦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逐梦航天日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