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0-08-02黄森王佳雯陈昱

时代金融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

黄森 王佳雯 陈昱

摘要:目前,尽管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教育大国之列,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少高校往往忽视了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其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关键。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学科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探究该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清华大学的袁本涛教授曾多次围绕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发现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说明导致我国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层面

首先,我国大多数研究生读研深造是迫于就业压力或是仅仅为了提高学历,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自身创新意识薄弱。其次,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研究生习惯于单一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通常用固定的模式来解决,从而导致自身缺乏理论分析能力。另外,不少研究生局限于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最后,我国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其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转换为创新成果。

(二)教师层面

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负责制,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培养方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导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能与研究生数量相匹配,进而造成了“僧多肉少”的局面。这不仅增加了导师的负担,也会使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第二,不少导师自身事务繁琐,或忙于教学、职称评定或专注于通过校外兼职获取收益,从而疏忽了对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沟通较少。第三,部分导师申请的项目较少,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机制层面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在培养机制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由于研究生的课时有限,影响了专业学习所应有的覆盖范围,往往造成研究生的课堂学习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课程内容的问题,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存在滞后性,虽然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但是缺乏前沿性和应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最后是教学模式的问题,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研究生教学本科化的问题,一些老师在研究生的课堂上仍然运用本科阶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养对策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以及政府是参与协同创新计划的重要主体,各主体之间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主动配合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应当主动与参与协同的各个主体进行对接,促进各个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衔接。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目光,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主动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不能仅仅局限于购买专利或者技术,应该积极的融入到高校协同创新体系之中,主动向高校及科研院所开放企业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政府应当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为导向,完成相关政策与细则的制定,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同时,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

(一)加强协同管理

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对各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全局规划和统筹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用以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同时要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单位之间建立联系,协调相关主体为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提供支持。例如,各大高校可以对自身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创造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长环境;科研研究所可以为高校提供相关的合作项目,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企业单位等可以将实训基地作为主要载体,完成人才联合培养,为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推动高校改革

首先,高校应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学科建设作为基础,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上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整合和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培养研究生全方面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打破以院系为单位的格局,建立跨专业的联合培养制度,成立不同专业的联合指导小组,整合校内不同院系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展现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培养模式

第一,要实现校内协同创新。各高校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协同创新机构,例如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等,有利于不同学科的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要实现校际协同创新。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享课堂等,分享彼此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高校间的优势互补。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各高校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资助力度,鼓励研究生接触了解国外的学术热点和优质的学术资源,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创新人才。

(四)重构评价机制

首先,从评价指标来看,对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该要将“创新性”设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

其次,从评价方法来看,应该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各相关协同单位的评价意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

最后,从评价周期来看,应该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周期。其中,对于研究周期较长的项目,应该加设中期考核,以实现对项目进度的监督作用。

(五)优化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资源共享制度。高校可以建立校内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不同院系、研究中心、教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出现科研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第二,建立风险互担制度。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应该建立风险互担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三,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高校可以设立专项协同创新基金管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基金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三、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響应国家号召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的跨越。因此,从加强协同管理、推动高校改革、创新培养模式、重构评价机制以及优化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来实现对研究生的创新协同培养,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还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02):12-20+188.

[2]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41-46.

[3]方伟,李梦娥.协同创新环境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15):118-119.

[4]晏超,杨洁,宋东坡,黎文航.项目承载与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J].文教资料,2019(09):132-133.

[5]曹阳.多要素协同的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124-125.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外语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JG192026);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语院校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提升路径研究”(yjsjg201704)资助;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JY1869234)资助。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