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与新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探析

2020-08-02周钰良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

【摘 要】 本文对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概述,对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进行分析。探析了马克思人力资本指导下人力资源开发在新时代的实现路径:教育和培训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与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 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新时代人力资源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以“人”为中心的资源的开发取代以“物”为中心的开发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力资源并不能等同于也不能自发转化成人力资本,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地提高开发人力资源的能力和质量。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带有鲜明的人本性和阶级性特征。新时代以马克思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有助于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实现开发的最优化。

一、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概述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长期的以来研究的重要范畴,从古典经济学的亚当·斯密、马歇尔到贝克尔、舒尔茨等人都有着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论述,尽管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局限。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并没有出现明确的人力资本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人力资本的空白。正如马克思认为的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离不开生产和交往,因此马克思不可回避的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涉及人力资本的相关范畴,尤其是在《资本论》中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探究人力资本的属性和价值,有着与西方经济不同的人本主义解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劳动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就成为了价值创造的主体,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的经济价值,将人作为创造财富的资本也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只有通过改变物质资本的形态或运用资本,才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或使用价值中,并创造出新价值。”[1]这一改造物质资本形态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劳动过程,人力资本需要通过物质资本发挥作用,因此在以物质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力资本是其他物质资本的附属。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贯穿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和批判中,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下,人力资本只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获取财富的工具,而一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由劳动者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是立足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对立下产生的。此外,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弥补了西方人力资本思想对人以及人的发展的关注和忽视,以人本主义的眼光重新分析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其实现,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以及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力资本实现的目的和归宿。

二、新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

(一)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总量优势向人均优势转化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应的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之间的竞争也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国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占据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现阶段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资源作为最为活跃、最具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因素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建设人才强国的核心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口基础大,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在人力资源总体竞争力水平中排在首位,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开发充分、结构合理、效能发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开发能力及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中国在人力资源的结构和开发利用能力方面虽已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在2018年全球化智库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布的《2018人力资源强国报告——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中指出:我国的人力资源上升至第13位,已接近人力强国的行列,人力资源竞争能力提高最快,但“人力资源的开发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矛盾明显”,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报告还显示中国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由总量优势向人均优势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创造的价值要远高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过去我国凭借人口总量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内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因素,人口红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消失,总量优势有待于转化为人均优势,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提高单个人的竞争力,提高单个人的创造能力,可以带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指数型增加。总之,新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尽可能地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和质量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建设人才强国。

(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观

同物质资源的开发不同,人力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人,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同人的需求和进步联系起来,既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资源开发也是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人的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在资源开发中以人为中心,将对人的关怀放在第一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指引下,必须将人力资源开发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结合起来,同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应该做到关注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在生产活动中以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为先,以人道主义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组织模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在经济活动中绝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权益为代价来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此前引发社会各界热议的“996”式的工作模式,以牺牲工作者的空闲时间和休息时间为代价,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其次,以人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在日常的职业教育中表现为在充分尊重开发和培训对象的个性、特征,根据员工的特质安排适合工作的岗位,做到各司其职,各适其职。最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在分配上惠及所有劳动者,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发展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使得分配更加正义公平;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充分保障劳动者薪酬在企业总收入中的份额,保证员工分配更为合理。新时代,以人为本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带领下,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指引下,将继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词,引领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和趋势。

三、马克思人力资本指导下人力资源开发在新时代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和培训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单个人的劳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但是劳动者具有的劳动能力是存在层次和差异的。根据劳动过程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不同,“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2],劳动力存在简单和复杂之分也表明劳动能力要與劳动类型相契合,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往往要求更高的劳动能力和更为丰富的劳动经验。新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朝着高科技、高收益、高投资的方向发展,对复杂劳动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简单劳动的需求,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同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应当以提高单个人的劳动能力为中心,实现人力资源更为充分地开发。单个人之间劳动能力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先天的,同时也与后天的知识和获得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后者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弥补差异。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观照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依然存在着教育不充分、不平衡等短板。从《2018年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来看,中国的各项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虽然在稳步增长,但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等方面排名依然比较靠后,这表明虽然中国教育投入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也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难题。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但将总量优势转化为人均优势,必须依靠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整体素质,新时代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要充分发挥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的,构建适合中国现有人口结构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完善与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适宜的分配制度做保障。马克思在论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即劳动者个人在生产中所获得的价值时,集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非正义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得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反映出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当性,劳动者无法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于是劳动者在生产中也越来越处于受压迫和受统治的境地,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4]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实现分配正义。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分配体现,更为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平衡、不公平的分配也只会导致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合理的分配制度不仅是保障同时也是动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尤其是在分配环节要做到全面共享、全民共享。新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同共享发展理念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开发阶段就要注重对劳动者的价值回报,将构建更为公平的分配制度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以分配公平作为刺激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也以分配公平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共同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共同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和便利。

(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的过程既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的目标,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长久使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的发展的自由和全面意味着人的能力和需求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实现,能够自由而不受约束地在从事社会生产和实践。马克思在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时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创造性活动被压迫,人永远无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中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在于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并畅想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力资源在开发中首先要充分地发掘并利用人力资本。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的创造力改造世界、创造价值,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本质上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能力。人力资源从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成为能够参与生产活动的拥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这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进步。其二是要满足人类的精神和生活需求。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需求是全面的、多样的,而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也构成了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生存需求是第一位的,在满足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之后,人类对精神生活得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充分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当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开发中既要注重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回报,也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人类不应该成为只会创造价值和提高效益的“经济动物”,而应当是能够进行自由自觉活动的自由而全面的人。

【注 释】

[1] 焦斌龙.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J].当代经济研究,1999(06)2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3.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曾广波.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6.

[4] 焦斌龙.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J].当代经济研究,1999(06)29-32.

[5] 王小波.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异同比较[J].前沿,2002(01)64-67.

[6] 童恒萍.人的本质与人力资源开发[J].科学管理研究,2001(04)20-22.

【作者简介】

周钰良(1997—)汉族,河南濮阳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