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苹果蠹蛾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方法

2020-07-30姜洪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监测方法辽宁省

姜洪

摘要    本文介绍了苹果蠹蛾成虫、卵、幼虫、蛹的识别要点及其危害特点,并提出了以性信息素防控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方法,以期为苹果蠹蛾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苹果蠹蛾;识别要点;危害特点;监测方法;防控方法;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S436.611.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4-0099-02

苹果蠹蛾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检疫对象。苹果蠹蛾属食心虫类害虫,以幼虫钻蛀果实进行危害,主要为害苹果、梨,也可为害桃、李、杏等水果,严重影响果品品质,并造成大量落果,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毁灭性危害。目前,苹果蠹蛾已在辽宁省9个市、13个县(区、市)发生[1],而且疫情呈扩散蔓延之势,严重威胁着辽宁省水果生产安全和果品贸易。

1    识别要点

1.1    成虫

苹果蠹蛾成虫翅展20 mm左右,体长8 mm左右,比梨小食心虫成虫略大,比梨大食心虫成虫略小。雌蛾、雄蛾外观相似,呈灰褐色,带有紫色光泽,与多数树皮颜色相近,不易被发现。前翅末端有一个深褐色椭圆形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这是区别于果园其他蛾类的最主要特征。翅中部颜色较浅,有纵向波纹。后翅深褐色,基部颜色较淡。雄蛾体色较深,腹部末端较细;雌蛾体色较浅,腹部较粗,雌雄比例为1∶1[2]。

1.2    卵

卵单粒,呈椭圆形,长径1.1~1.2 mm,扁平,鳞片状。初产时半透明,似很薄的一层蜡滴,中间部分略微隆起。随着卵的孵化,卵的中央部分呈黄色,后期卵上可见一圈红色斑纹。雌蛾一般将卵产在叶片背面或果实上,少量卵产在叶片正面或枝條上,卵单产。

1.3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2~3 mm,老熟幼虫14~18 mm。初龄幼虫为淡黄白色,随发育逐渐转为淡粉红色。头部呈深棕色,有倒“Y”字形线,两侧有排列比较规则的褐色斑纹[3]。背部有毛刺,背面色深,腹面色浅。

1.4    蛹

蛹长约10 mm,黄褐色,复眼黑色。第2~7腹节背面各有2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后排细小,第8~10腹节背面各有1排刺。雌蛹腹3节可活动,雄蛹4节可活动。蛹期7~30 d,蛹期长短取决于温度。第1代蛹主要分布在树干距地面25~50 cm处,越冬代蛹主要分布在树干距地面0~25 cm 处。

2    发生特点

2.1    发生规律

苹果蠹蛾在辽宁省一般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4~5龄)在树皮下、树干缝隙中、树盘土壤中或地上隐蔽物中吐丝做茧越冬。当早春气温超过10 ℃时,一般为苹果树、梨树开花时,苹果蠹蛾越冬幼虫开始陆续化蛹,蛹期平均15 d左右。越冬代蛹羽化时间受气温影响较大,但羽化相对较为集中。辽宁省不同地区,越冬代成虫出现时间略有差异,一般于春季苹果树、梨树开落花期出现,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出现,其后20 d左右,一般在5月中下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的寿命4~13 d,一般雌蛾的寿命长于雄蛾。羽化后3~5 d雌蛾产卵,将卵单产于叶面、果面,有的也产于枝条或树干。第1代卵经过 8~12 d孵化出幼虫。第1代幼虫孵化高峰期一般为6月上中旬。幼虫钻蛀能力强,蛀果迅速,开始蛀果时在果面留下红棕色蛀屑。幼虫共5龄,第1代幼虫期30 d左右,在果实内危害,造成虫蛀果和落果。幼虫老熟后,从果核钻出脱果,在树皮下、裂缝处或地上隐蔽物内或土中结茧化蛹。第1代蛹经过10 d左右羽化为成虫,第1代成虫出现高峰在7月上中旬,第2代卵期8 d左右,低温时卵期延长。第2代幼虫危害高峰期一般在8月上中旬。越冬代幼虫脱果高峰期一般在9月上中旬。苹果蠹蛾发育不整齐,部分幼虫有滞育现象,世代重叠严重。

苹果蠹蛾成虫靠飞翔和气流进行短距离扩散,幼虫和蛹随果品运输、果品的包装材料,借助运输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

2.2    危害特点

幼虫蛀食果实进行危害,多数从幼果萼洼处或中间部位蛀入,并向果核方向做不规则的蛀道,取食果肉、果实的种子。果实表面常有大量褐色虫粪和碎屑堆积,有时以丝连成串,悬挂在果实上。蛀孔周围通常有红色圆圈,有时蛀孔很浅即停止,形成果面疮疤,一般1头幼虫可为害1~4个果实。虫蛀果品质严重降低,往往容易脱落。

6月初和8月初分别为1、2代幼虫发生盛期,是2个蛀果高峰期,也是2个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1个果实可有多个蛀孔,但多数只有1~2个幼虫,幼虫发育成熟后,向果实表面方向钻蛀脱果。

3    监测方法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监测法,使用标准化监测诱芯和诱捕器,重点监测果树集中种植区、弃管果园等地。监测时间为每年4月至9月末。日平均气温连续5 d达到10 ℃以上时,开始挂诱捕器。挂诱捕器15套/hm2,即每隔25 m左右悬挂1套,高度1.5~2.0 m,附近设醒目标志。监测期间定期检查诱捕结果,并做好记录。高风险区每隔3~5 d进行检查,成虫发生高峰期每天调查1次,记录诱捕结果。诱芯要-4 ℃冷藏保存,根据诱芯有效期进行定期更换。粘虫板一般每2周更换1次,对更换下的废旧诱芯和粘虫板进行集中销毁。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苹果蠹蛾疫情,要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农业部门,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防控,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    防控方法

苹果蠹蛾蛀果进行危害,较隐蔽,防治及根除难度大。因此,要抓住关键时期,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多措并举,综合防治。

4.1    农业防治

4.1.1    冬季清园。用石灰涂白剂涂白果树主干和大枝。在果树休眠期或早春发芽前,刮除树干的粗皮、翘皮,集中烧毁,清理杂物,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

4.1.2    果实套袋。在苹果落花后20 d左右,幼果直径1 cm左右时开始套袋,以防止蛀果。注意袋口要绑紧,避免雨水、药液和害虫进入袋中。套袋时剔除虫果,将不套袋的果实全部摘除深埋。果实采收时,严格挑选,防止幼虫随蛀果入窖越冬。果实套袋虽然用工量大、成本高,但是对苹果蠹蛾及其他蛀果类害虫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提高果品外观品质。

4.1.3    清除虫果。在果树结果期间,及时捡拾落果,摘除树上的虫害果,集中深埋,消灭其中尚未脱果的幼虫。对无人管理疫情重发果园和无人防治的房前屋后果树,在果实膨大中前期,全部摘除果实并集中销毁。

4.1.4    诱虫带缠树干。根据老熟幼虫脱果潜伏化蛹的习性,于6月上旬与8月上旬,在果树主干距离地面0~50 cm的主干上或粗枝上缠绑宽15~20 cm的诱虫带、破布、麻袋片、瓦楞纸、稻草等,诱集第1代和越冬代的老熟幼虫。在7月末及10月果实采收后取下绑缚材料,检查其中老熟幼虫的诱集情况并集中进行销毁。也可绑缚完毕后,向绑缚材料上喷淋48%毒死蜱乳油200倍液,喷透,每隔10~15 d喷1遍,诱杀效果更好。

4.1.5    树干涂胶。8月中下旬,在树干上涂一圈粘虫胶,宽度为8~12 cm,粘杀准备越冬的幼虫。一般1 000 mL粘虫胶可以涂抹直径10~20 cm的树300~400株,每人每天可以涂抹200株树左右。涂胶前,对老树要先刮老皮。

4.2    性信息素防治

4.2.1    诱捕器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雌蛾便无法完成交尾,所产的卵不能孵化出幼虫。具体做法:在4月末至5月初,抓住越冬代蛹开始羽化这一关键时期,一般为苹果树、梨树开花始期,挂诱捕器45~60套/hm2,即每隔12~15 m悬挂1套,按照有效期更换诱芯,一般2个月更换1次。其余具体做法与监测方法相同。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防控效果好,持效时间长,无毒无害,对天敌无影响,对环境友好。

4.2.2    迷向法防治。越冬代蛹開始羽化时,即苹果树、梨树刚开花时,在果树树冠上部1/3处,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7 m、通风较好的枝条上绑缚迷向条(丝),一般绑性信息素迷向条900根/hm2。7月10日左右,绑缚第2批迷向条(丝),一般600根/hm2左右。迷向防治使雄蛾难以找到雌蛾的位置,干扰其正常交配,从而使害虫繁殖活动受到控制,显著降低虫量。

对面积较大的果园,也可以选用新型高剂量交配干扰释放器(迷婚剂)。在越冬代蛹开始羽化时,每0.2 hm2设置释放器1个,直至成虫期结束。释放器设置高度1.5 m,释放器喷施时间为16:00,每隔10 min喷施1次,第2天6:00结束。

性信息素防治苹果蠹蛾,具有高效、简便、无残留、无抗性、对天敌安全的特点,是目前辽宁省防控苹果蠹蛾效果最好的方法。

4.3    药剂防治

由于第1代幼虫的发生相对比较整齐,可将第1代幼虫作为药剂防治的重点[4]。按照“打虫不见虫”的原则,苹果蠹蛾初孵幼虫期为防治适期。一般在春季诱捕到第1头苹果蠹蛾成虫后10~15 d,即6月上中旬进行药剂喷雾,之后7~10 d后再喷1次。可选用3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 000~10 000倍液、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6 000~8 000倍液、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2 000~16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2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1 8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48%噻虫啉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剂1 000~1 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以采用高射程(垂直射程大于8 m)的机动喷雾器为宜,注意轮换用药。

8月上中旬,在苹果蠹蛾第2代初孵幼虫期,可进行第2期药剂防治,可喷2~3次杀虫剂,喷药间隔期为7~10 d。尤其要加强房前屋后、弃管果园等防控死角和盲区的防治。为提高防控效果,要突出联防联控,统防统治。

4.4    杀虫灯诱杀

利用苹果蠹蛾成虫的趋光性,可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在4月下旬至9月下旬,每1.0~1.5 hm2设置1盏频振式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杀虫灯的高度以高出果树的树冠为宜。有条件的果园,也可使用黑光灯诱捕苹果蠹蛾,使用的黑光灯功率为16~20 W,波长范围为320~400 nm。

4.5    释放赤眼蜂

在苹果蠹蛾成虫产卵高峰期释放天敌赤眼蜂,寄生苹果蠹蛾卵,以此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具体做法: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后各释放赤眼蜂1次,将蜂卡悬挂在果树中部位置,间隔期3~5 d,果园内蜂卡间隔距离5~8 m,每次放蜂量30万头/hm2[5]。

4.6    检疫封锁

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对苹果蠹蛾进行检疫封锁,切断苹果蠹蛾远距离传播的途径。苹果蠹蛾自主扩散距离有限,主要通过果品、包装物和运输工具进行传播。严禁苹果蠹蛾发生区虫果外运,不从疫区调运寄主果实,必须调运的需严格检验,发现果实有蛀孔的要剖检。必要时,植物检疫部门要设立公路检查站,对果品运输车辆进行检查,发现携带疫情的,应指导进行灭虫、运返原地或深埋销毁处理。对果汁加工企业、果品批发市场及果品超市加强检查,对加工厂内外的原料果、商品果及周边弃果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参考文献

[1]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EB/OL].[2019-05-16].http://www.moa.gov.cn/nybgb/2019/201906/201907/t20190701_6320036.htm.

[2] 张学祖,周绍来,刘景富.伊宁苹果蠹蛾(Carpocapsa pomonella L.)之研究[J].昆虫学报,1960(1):40-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苹果蠹蛾检疫鉴定方法:GB/T 28074-2011[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4] 刘长仲.植物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265-26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苹果蠹蛾防控技术规程:GB/T 33038-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6] 姜传华.苹果蠹蛾药剂防治研究[J].中国果菜,2016,36(7):28-30.

猜你喜欢

监测方法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电力在线监测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低频噪声的危害及监测方法
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状态的监测方法
配电站运行安全监测系统研究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今年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上涨约10%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