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扬琴作品的当代境遇

2020-07-30孙倩茹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孙倩茹

【摘 要】在中国,扬琴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特色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在竞争中相互融合,这对扬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这些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组成了中国扬琴音乐的大家庭,本文着重探讨扬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扬琴;传统作品;当代境遇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99-02

十六世纪,“洋琴”自西方传入中国,在中国不断地流传和发展,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经过约五百年的发展,“洋琴”改变了其原有的乐器形制、表演方式及表演内容等,逐渐完成从“洋琴”到“扬琴”的中国化演变过程。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洋琴”从伊朗传入中国,当时正值中国曲艺和戏剧艺术高度发展时期,扬琴作为伴奏乐器很快地融入了戏曲和曲艺的表演中,传遍了大江南北,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喜爱和广泛赞誉。中国拥有诸多民族乐器,但相对于其他乐器,扬琴别具一格,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到之处便能落地生根,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特有的地域演奏风格。这些不同的地域演奏风格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各个流派,这些流派构成了中国扬琴体系。

一、传统扬琴流派的特点

据一些史料记载,扬琴从伊朗最先传入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初是用来演奏过场音乐及插曲的,久而久之,便成为广东音乐“五架头”中重要的一员,并加入到了广东地方戏曲——粤剧的伴奏行列中,为广东扬琴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明末清初,扬琴摆脱了辅助乐器的地位,尝试成为独奏乐器,开始出现了扬琴独奏曲目,如《倒垂帘》《昭君怨》《寒鸦戏水》《连环扣》《蕉石鸣琴》等。这些作品都有十足的南国特色,旋律悠扬婉转、节奏轻快,同时将粤语的音韵特色穿插其中,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一股浓浓的南国之风扑面而来。传入广东的扬琴,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流传到江浙一带。带有“广东腔”的扬琴传到江浙地区后,吸收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江南音乐特色,特别是与江南丝竹进行了融合。为了更好地表现江南丝竹迂回婉转、小轻细雅的特点,扬琴的琴竹做了改良,将原先的木质琴竹改成了竹质琴竹,从而改变了扬琴的音色,这样更能表现江南地区山清水秀、淡雅飘逸的美感。

在清朝康熙年间,扬琴逐渐由广东传入四川,四川地区开始认识并接受了这种乐器。扬琴进入四川后,首先用于伴奏,之后一些街头艺人为了谋取生计,在街头靠一架扬琴自弹自唱,后来又加入了其他乐器,经过长期的磨合和发展,便形成了以扬琴为主奏乐器的四川琴书。再之后,一些具有革新精神和创作天赋的民间艺人不断地去改革扬琴,运用民间的素材去编曲,来拓宽扬琴的发展空间,于是便有了《将军令》《闹台》等四川扬琴作品。这些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刚劲浓烈、激昂粗犷。由于四川的地域特征,扬琴在四川形成了南北风格迥异的派别,即南派和北派。北派风格粗犷豪放,南派则显得细腻温婉,南北两派合为四川扬琴。扬琴流传到东北也是数百年之前了。最早在东北的辽南地区,民间艺人用其对皮影戏进行伴奏,还包括演奏东北民歌、东北说唱音乐等。东北扬琴不同于其他三大流派,其他三大流派的作品都是从当地的曲艺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以伴奏形式和曲艺融合在一起,再从中分离出独奏形式。扬琴传入东北后,处境艰难,当时东北地区地方曲艺发展不成熟,东北扬琴没有明确的曲种和乐种背景,它只能依靠其他三大流派的演奏技巧,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东北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铸就了当地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乐意将外来文化中的优点同自己当地文化相结合,从而充实、丰富自己的音乐文化。东北扬琴音乐人兼容并蓄、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东北扬琴的发展道路。

二、扬琴音乐的当代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扬琴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当代扬琴演奏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作品的内容有向西方靠拢的趋势,因此,当代扬琴演奏者必须处理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关系。传统音乐是中国扬琴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传統音乐厚重的土壤,谈扬琴艺术的创新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然而,紧紧守着传统这棵大树,不思革新、不求进取,也是不可取的。不然,扬琴音乐将变得陈旧、乏味,扬琴艺术的发展道路将会越来越窄。因此,扬琴艺术的发展必须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只有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好,把中国传统扬琴艺术继承好,以此为基础,才能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第一,扬琴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每个老师都有一套自以为正确的教学方法,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所谓“科学”的方法显得捉襟见肘。第二,扬琴音乐中传统作品较少。扬琴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乐器,它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的不足,虽然完成了从“洋琴”到“扬琴”的进化,实现了“中国化”,但纯正度不及中国的传统乐器,扬琴在“中国化”的发展中虽然产生了一系列传统曲目,但这些作品与扬琴的风格并非完全符合,所以传统扬琴作品中,堪称经典的作品少之又少。第三,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作品,认为传统作品脱离时代、枯燥乏味,认为学习传统作品是落伍的表现。纵使现在在中国扬琴的各大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大部分仍以现代作品为主,而传统作品仅占极少数,从而造成了一些传统曲目和一些传统文化的淡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没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作为积淀,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演奏者体会不到传统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更无法理解及融入其意境中。(二)在“西风”的吹拂下,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质疑,并发生过动摇。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深受大众娱乐——流行音乐的影响,形成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审美观。他们听惯了“洋气的”“浅显的”流行音乐,一时接受不了“土气的”“深刻的”传统音乐。

现实往往不尽人意,作为独奏乐器的扬琴,在当今社会的出镜率极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扬琴的特质及表现力没有被广泛挖掘出来。第二,缺少代表作品,无法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没有统领音乐发展潮流的气质。从资料上研究,扬琴曲目的数量有限,能充分展现扬琴技术特点与音乐表现力的作品少之又少,在历年器乐比赛及高校招生的演奏中,传统作品往往就那么几首,看不到更新颖的作品。在室内乐组合中,可排演的作品屈指可数,富有传统音乐特色的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及重奏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提高扬琴作品的质量,增加扬琴独奏作品的数量,让教师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去传承传统音乐。现今,专业的作曲家很少会创作扬琴作品,更不会去创作传统扬琴作品。从事扬琴教育、演奏的前辈同仁们,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创作,同时也创作不出有思想、有深度,既包含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又不失时代气息的扬琴作品。基于这种现状,在今后的发展中,扬琴的教育工作者们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演奏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学习作曲理论,积极创作。

传统作品代表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传统音乐文化依然有着它独特的民族特征。当代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开始,将自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广泛汲取其精华,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只有很好地继承传统扬琴音乐文化,并处理好时代创新与历史传承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使扬琴艺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