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凄切委婉,述情言心

2020-07-30胡婷婷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语言性抒情性

胡婷婷

【摘 要】古筝,有着丰富的音乐流派特点,其各个音乐流派的风格特色个性鲜明,在古筝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百花齐放,既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本文以陕西筝派乐曲《姜女泪》为主要的分析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源流的追溯,以及演奏特点、音乐风格的分析与研究,论述陕西筝派中具有“语言性”及“抒情性”特征的演奏表达方式与音乐表现特点,探求与思考古筝演奏及教学中音乐表演美学的运用。

【关键词】陕西筝派;《姜女泪》;语言性;抒情性;表演美学

中图分类号:J64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21-0047-03

古筝音乐有着丰富的音乐流派特点,其各个音乐流派的风格特色个性鲜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百花齐放,既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关筝的最早的文本记载见于《史记》,《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对筝有所提及记录。由此,追溯到古筝这件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的发源地——秦地,即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可见,在古筝的众多音乐流派中,陕西筝派是一个既有古老血统又充满着新鲜血液的流派,其“古”在中国千年历史的音乐艺术文化蕴含在其中,“新”在“真秦之声”在濒临绝响的危机时刻由代代筝人通过寻根觅迹而使其得以流传并赋予其新声光彩。笔者作为古筝专业学习及专业教育者,望通过对陕西筝派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姜女泪》的研究梳理,探索古筝在陕西筝派中具有“语言性”的演奏表达方式与具有“抒情性”的音乐表现特点,并进一步思考表演美学在古筝音乐演奏与教学中的运用与体现。

一、乐曲的背景

《姜女泪》为陕西筝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之一,此曲由陕西筝派的领军人物、“秦筝归秦”的第一代实践人周延甲整理改编而成。周延甲先生虽不是陕西人,但他将满腔赤诚的情感深深地注入陕西这片土地,并一心致力于“秦筝归秦”的音乐艺术追求中。《姜女泪》早名《长城调》,这首筝曲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段悲苦动人的历史故事为音乐题材,周延甲先生运用了他认为最适合用古筝来演奏并表现的陕西迷胡戏曲音乐素材,将《慢长城》、《快长城》、《长城过门》等曲段连缀改编而成《长城调》。同时,根据唐代诗人张祜的《听筝》一诗中“十指纤纤玉笋红……分明似说长城苦……”的描述,可以推断出在一千多年前已有用古筝弹奏“长城调”的现象,有此历史依据,使得此乐曲的演绎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二、乐曲的语言性与抒情性表达

乐曲采用陕西迷胡戏曲音乐(也称眉户、眉鄠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陕西地域音乐特色,保留并延续了其委婉动听的音乐风格特点,是周延甲先生在呼吁“秦筝归秦”道路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周延甲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与陕西地方迷胡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属于秦地之声的戏曲音乐通过改编创作后应用在古筝的演奏上,从而使濒临消失的“秦筝”回归到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舞台上,再次发出了掷地有声且富有秦地独特魅力的华夏音韵,并注入了富有活力的新声。在演奏此乐曲时要着重表现陕西筝派(秦筝)“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音乐风格特点。在陕西筝派演奏技法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北方筝乐流派即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的演奏技法特点,因而该曲运用了“扎桩”、“夹弹”的运指弹奏方式,从而使音乐色彩与表现力更加鲜明,更显铿锵激昂、坚实有力,同时又委婉悱恻。

(一)音乐演奏的“语言性”

乐曲的旋律有鲜明的戏曲音乐色彩,并具有典型的秦地音乐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旋律表现特点,且乐曲背景具有厚重的历史故事性,从而使“语言性”的表达成为乐曲的演奏特点之一。周延甲先生认为用古筝来演绎迷胡戏曲音乐是非常合适与顺手的,古筝具有“以韵补声”的演奏特性,具有着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演奏特点,由此,在演奏时演奏者应更加注重具有戏曲唱腔特色和地域方言“语言性”特色的演奏特点,以及古筝“润腔”性的演奏表现方式。

乐曲为“苦音腔”调式,在演奏中对于“fa”、“si”的音高需要利用陕西流派特有的戏曲腔体化的表现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即“fa”为“微升fa”,其音高介于“升fa”与“还原fa”之间,“si”为“微降si”,其音高介于“还原si”与“降si”之间。同时,纵观全曲的左手演奏标记,共有“上滑音”39处,“下滑音”28处,“fa--mi”下滑音性质组合20组,“si--la”下滑音性质组合16组,“按现音”18处。由此可见,乐曲在演奏时左手揉、按、滑音的处理极为重要,且通过谱面的揉按技法的对比,发现具有下滑音特点的技法数量比重较大,使得全曲的音乐基调表现为“叹息式”的哀婉情绪。通过左手的细腻演奏处理,能更好地展现具有戏曲声腔化特色的音乐“语言性”。

在慢板乐段演奏时要注重左手按滑音悲苦诉说般的语言表达,使音乐旋律的演奏更具有陕西方言的“语言性”特点。慢板的总起句(见谱例1),短短的五个小节便将丰富的上下滑音及“fa--mi”、“si--la”具有陕西风格特征的滑音组合包含在内。音乐旋律表现出了音程跳进与音程级进下行的主要演奏特点。同时,在演奏时要着重注意左手在上下滑音处的速度处理,如同说话叙事一般,注意“语速”的细致变化,将音乐的旋律与左手的做韵相融合,仿佛是用陕西地方语言将孟姜女的悲苦凄凉娓娓道来。

演奏时除了细致处理好滑音的表现技巧外,对具有陕西秦筝独特魅力的揉颤音的演奏处理也是尤为重要的。左手的揉颤音需要模仿“哭腔”声,由此揉颤需要加大上下波动的幅度以及加快频率,从而使带“哭”声的“语言性”更加的戏剧化。不论是陕西筝曲中“苦音”变化音的揉颤(见谱例2),还是原位音的揉颤(见谱例3),亦或是陕西方言中具有叠字语言特点即在同一弦上演奏的同音反复过渡型变化音(见谱例4)的揉颤,都将使乐曲演奏中不同“哭声”,且带有不同“语境”情绪层次的表达更加惟妙惟肖、楚楚动人。

(二)音乐演奏的“抒情性”

此曲既富有故事性又富有情感性,整首乐曲的演奏不是一味地将情感不断释放宣泄,而是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情绪的表达,通过对音乐演奏的力度变化、速度变化及对旋律特点的细腻处理,将乐曲的“抒情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引子部分(见谱例5)的演奏强调力度的爆发性,属于直抒胸臆的情绪演绎方式,弹奏时要注重搖指技法的力度变化,同时注意大撮夹弹的演奏方式,使乐曲哀怨的情绪基调得以展现。

慢板演奏中抒情因素的处理尤为重要,通过演奏力度、速度的细腻变化与处理,将音乐中的人物情感展现得细致入微。音乐旋律的发展呈现出以“si-la-sol”的下行级进音作为一个乐句末尾收束的徵调式特点(见谱例6),同时,由于“微降si”的苦音运用,与调式主音形成了小三度的音程关系,不仅使演奏时的力度自然顺势减弱,也使音乐情感的表达愈加悲悯哀婉。

在演奏过程中,除了下行级进的音乐处理,较大音程跳进的旋律(见谱例7)在弹奏处理上则需要加强力度上的层次变化,突显情感表达的张力,从而使悲情与愤怒交织的复杂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

慢板后半部分,在演奏时通过对同音(见谱例8)及同短句旋律的反复弹奏来进行速度力度的递进式变化,将音乐的情感变化层层推进,使音乐逐渐推向力度高亢饱满的快板与具有愤怒情绪的急板。

三、乐曲的演奏审美运用

通过对陕西筝曲《姜女泪》的曲体分析与演奏实践,发现其音乐的“语言”表达与情感的层次抒发,是此乐曲能够进行深刻且精细演绎的重要原因。演奏审美,是演奏者在把握演奏技术之外,所需要及时思考及探讨的重要方面,就犹如一道美味的佳肴不能够只有食材而缺乏刺激味蕾的调料。演奏者在关注表演美学的实践性时,除了对音乐作品演奏的二度创作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关注之外,在古筝演奏时,考量演奏作品的真实性与历史性的“相对还原”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奏。由此,笔者对乐曲的乐谱中具有审美意义的音乐符号处理进行了以下表格中的归纳。通过对乐谱的还原分析,演奏者在进行具有审美意义的二度演奏时才能够更加尊重原本和合理进行创造表达。

四、结语

通过对《姜女泪》这首陕西筝曲的音乐文本与演奏实践进行分析,乐曲演绎中蕴含的“语言性”与“抒情性”表达有了更加具象化的依据,同时我们认识到在演奏与研习古筝传统流派音乐的过程中,对于各流派的发展历史、演奏特点、地域音乐风格以及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戏剧文化、方言文化的深度认知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古筝演奏还是教学,对于原始文本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卷入对于传统流派音乐“依葫芦画瓢”模仿的漩涡中,要有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传统流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更加清晰独立,使音乐演奏的表达更加丰富且深刻。

参考文献:

[1]盛秧.三秦大地之子——周延甲[J].中国音乐,2014,(04):186-191+264.

[2]周延甲.筝道本源——纪念陕西秦筝学会成立暨<秦筝>创刊30周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32(01):43-50.

[3]周延甲.我与秦筝[J].乐器,2001,(11):68-69.

[4]陈璐.陕西关中方言对陕西眉户筝曲的隐性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12.

[5]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4):3-10.

猜你喜欢

语言性抒情性
语言性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研究
“臆断”所指非李渤
舞台灯光设计的抒情性表达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