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中期(1927-1937)四大申曲班社的蓬勃发展

2020-07-30李晓春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沪剧

李晓春

【摘 要】民国中期,以文月社、施家班、新雅社、子云社等四大班社为核心的申曲职业班社不断增加壮大,在演出实践中共同推进了申曲向综合性戏剧进一步的嬗变与发展。

【关键词】四大班社;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12-02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自此以后到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略上海的十年间,是民国上海历史上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此时的上海经济比较繁荣,人口密度较大,租界环境特殊,近代物质文明陆续引进,无线电、电话、报纸、书籍等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发展,新型文化人不断涌入,这些都促成了上海繁荣昌盛的娱乐业和文化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娱乐条件下,申曲班社的数量不断增加,申曲艺人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曲戏班已多达三十多个,其中以文月社、施家班、新雅社、子云社四大班社为核心。这四大班社各有鲜明的艺术追求与风格特点,有“儒雅申曲”(文月社)、“文化申曲”(施家班)、“高尚申曲”(新雅社)、“改良申曲”(子云社)之称,在当时的上海滩各领风骚,风靡一时。这四大班社经常联袂进行“四班大会串”活动,相互交流,扩大了申曲的社会影响和地位。

一、文化申曲——施家班

1927年,“施派”创始人施春轩和申曲女艺人尤文英(后改名为施文韵)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组建春韵社,由施春轩父亲施竹亭领衔,成员包括施春轩妹妹施春娥,以及名角夏福麟、张冬声等,1929年春韵社改名为“施家班”,施春轩任班主。作为四大班社之一的施家班,从班主施春轩到社中的其他成员,水平都非常高超。对于施春轩的专业演唱水平和特点,报纸上是如此描述的“施家班领班施春轩先生,乃是申曲老前辈施竹亭先生哲嗣。承受竹亭先生衣钵,成绩竟打破竹亭先生演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一场子,人头攒动,拥挤非常。前在大华书场演唱,红极一时。皆因施春轩嗓音,唱来婉转动听,表情深刻。”[1]施春轩是第一个将曹禺名作《雷雨》改编为申曲的名家。1938年12月,他以幕表的形式改编《雷雨》,在剧中亲演周萍,施文韵演蘩漪,全剧演出长达四个小时,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施家班不仅在上海唱出名气,北上平津也受到欢迎。1930年冬,施家班作为走出上海去往外地表演的先锋队,首次赴天津劝业场之邀北上演出一个月,获得观众的好评。因其文雅的演唱风格受到当地知识界的称赞,并赠予其“文化申曲”的称号,自此,施家班每逢演出,都在广告上使用“施家班文化申曲”的称号。[2]1931年《北洋画报》上《记施家班之申曲》一文,对该班的表演有这样的描述:“该班前后来津,计有三次,最近一次,自去年至今,营业状况,迄未稍减,其叫座之力,殊为不弱。推原其故,约有数端:(一)该班角色齐整,每为他班所不及,尤以施春轩之老生小生丑角,各项皆精,其唱工之悠扬,白口之清晰,在申曲中,确属少见。而施文韵施春娥两旦角,唱作亦极可观。其余各角,亦均卖力。(二)剧本热闹,该班日夜所排連本各剧,情节紧凑,曲折颇能引人入胜。而滑稽处,亦殊使人喷饭。(三)规矩谨严,该社内部所立规程,对于同社,约束甚严。……该社以施春轩春娥文韵为中坚人物,春娥为春轩之妹,文韵为春轩之妻,而春轩之父竹亭,亦常登台串演,一门多才,称曰施家班,可谓名副其实矣。”[3]接着,施家班前往北平演出了一年,到了1932年,又因天祥小广寒的邀请再度回到天津献艺。报刊有云:“施春轩、施春娥、施文韵等所组织施家班申曲社,在平演唱,倏已经年,声誉极好。兹因本市天祥商场小广寒之约,定于今晚出台。施家班离津年余,津人久已未获一聆申曲,此次重来,成绩之佳,自在意中也。”[4]

施家班不断增长的名声为其获得了进入大世界游乐场和聚宝楼演出的机会。随着社团规模的不断扩大,1942年施家班改称为“施家剧团”,1951年年底,改称为“长江沪剧团”。

二、高尚申曲——新雅社

新雅社的源头可追溯至1920年成立的新兰社。1930年,因施兰亭过世,加上小旦王雅琴初露头角,班主王筱新将“新兰社”改为“新雅社”,进永安、新新公司演出。王雅琴8岁开始跟王筱新学唱申曲,16岁正式登台演出,主演了《魂断蓝桥》《碧落黄泉》等剧,还曾主演沪剧史上第一部电影《贤惠媳妇》。因其扮相秀丽,演唱别具风韵,深受观众的喜爱。1937年友谊电台发起评选“申曲皇后”的活动,王雅琴当选为“申曲皇后”,可见其深受听众欢迎之程度。该社先后参加演出的还有唐春霖、华德山、杨美梅、卫鸣歧、姚士良、茅凤歧等。该社除演出《十不许》《借黄糠》《庵堂相会》等老传统戏外,更常演《玉蜻蜓》《双珠凤》《文武香球》《珍珠塔》等弹词戏,平时还接“堂会”、唱电台,应唱片公司邀请录制如《游码头》等唱片。1941年,王筱新与王雅琴一起加盟“文滨剧团”,新雅社解散。

三、儒雅申曲——文月社

文月社成立于1931年,是由申曲泰斗筱文滨与其妻筱月珍为首的当时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申曲表演团体。起初文月社在西藏路、延安路路口的恒雅书场演出,近五百个座位的书场天天客满。1931年文月社进驻大新公司开设的新世界游乐场,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1932年,因文月社出色的表演和良好的声誉被请到大世界游乐场演唱一年。在此期间,“文月社每天分日场、夜场演出,日场从下午一点半至四点半,夜场从晚上六点半至九点半。‘大世界里的申曲场子每日售出三四百张坐票,更有许多站票。”[5]1934年筱文滨、筱月珍夫妻二人双双加入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筱文滨任理事长一职。文月社于1935年和1936年又两度回大世界游乐场表演,特别是1936年,大世界场方在四楼专门开辟了一个供文月社表演的专属场地,并允许文月社在四楼单卖两角钱一张的门票,收入全归文月社。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文月社在前期牌子响、观众多、票房好的基础上,在演出剧目上花心思进行调整,创编了不少弹词戏,如《双珠凤》《珍珠塔》《三笑》《玉蜻蜓》《十美图》《火烧百花台》等,既留住了原来的申曲观众,又把一批弹词观众吸引过来了。除此之外,文月社在1931年成立至1938年9月期间,还在东方书场、先施乐园、天蟾茶楼、大新游乐场等地演出,演员阵容、剧目和乐器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变化。1938年9月文月社改名为“文滨剧团”,一度成为沪剧界的“托拉斯”。上海解放后改建为“艺华沪剧团”。

文月社之所以有“儒雅申曲”的称号,与该社的负责人筱文滨有密切的关系。筱文滨在继承了师傅邵文滨唱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自成体系,形成“文派”。后筱文滨不断吸取其他剧种名角唱腔的精髓,“将京剧‘谭派的润腔、京剧‘马派的咬字、评弹‘俞调‘一字九转拿来为己所用,还细心揣摩中华诗文吟诵节奏、声调,终使文派发展成为一种既潇洒舒展又醇厚柔和、讲究音韵且富有书卷气的演唱风格。因此,筱文滨及其班社的演出被称作‘儒雅申曲。”[6]

四、改良申曲——子云社

子云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孙是娥班与刘子云班合并组成。成员有丁少兰、陈秀山、唐春霖、马媛媛、马金生等。早期演出于“大世界”,剧目大多数是传统老戏。后请文明戏艺人连续编排新戏,如《还金镯》《离婚怨》等。不久,孙是娥去世,由姚素珍继任,开始流动演出于花花世界、新世界等游艺场所,20世纪30年代后固定在“大世界”演出。1938年改名为“子云剧团”,仍以“大世界”为演出基地,并成立“子云一团”“子云二团”,巡回演出于郊区乡镇。解放后,并入群艺沪剧团。

除了以上四大班社外,这一时期的少兰社、福英社、张美云班、范松林班、顾秀娥班、花月社、马金生班、朱泉根班、婉社、新声社、徐鸿声班、兰英班、张爱琳班、沈凤珍班、中山社、顾泉生班、金月琴班、敬兰社、赵三宝班、品新社、张冬生班、丽君社、雪声社、集贤社、琴社等也活跃于上海的各大演出场所,它们各领风骚,共同推进了民国中期沪剧艺术申曲阶段的蓬勃发展。

五、申曲职业班社的主要特点

民国中期申曲班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各个班社依然以班中负责人或主角(一般两种身份合一)命名。二是班团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持人主要以夫妻关系或合作关系为主。这两个特点基本沿袭了早期的模式。三是根據上海沪剧院艺术研究室整理的《1916-1938年沪剧演出资料辑录》记载,该阶段前期申曲班社主要在游乐场演出,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转入正规的剧场演出[7]。表演空间场域的变化也意味着申曲已走向综合的剧场艺术发展之路。四是该阶段是弹词戏的兴盛时期,各大班社所演曲目以弹词戏、传统戏、文明戏和移植京剧剧目为主。五是这一时期电台的兴起使得各班社的申曲艺人除了要应付日夜场的演出外,还要赶唱不少堂会和各大电台。当时的大公馆、大饭店、同业公所、同乡会、酒楼等都是演唱堂会的场所。拿“唱电台”来讲,在筱文滨的带领下,“唱电台”成为文月社的一项主要业务,并获得了更多的观众群、听众群;施家班因为“唱电台”引来了亨得利钟表行、茂昌眼镜公司、老九纶绸缎局等沪上著名商家纷纷出资,专请其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8]。

参考文献:

[1]申曲界一霸 施家班近讯[J].胜利无线电节目月刊,1938,(5):7.

[2]施萌,棣孜整理.施春轩艺事记[A].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2集[C].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58.

[3]南人.记施家班之申曲[J].北洋画报,1931,13(643):2.

[4]南人.申曲与苏滩[J].天津商报画刊,1932,(5)48,2.

[5]胡晓军,褚伯承.沪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4.

[6]胡晓军,褚伯承.沪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8.

[7]施萌,棣孜整理.施春轩艺事记[A].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2集[C].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128-129.

[8]胡晓军,褚伯承.沪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9.

猜你喜欢

沪剧
广 益
为你打开一扇窗
2023 上海沪剧艺术节助力乡村振兴
初中艺术教育沪剧非遗传承的实践探索
传统戏曲“非遗”沪剧如何在校园流行
不忘初心传承沪剧之美
——国家级非遗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马莉莉访谈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