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

2020-07-30韩梦楠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动机志愿志愿者

摘要:志愿者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学界关于志愿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关于志愿者动机的研究由静态向动态过渡,参与志愿活动的功能从微观向宏观转变。基于当前志愿者研究的情况,梳理志愿者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志愿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国内志愿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者 动机 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244-02

志愿服务是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政府倡导、社会公众参与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志愿者人数也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底,我国志愿者总数约为1.98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4%,较2017年增长了4003万人,增长率25%。上世纪70年代,有学者开始关注志愿者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志愿者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者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功能作用、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三方面。

一、关于动机的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志愿者动机在志愿行为的激发、维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最初,学者从内心需求上对志愿者的动机展开研究并分类。Marnie W.Mueller(1975)将美国妇女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动机分为四类:(1)使自己或其家庭成员获益;(2)获得更好职业发展和工作技能;(3)能够得到相关的组织回报;(4)志愿者的利他主义动机。Omoto和 Synder(1995)从心理学角度根据“需要—行为”的逻辑,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划分为表达价值观型、理解型、个人发展型、社区关怀型、增强自尊型五类。Clary(1998)等人验证并提出志愿者的六类参与动机,分别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需要、社会网络建立的需要、职业和技能需求、缓解身心压力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据此建立了 VFI量表,成为学术界最为流行且有效的量表。综合来看,学界普遍地把志愿者动机分为两类: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Frisch、Gerrard,1981;Horton-Smith,1981;谭建光,2005;风笑天,2005;王强,2003)。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外界环境对志愿者动机的影响,尝试对动机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唐杰(2007)从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入手,将动机分为理想型、回报型、学习型、交往型、盲目型五类;吴鲁平(2007)通过对 24 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提出以“责任感”“发展”和“快乐”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动机;邓国胜等人(2015)通过对 4279名青年志愿者的动机调查,将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归纳为内生利己型、外生利己型、内生利他型、外生利他型四种类型。

秦天丽(2015)在研究中指出,动机与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社会环境改变的情況下,志愿者行为产生的机会,即志愿动机也会发生变化。志愿动机作为一种意识,常常会随着主体和外在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对动机的研究不再是笼统的考察,而着重把它当作一种动态的过程来研究。吴鲁平(2007)提出志愿者的志愿动机是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和时间点,志愿动机会不同,因而将动机分为“初始参与动机”和 “持续参与动机”。罗婧(2019)也认为,志愿者动机是有阶段性的,是一个过程性的动态概念,志愿者通过服务过程收获不同的经验、对志愿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认识和认同,进而形成不一样的志愿动机。

二、关于功能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向

学界关于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早期的微观视角——志愿者个体,后期的宏观视角——对社会的影响。

Hunter and Linn(1981)做了一组比较研究,发现从事志愿活动与生活态度成正相关,从事志愿活动的人会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生存意识更强烈。Wheeler等人(1998)发现退休老人参与志愿活动,可以调适其退休后的生活失衡感。Oman、Thoresen等人(1999)发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更低。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老年志愿者展开调查,发现其普遍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他们老有所为的重要方式,能够极大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收获快乐(谭建光等人,2005;李芹,2010;吴金晶等人,2012);老年志愿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建立自身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保持良好互动(赵勇等人,2011;丁志宏,2012)。关于其他群体志愿者的研究,其志愿者身份和行为的功能多体现在社会心态较为积极,自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面对挫折较为坚强,能搭建新型人际关系,扩大沟通网络(张华,2003;凌冲、朱莉玲,2005)。

志愿者充当社会关系的中介点,连接着人与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近年来,许多研究都表明志愿者与社会环境是交互的,志愿行动可以看作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行为载体,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就是在跟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交流互动,志愿者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体身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层面的志愿精神的构建和传播(谭建光,2001;周大鸣,2008)。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方式,能够培育公民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推动全面社会服务供给的实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张华,2003,魏娜,2008;沈杰,2008;李景鹏,2011;张晓红、苏超莉,2017)。志愿者事业的长效发展、日常化发展,能够在社会营造志愿环境,塑造社会道德,发展志愿文化,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事业。陈学名(2006)指出,志愿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动源泉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理念的彰显:姚朝华(2014)认为,志愿精神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精神,能够促进志愿者身份的认同,强化志愿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精神主轴。

三、关于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化对策的研究

学界对影响志愿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年铃、学历、职业、经济水平等人口学要素对志愿者的动机有显著影响(沈杰,2008;罗公利等,2012)。具体来说,女性更容易成为志愿者,高年龄、高学历、高经济水平的人更容易开展志愿活动。谢立黎(2017)从资本的角度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发现资本的多少与老年志愿者的参与意愿呈正相关,社区宜居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介要素,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动机强度。家庭、志愿组织因素对志愿者的动机有着显著影响(罗公利等,2012;唐杰,2007,陈锋、张网成,2019),家庭成员的带动和支持、志愿组织的环境和能力能够增强个体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在社会层面,社会志愿意识的形成、志愿信息的传递渠道等都是志愿动机的影响因素(陈茗、林志婉,2004)。

发展志愿者事业的长效机制,是志愿者研究的核心目的。目前,关于发展可持续化志愿者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志愿者个体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首先,志愿者作为志愿行动的主体,是志愿服务领域的根基所在,重视并满足志愿者个体的内在需要(陈锋、张网成2019),强化志愿行动的参与意愿(沈杰,2008),合理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唐杰,2007;毕素华,2011),能够加强志愿者的参与意愿。其次,志愿者的工作投入是个体和社会双向互动的结果,外部的组织环境会对志愿者的投入造成影响,因而要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构造良好的志愿参与环境(关成华,2006;陈天祥,2012)。财政补贴、政治、社会认同、政策制度等方式会极大鼓舞志愿者的参与意愿(毕素华,2011);社会组织的完善评价激励制度、充足的社会供给能力等都会影响志愿者的参与意愿(周大鸣,2008;陈锋、张网成,2019)。李薇、李宝梁、闫妍、曹洁(2018)认为,应建立社会激励、组织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满足志愿者掌握新技能、提升沟通和协调能力、实现社会价值等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通过梳理国内外志愿者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志愿者服务活动由来已久,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已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国际声誉,逐渐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外关于志愿者动機的类型研究比较丰富,提出了多种志愿者动机模型的建立和比较,还运用不同的理论学说对动机进行解释,关于志愿者的影响因素和功能作用方面也论述得十分完整。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虽然在志愿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研究方法、研究群体、研究背景上还略有不足。期待未来学界对志愿者的研究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毕素华.社区志愿激励机制探析:个人和组织的两层面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1(6):86-90.

[2]陈锋,张网成.志愿者参与更多志愿活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志愿家庭”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5):106-113.

[3]陈茗,林志婉.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4(3):30-34.

[4]邓国胜,辛华,翟雁.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动力机制研究[J].青年探索,2015(5):31-38.

[5]蒋巍.中国志愿者服务动机结构研究:基于广东省志愿者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8(6):59-65.

[6]段世江,王凤湘.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2):121-125.

[7]李景鹏.中国公民社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12(1):13-22.

[8]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以济南为例[J].社会科学,2010(6):72-79+189.

[9]李图强.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71-73.

[10]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3):57-63.

[11]魏娜,刘子洋.论志愿服务的本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31(6):79-88.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韩梦楠,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慈善社会学。

猜你喜欢

动机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志愿者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凶手的动机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