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学历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

2020-07-30孟悦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文化适应

孟悦

摘要:以东北师范大学学历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并辅之以具体的访谈,对东北师大的69名外国学历留学生进行调查,从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和文化适应三个方面分析,重点分析了学历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帮助来华学历留学生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希望有助于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管理。

关键词:来华学历留学生 文化适应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60-02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兴起的“汉语热”,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也与日俱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选择在中国接受学历教育,攻读学位。调查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察东北师范大学来华学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理论对调查对象及材料进行分析,期待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调查对象为东北师范大学来华学历生,包括预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问卷69份,有效问卷69份。同时,抽样选取5位留学生访谈,形成访谈记录。

二、学历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为留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33道单项选择题,每题的选项按5度量表设计,包含了对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考查的4个维度,即语言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心理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同时,针对典型的话题选取留学生访谈,期待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化适应性问题。

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问卷的4个维度分析,从而对数据的总体特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其次,采用5度计量,每项问题均由“1太困难了、2很困难、3中等、4有一点儿困难、5没有困难”5个量度组成,然后再统计出各项调查数据的均值。在对均值数据分析时,横、纵两个方向分析数据。

1.语言适应性

指留学生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语言学习和实践、课堂学习、课后交流,以及长春语言服务方面的适应性,重点关注语言应用能力。共8题,见表1。

统计分析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从均值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在3-4之间,说明留学生普遍认为可以运用汉语学习和日常交流,语言适应性整体上较强。值得关注的是第6题(2.99),是此组数据中唯一低于3的均值,说明留学生觉得课后主动和同学用中文交流稍微有些困难。在访谈中留学生也表示,课后大多和自己国家的人交流,和中国同学的交流不多,担心有时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不能让中国同学很好地理解。另外,课后和中国同学交流的机会也少。

2.生活适应性

指留学生在长春生活期间,对城市的气候、环境、饮食及服务等方面的适应性,共7题,见表2。

此组数据所有的均值都在3—4之间,说明留学生对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生活适应性较强。其中均值最高的是第一个题目(4.14),已经接近5,说明留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微信、短信、wifi这些常用通讯工具来辅助日常生活和交际。均值较低的是第二个(3.17),留学生认为上中文网站查找想要的信息相对困难。访谈中,留学生也表示虽然可以轻松使用网络,但是查找文献还是有困难的,这也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

3.心理适应性

指留学生在长春生活期间的心理情绪反应,重点调查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共10题,见表3。

此组数据的均值在2.5—4之间,整体上大于中间值,但是相较于表1、2数值偏低,可见留学生在语言和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会反应在心理适应上。在10道题中,有4道题的均值大于3,6道题低于3。第8题均值最低,表示他们还是会思念自己的国家,这必然也与其他方面的不适应密切相关。第10题均值也偏低,可见留学生跟中国同学的交流还较少,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想和他们交流。但是第8题(3.89)又是此组数据中最高的,他们普遍认为周围的人很好相处,很热情。由此可见,留学生同学尝试多去和中国同学交流,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理适应性。

4.文化适应性

指留学生对长春方言、风俗、中国人的交流方式等的理解和适应,共7题,见表4。

此组数据的均值在1—4之间,对比以上三项数值最低,可见文化适应最困难。在表1、2、3中,虽然有的数值偏低,但总体都是大于中间值的,表明留学生是基本适应的。表4中出现了三项低于中间值的数值,表明留学生在理解中国式幽默、参加社交和聚会活动、与政府机构打交道方面不太适应,尤其是与政府打交道(1.28)表明非常困难。在访谈中,留学生也表示,觉得在中国办理证件很麻烦。

三、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留学生的适应性总体较好,反映的问题适度正常。针对他们在语言、生活、心理、文化方面的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留學生自身要勇于接受语言的挑战,尝试在课后和中国同学交流,明确与中国同学交流是提升汉语水平的好办法。此外,学校和学院也要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留学生创造与中国学生课后交流的机会。例如,采用课后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加强中外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沟通交流。学生社团也可以为中外学生提供平台。积极鼓励留学生参加活动、“汉语角”、志愿帮扶等,使其在加强交流中,提升语言能力,增强参与感,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

第二,留学生要清楚自己是作为学历生而非单纯学习语言的学生身份到中国来的,因此需要了解中国的学历教育情况。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期末考试、做毕业论文,留学生都要有在检索中国信息能力,这将会帮助他们的日常学习和论文写作。留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独立学习。对于学校而言,为留学生设置文献检索课程或是相关的指导和培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由于语言障碍、文献检索困难,学历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觉得适应难度大,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尤其是研究生,一部分人表示学业压力很大,有的甚至想要退学。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和行之有效的指导。对于留学生要适度宽容,给他们时间去过渡,避免打击其自信心和积极性。在他们不太熟悉的论文写作上,老师以一开始就应进行渗透,讲解,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适应。

第四,中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和留学生日常交流时,一定要保持好作为汉语母语者的语言身份,用汉语思维说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过度关注留学生的语言身份,使用简单甚至我们日常不经常使用的一些说法。过度关注他们的语言身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习得地道的汉语,更不用说了解中国式幽默了。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输入一些中国式幽默,增强留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

第五,留学生来华的一些程序不可避免,但是对于语言不通、又身处于异国他乡的他们来说很困难,此时学校应积极发挥作用,尽量简化留学生自己办理的步骤,并且指定相关人员进行辅助和咨询。

第六,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学生来到中国后的情况,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访谈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另外,可以设置意见箱,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总而言之,跨文化适应相对复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自己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崇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05(2):169-179.

[2]吕玉兰.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8-170.

[3]蒲瑶,张文涛,彭惠.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调查及建议: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个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8-116.

[4]亓元,李美阳.在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36-4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东北师范大学文化适应
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荐书目模式及效果调查研究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