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鼹鼠老师“故事课”七月故事:青春的逆行

2020-07-30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物资抗疫口罩

七月故事:青春的逆行

“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战士!”……一句句铮铮誓言,唱响了新时代青年为国担当的青春战歌,在不见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青年一代无惧风雨,勇往直前,释放出青春的磅礴力量。

白衣天使

披上白大褂,纵然病毒肆虐,抗疫艰苦,但他们克服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内心恐惧,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收到单位的援鄂意向调查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医生王奔毫不犹豫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出发当天,北京正飘着大雪,王奔刚下急诊手术台就加入到出征的队伍中。作为北医三院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王奔到达前线后与同事们迅速投入战斗,接诊、查房、写病历、参与急救,一直坚守重症病区,“啃最硬的骨头”。

为患者换药、验血、护理,在急诊科值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95后”护士贾娜,忙得连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很难相信,这个一天要在急诊科里忙碌近10个小时的小姑娘,曾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疫情发生以来,贾娜和同事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她不幸被感染。确诊的那天,贾娜心中虽然感到“我的世界全都暗了”,但还不忘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加油吧,战士们!”经过及时治疗,贾娜很快便康复了。隔离期刚结束,她便立即主动申请返回一线继续战斗。在听说康复者的血浆对危重症患者有用后,从小怕疼的贾娜毫不犹豫地报名,一次性捐献300毫升血浆。

穿上白大褂就是白衣天使,脱下防护服,就是母亲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小丫头。“确实,在妈妈心里,我还是个孩子,我跟妈妈说我是一名护士,这种情况下不能躲起来,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一线工作,并且我反复强调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她才同意了。”26岁的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90后”护士王治美,抵达湖北后马上就全力投入工作。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背着20公斤重的消毒药水在医院的病区之间穿梭,即使汗流浃背,缺氧眩晕,瘦弱的肩膀被勒出深深的印痕,都始终咬牙坚持着。

白衣作战袍,青年勇当先。有一组数字见证了这个快速成长的青年群体:在4.26万名驰援湖北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的党员回信中,为奋战在抗疫斗争一线的青年点赞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素材运用方向:年轻的医生、护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他们的事迹可用于“青年的责任”“使命感”“实现人生价值”等文章。

志愿服务者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和塑造着这些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青年一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个个冲锋陷阵的身影,一支支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在科研攻关、医院建设、物资生产的第一线,及时打通了抗击疫情的生命线。

疫情期间,300万青年自愿报名,组成一批批青年志愿者队伍,不畏风雨,勇敢前行,筑起守护群众生命的安全屏障。

“如果我不幸倒在了疫区,请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撒到长江,陪伴我的祖国!”当疫情警报拉响,慌乱的人流纷纷由武汉向周边地区扩散避灾时,27岁的湖南宁乡小伙郑能量却驾车300公里逆行进入武汉,成了一名志愿者司机,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

武汉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当地政府决定,仿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北京小汤山医院经验,广发“英雄帖”,火速招揽建设者,抢建火神山医院。除夕夜,老家在湖北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徐子扬决定跟随工程师父亲,一同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父亲负责重症病房建设,每天早上6点起床前往现场,要忙到凌晨两点,才能回工棚休息。徐子扬每天跟随父亲的项目组,递工具、搬物资,帮忙做一些技术、施工和信息传达的工作。工程结束返回老家后,有亲友夸赞徐家父子是战地英雄,徐子扬说,他们父子的逆行,只是出于对这个国家、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父老乡亲的爱。

疫情暴发之初,武汉的医疗资源异常紧张。紧急关头,武汉工商学院学生杨泽晗和他所在的武汉“鲁磨路救援会”的队友们快速行动起来,四处联系捐赠方支援医疗资源,并想方设法打通运输线,把募集的医疗资源精准送到围城之中的武汉各大医院。疫情最吃紧的那段时间,杨泽晗在父母眼中成了最繁忙的“话务员”,每天都要拨打上百个电话,一度舌头起了泡。仅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的短短5天里,杨泽晗就协助团队筹集到来自1000多人的善款,为湖北省内医院提供了价值40余万元的救援物资。杨泽晗在每天100多通电话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也是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看不见敌人的抗疫战场上,还有更多的青年选择与病毒较量。2019年6月,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大四学生郝莺歌被学校派到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习。春节前,她本打算回河南老家过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當时,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刚刚承接了部分关于新冠病毒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看到公司发出的战“疫”动员令,郝莺歌选择留下。“如果说,前段时间是新兵入伍训练加演习的日子,那最近这两个月就是在战场上真正‘拼杀。每一场战斗,都需要一批战士,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抗疫大军中的一员。”最忙的时候,实验室平均每天大约要检测8000份样本,郝莺歌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在两个多月紧张而忙乱的检测过程中,她经手的病毒样本,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素材运用方向: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在“无私奉献”“成长的催化剂”“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等文章中不妨运用他们的故事。

海外学子

即便身在海外,他们始终心怀祖国,奉献火热的青春,书写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1月底,看到国内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身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韩家修和7名同学筹建了“美东武汉捐赠团”。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具、消毒纸巾……防护物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捐赠团的库房里。团队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近150人。“出国留学很多年了,一直没机会为国家作点贡献,所以,当祖国有困难、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希望能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2月初,总重640公斤的国内急缺医疗物资,包括5535只N95口罩、338副护目镜、31100副手套……漂洋过海运抵武汉中南医院。第一批物资运抵武汉后,韩家修和团队成员们随后又寄出了第二批。

國内疫情的消息传到英国,马苗身为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助理,相近的工作领域让她对武汉抗疫一线医生的辛苦感同身受。国内抗疫物资紧缺的消息传出后,想到湖北的医生可能要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迎战来势汹汹的病毒,马苗心急如焚。她第一时间联系自己合作实验室的供货商,找到符合国内防护等级要求的物资供应渠道,紧接着又开始四处寻找有能力接手这批物资的组织和个人。她发现,由于中国和欧洲对医疗防护标准的表述方式不同,导致很多明明符合要求的物资被放弃了。无奈之下,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起了两套术语的对照翻译工作。后来,马苗认识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联谊会英国分会的几名同伴,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募集资金,有的采购物资,有的联系物流,有的对接国内医院。

随着疫情在国外愈演愈烈,“回不回国”成为摆在海外留学人员面前的选择题。

徐庆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攻读文物保护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着意大利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已经完成答辩的徐庆蒙决定回国,她仔细了解国内入境相关政策和防疫规定后,与父母、居委会、街道、区防疫指挥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大使馆等多次联系报备,并准备了双重口罩、手套、帽子、靴子、充当防护服的雨衣,尽可能降低自身暴露的风险。和她一样的回国方式,后来被网友们称为“教科书式回国”。25岁的留学生曹元元用视频记录下了从英国辗转回国的经历,以及到达浦东机场后体验到的防控工作诸多细节,“留学生辗转回国入境那一刻哭了”的话题还上了微博热搜,她兑现了自己在视频中的诺言,成了上海市嘉定区的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还有更多的留学生选择“留守”海外,活跃在抗疫一线。

“我的医生父母正在无所畏惧地帮助同胞们,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在使馆工作人员指导下,留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津瑶,带着学生会制定口罩分发方案,保证了该校99%的中国师生有口罩;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罗子峻组织志愿者把口罩送到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家门口;在欧洲、非洲,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侨华人自发捐款捐物,从祖国采购物资,支援驻在国抗疫;在罗马,海外留学人员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中;在东京街头,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免费向市民发放口罩……

素材运用方向: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些留学生的经历适用“危难是成长的磨刀石”“报效祖国”“爱心的传递”等作文。

猜你喜欢

物资抗疫口罩
“画”说抗疫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团结抗疫
戴口罩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戴口罩的苦与乐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雾霾口罩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