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野草》的色彩运用分析鲁迅的矛盾心境

2020-07-30李志雄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希望野草鲁迅

摘要:具备较高美术素养的鲁迅,常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绘画色彩进行描写。色彩作为一种感官体验,往往能反映人的情绪。分析《野草》中绘画色彩的运用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野草》所反映的那种绝望和希望交织的矛盾心境,理解这部独语体散文诗背后的情感。《野草》灰蓝色的封面与作品整体的晦暗情感基调相吻合。作品里常常会有对立色彩式的对比描写和冷暖色调的交替运用,它们反映了鲁迅内心矛盾的心境。

关键词:鲁迅 绝望 希望 矛盾心境 《野草》 绘画色彩

中图分类号:I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119-02

最早对鲁迅文学和绘画美学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是我国的画家张仃[1]。1942年,张仃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绘画色彩》。文章里,他运用西方美学理论,对照鲁迅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将作品色调与印象派类比,尝试从绘画角度挖掘其情感思想。这是鲁迅文学和美学联系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文献。

值得从绘画美学角度进行分析的鲁迅文学作品还有《野草》。研究《野草》与绘画美学之间联系的文章已有多篇,不过大多局限于分析单篇散文诗作品里的色彩运用,而忽略了《野草》的整体性,缺乏宏观分析。下文将从封面设计、作品中对立色彩的运用和作品里冷暖色调的变化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整体解读,通过绘画美学的角度去分析鲁迅在作品里反映的矛盾心境。

一、灰蓝封面与作品整体的晦暗情感基调

鲁迅注重封面的设计,或亲自手绘,或托人按自己的设计旨意绘制[2]。《野草》的封面就是鲁迅和自己的学生孙福熙一同设计的。该封面是以灰蒙蒙的暗蓝作为底色,勾勒了些白色的云雨、流水、远山。山水间有几条带黑色边缘的暗黄色线条。整个封面给人以一种偏于灰暗和苍白的朦胧。

灰蓝的主调色渲染着一种晦暗。台湾作词人林秋离,给《听海》作的词中有这样两句:“灰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这句词和这个封面的寓意大体是契合的。《野草》的整体基调也是晦暗和忧郁的,像《秋夜》和《影的告别》,就给人以沉重的虚无感;因此,这个封面和作品整体的晦暗情感的基调相吻合。

鲁迅也曾讲过自己的这种晦暗情绪:“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3]将《野草》的封面和鲁迅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呐喊》的封面进行对比,我们能看出鲁迅在创作这两部作品期间的情绪变化。《呐喊》的封面是鲁迅亲自设计的,“堪称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呐喊》的封面的底色是和《野草》完全对立的深红色。鲁迅写《呐喊》的目的在于“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4]。根据美学理论,红色往往是象征热烈和光明,催人进取。这深红色恰好能反映鲁迅此时激昂的情绪。

《呐喊》这种深红的色调和《野草》的灰蓝显然有很大的区别。从《呐喊》有力量的深红到《野草》朦胧的灰蓝,我们其实可以看到鲁迅情绪的变化,从昔日激情洋溢到矛盾而颓唐,从满怀希望到绝望和失望渐渐侵蚀。

不过,尽管“晦暗”是主调,但也不能单方面认为《野草》就是一部消沉之作。灰蓝封面里那白色的山水和黄色野草的点缀,还是寄托了鲁迅对生命的希望,晦暗里夹杂着生命之光,绝望背后有着希望。

二、对立色彩的搭配及其营造的矛盾氛围

文艺作品里运用对立色彩,往往能营造一种矛盾的氛围。《野草》有很多处对立的色彩描写,通常是黑白对立。

《过客》就是其中的典型。《过客》是一部对话体的诗剧,剧本前的那段人物介绍颇令人寻味。三个主要人物:老翁,是白须发,黑长袍;女孩是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而过客则是黑须,其黑色短衣裤皆破碎。整幅人物像只有黑、白、紫三個色调。黑白这两个颜色显然是冲突对立的,这与《过客》字里行间流露的矛盾踌躇的氛围是照应的。

黑色,往往是苦痛和悲哀的象征。鲁迅常常把黑色运用在笔下那些精神上孤独而寂寞、绝望而又徘徊前行的人物上,形成了一幅“黑色人”的人物群像。这里的“过客”,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便是典型的形象。类似的,还有像小说《孤独者》的“魏连殳”,“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在酒楼上》的“吕玮甫”:“又浓又黑的大眉毛。”这些人都是些“独孤者”。《影的告白》里也是“漆黑”的一片,“黑暗”和“黑夜”反复出现,“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营造出一片虚无和虚空。黑色,在鲁迅笔下,是一种苦闷、绝望、虚空和孤独的象征。

白色呢?色彩学上有种理解,白色是照亮大地的光,使虚无的黑暗明亮起来,是一种对虚无和否定的对立[5]。如果将白色理解为一种希望,那《过客》的黑白搭配,可以说是一种希望和绝望的矛盾冲突的象征。

鲁迅在《过客》里还运用了紫色。《过客》中的小女孩的发色是紫色的,鲁迅选取这个颜色有其用意。有一位研究鲁迅文学的日本学者西海枝裕美曾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而红色和蓝色是对立的,这样的色彩混在一起的紫色应该含有某种矛盾、混乱。”[6]结合这个观点看,鲁迅选取紫色,其实是想在作品中渲染某种矛盾的氛围。这样一来,《过客》的作品在开头部分就是两组对立的色调渲染,一组是显性的,黑白对立,一组是隐性的,红蓝隐藏在紫色之中,共同为后续定下了一个矛盾的氛围基调,这样的细致构思实际上也是符合鲁迅一丝不苟的写作特点的。[7]

像《过客》这样的黑白对立一类的色彩描写在《野草》中并不罕见。《秋夜》里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黑幕里的这轮明月,白色越亮时黑色越暗,显得月光亮中带点冰凉的阴晦,恰能反映鲁迅所感的现实的冰凉与苍白,以及他内心矛盾的心理状况。

鲁迅对黑白色彩的搭配运用或许和他常在夜里写作有一定关系。深夜里,无疑周遭是黑的,而照亮自己的光就如同黑里的“白”。深夜里的暗是那么的深广,但唯有鲁迅那颗不甘于沉寂的心在跳动着,且发出熠熠的白光。

三、冷暖色调的交替

《野草》,就整体而言,是偏向于冷色调的,晦暗和阴冷的成分居多。像《秋叶》《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墓碣文》和《死后》都是些“冷色调”为主的作品,里面有黑暗、冷酷、悲惨、冷漠和民不聊生,也有暖色调更替,如《雪》《好的故事》和《腊叶》,展示的是些小美好,寄托着鲁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江南的雪”和“美好的梦境”虽然转瞬即逝,但整体是暖色调,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这种冷暖色调的交替使用在单篇作品里更明显。例如《死火》,“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鲁迅先是从冷色调入手,描绘了一个青白色的图景,冰冷感油然而生。随后,在这冰冷的青白里竟有无数如红珊瑚的死火,冷暖色的交替交叠,使画面有强烈的反差感,带来一种色彩的冲击。《死火》里的“冰火”的意象组合,源于鲁迅1919年的一篇小文《火的冰》。《火的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遇着说不出的冷,火便结了冰了。”这种“说不出的冷”应当是暗喻冰冷的社会现实,而这种冰冷的社会体验是源于鲁迅目睹过太多的“革命成果绞杀”。

那珊瑚般的死火又象征什么?在解读《死火》的时候,学者孙玉石结合《火的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火”,这“火的冰”,是革命精神的象征。火是热烈而富有生命力的,是鲁迅作为一名无畏革命者的希望精神的象征。《死火》里的冷暖色调的交替,是鲁迅革命精神与冰冷现实环境抗争的体现,是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对碰。

除去《死火》,《野草》里的其他篇目也有很多的冷暖色调的交叠。再比如《雪》,描绘了一段“白青”和“红色”的两种冷暖色调交叠。在这里,“血红”为雪野所衬托,显得色彩明丽,画面很有美感,和《雪》那象征希望和美好的主题是一致的。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阿恩海姆曾谈到:“暖的色彩看上去似乎是在邀请我们,而冷的色彩却使我们望而生畏和远远躲避。”[8]鲁迅笔下的暖色调,就往往象征着希望,鼓舞着革命者;而冷色调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流露着暗淡的绝望,这样的选择是符合美学的结论。

四、结语

《野草》整体的情感基调是晦暗的,灰蓝色的封面与其吻合。作品里大量的对立色彩的描写,在色彩反差中反映了鲁迅内心矛盾的心境。冷暖色调的交替,则表现了鲁迅对现实存有绝望但仍向往着未来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张仃.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绘画色彩[M]//它山文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4.

[2]原小平.图像与文本的互释:封面艺术与鲁迅的前期创作[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3]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布拉尔姆.色彩的魔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6.

[6]西海枝裕美.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紫色形象:围绕着《过客》中的女孩的形象问题[J].海外鲁研,2001:20.

[7]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李志雄,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現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希望野草鲁迅
留守
一束野草
孔乙己
一束野草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阿迅一族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