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学体系构建

2020-07-30高秀苹

现代交际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学体系

高秀苹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效性,必须合理构建教学体系。围绕这一主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内容贴合学生实际、配合教学评估的教学体系。结合实际教学过程,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阐述了教学内容选择与实施,细化了教学评估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课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2-0044-0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业成长的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的基本保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通过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经历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后,身体形态趋于稳定,开始由快速增长期进入生长稳定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又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以这种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尚未成熟的状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决定了其心理发展之路必定是坎坷不平、燥动不安。根据多年工作实际和统计数据表明,大一新生,带着高考成功的喜悦,满怀信心地走进高校,面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变化,原有的心理结构被打乱,心理定势被破坏,心理上一时感到陌生而且难以适应;因此,在大一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阶段。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加强知识教育,在校园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筛选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最后还要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只有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在实践教学中贯彻落实,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为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确立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是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针对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如人际交往活动、恋爱观选择、情绪管理、学习心理调适等方面,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积累,提升学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较好的适应能力、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学校各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障。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能力,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三、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对不同特质的班级学生,要善于找到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在已经开设的心理必修课的实践经验中,发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度高,注意力集中,喜欢听老师讲案例。翻转课堂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前学习,并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授课方式比较新颖,得到较多的好评,很多学校也在采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心理学基础和认知基础比较薄弱,对基本的概念并未掌握,理解的深度有限。由于教师的理论授课仍然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适合大学生的心理课教学方法,需要首先采用案例讨论、视频材料等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把学生的上课兴趣调动起来,然后授课老师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增加认知的深度和廣度,再通过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接受过程。

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合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与主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扰。在参考了各类心理学教材及心理学文献之后,选择了六个主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绪与压力,心理疾病识别与应对,心理危机预防与生命教育。

1.主题一:认识自己,提升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时期,对自己非常感兴趣,想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对个体来说,就能度过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的第一节课,我们设计了以自我意识为主题的授课内容。首先通过写出20个“我是谁”的小练习,引导大学生探索自我,并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通过对20个我进行归类和概括,对自己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的介绍,帮助大学生从更多角度来认识自己,扩展自我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此后介绍大学生常见的自我认知偏差,比如自卑、自负、过分追求完美等,帮助大学生觉察自己的自我偏差,并学会调整认知和改变认知偏差的方法。最后,教会大学生提升自信、悦纳自我的技巧与方法。这样的设计从浅到深,从理论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悦纳自我,建立稳定的自我。

2.主题二:沟通你我,和谐相处

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中,人际关系困扰,尤其是寝室人际关系困扰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人际冲突激烈会影响情绪,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大学生会认为即使不和人交往,仍然可以过得很好,但真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是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创伤后,不敢再与人交往,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与人交往。要让他们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重新开始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沟通,而不是逃避人际交往。可以通过列举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如睡眠时间不一致导致的冲突、卫生值日等平时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各种人际交往模式,比如讨好型,支配型,依赖型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交往方式。最后,分享非暴力沟通的交往方式,让学生学会在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增加沟通的有效性,避免人际矛盾,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主题三:执手同心,爱情花开

爱情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因此,心理必修课中设立恋爱这个主题非常必要。首先,从大学生恋爱的需求出发引出主题,列举一些恋爱相关的案例,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里的恋爱经常出现的问题。然后从依恋理论出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及不同依恋类型在恋爱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接下来对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困扰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学会自爱,拒绝不合适的恋爱,呵护已有的恋爱关系,并勇敢承受失恋所带来的痛苦,最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性,注意自我保护。

4.主题四:情绪与压力管理

大学生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人际冲突、失恋、学业失败、亲子冲突等,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学会管理压力与情绪,掌握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课程先从基本的情绪出发,教会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命名,然后从认知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出发,帮助大学生意识到人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人对事件的信念或者认知导致的。当产生情绪波动的时候,需要觉察自己的认知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那就需要改变认知,重建对事件的认知与信念。教会学生不压抑、不逃避、不攻击别人、不委屈求全的情绪管理策略。最后对大学生常见的压力及压力管理办法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来扩展压力管理办法,缓解压力。

5.主题五:心理疾病及其应对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大学生虽然对心理疾病有所认识,但仍然存在不少误解。比如,有的学生拿网络上的心理量表测试自己,如果得分较高,就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有的学生在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后,拒绝服用医生开的药物。有的学生不清楚学校里有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求助,等等。因此,需要向大学生介绍心理疾病的科学知识及应对办法。首先,通过案例帮助大学生认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了解焦虑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其次,让他们知道心理疾病有因可循,有法可治,并把相应的求助途径告知学生。最后,对大学生普及心理疾病的常识,介绍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对心理疾病有科学的认识。

6.主题六:心理危机识别及生命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之一。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学生最先发现信号,因此,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危机的信号及干预办法,可以更快速地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避免生命的逝去,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课程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心理危机的信号,使学生对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共情。同时,要学会发现信号后的具体操作步骤及自我保护方法,让危机事件及时得到处置。最后,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充分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

五、课程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

课程开设的效果评估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课程的评估需要从学生满意度、专家与同行评价、教師反馈评教等几个角度,充分调研和研讨,确定课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满意度调查可以从教学效果、课程效果、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师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七个维度进行;专家听课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设计、学生专注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师反馈可以从授课内容、授课学时、学生反馈、课堂观察等几个角度来反馈课程的效果。通过多角度的评估,可以为更好地设计课程提供依据。

六、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和讨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真正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1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瑶

[基金项目]浙江树人大学2019年度校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类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X模式构建”(2019JG1012)。

[作者简介]高秀苹,浙江树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教学体系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浙江省11所高中将试点必修课选课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