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2020-07-30赵守东

奋斗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事法律民法民事

赵守东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全面把握民法典,切实推动民法典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法典编纂的简要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由现行零散的民法规范编纂而成。理解民法典,首先要理解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而言之,平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会产生与人身相联系又不直接体现为物质利益的人格、身份关系,会因财产发生具有经济内容的财产支配、流转关系,民法是调整上述横向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

法律作为日常行为规则,由经济基础决定,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相继颁布实施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大批民事法律规范,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先后在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民法典相关工作。由于当时没有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就不会产生作为市场经济完善规则的民法典。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客观上具备了编纂民法典的条件。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经过5年多的努力,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实施,水到渠成。

二、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颁布实施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编纂民法典,实质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民法典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从世界立法史看,民法典是各国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国家具有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我们在当下编纂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也是向世界宣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颁布实施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民法典作为我国第一部法典,与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民法典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典蕴含的保障民事权利、强化法律义务、划定公权私权、稳定社会秩序等多重功能,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颁布实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需要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歸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民法典基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确认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的原则,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等民事主体的基本权益,建立了我国的财产归属和利用规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展开。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是法律的内容,法律是经济的规则,市场经济兴,则民法兴;民法兴,则市场经济兴。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市场交易规则,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需求;另一方面,编纂民法典,完善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为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能进一步调动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营造各类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4.颁布实施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各项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但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 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回应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全面加强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比如单独设立人格权编,全面保障人格尊严等内容,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推动民法典实施的举措

实施好民法典,重点要加强民事立法、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民法典普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等相关工作,我省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推动民法典的实施。

1.立法上,开展法规专项清理工作,废改同民法典相矛盾的规定

民法典是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颁布后,涉及未纳入民法典的其他民商事法律法规、其他部门法、地方性法规与民法典的协调问题,我省应在权限范围内对照民法典,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开展专项清理,废止、修改与民法典不一致的规定,并及时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保障地方立法与上位法有效衔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2.行政上,重视民法典标尺作用,保障民商事活动规范有序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赋予了民事主体广泛的人身和财产权益,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公权私权界限等法治功能。我省相关部门应尽职履职,要把实施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清楚职责范围和界限,更好发挥政府在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

3.司法上,统一民事裁判的标准,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

民事案件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法典的颁布为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但经济社会生活远比民法典的规定复杂。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民法典司法解释、民商事指导案例前,我省司法机关要规定统一适用标准,处理好案件审理中民法典与其他民事法规的衔接,提高民事案件的辦案质量。同时,还要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通过社会力量和基层组织解决民事纠纷,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4.普法上,开展立体化普法工作,引导干部群众遵守民法典

民法典囊括了人们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从婚姻家庭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法典颁布后,我省要立体化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宣传,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要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着力加强青少年学习教育,掀起社会公益宣传热潮,集中媒体宣传优势,打造网络宣传热点。要讲好民法典故事,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人们了解、遵守、运用民法典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理论上,加强民法理论的研究,支撑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比,还不完全适应。我省民事法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立足国情、省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为尽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民事领域其他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博

猜你喜欢

民事法律民法民事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民法
审理行政协议案件对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问题探讨
关于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分析
论民事政策法源性的历史功效、现实困境以及价值表达路径
浅论如何破解民事行政检察办案倒三角问题
关于民法规则和民法原则的关系研究
英国人婚姻状况十分多元
从民事审判权谈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论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
论非法人团体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