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陶瓷专业实训室建设初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7-30吴成贺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实训室陶瓷艺术设计

吴成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陶瓷“行、企、校”目前的状况

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南国陶都”的佛山,其陶瓷产业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唐代,佛山地区的陶瓷生产就已经商业化。随后经宋、明两代佛山地区陶瓷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陶瓷制作技术,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是我国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佛山陶瓷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产生的经济总值巨大,但依然面临陶瓷产业专业人才稀缺的状况。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业化的大规模量化生产,顶替了传统手工生产的地位,工业化产品浪潮,给中国的传统陶瓷工艺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部分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局面。技艺失传、后继无人问题也愈发突出。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的高等院校,更应担当起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教育部公布的职教20 条,更是明确了促进校企之间的“双元”育人模式,并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如何高效地运用地理资源优势,打通行、企、校之间隔膜,形成动态联系,以高校为人才培养基点,打造“工学商”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场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建设陶瓷实训室的必要性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广州,多年来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学校办学历史已有80 余年,艺术设计学院多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都涉及到陶瓷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实训室这一“阵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作为制造业重地,在产品制造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我校与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相依,广东省在促进专业大类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高校的发展应紧跟政策,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湾区”合作、省市共建为依托,大力推动“设计人才职业化”,加快推动我省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二)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要

实现产业的转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核心。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区域产业结构与背景,借助区域产业优势,把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课堂,以项目促动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因此,创新型的陶瓷实训场地的建设是培养陶瓷艺术专业创新型设计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三)提升技术与服务能力的需要

艺术设计专业大类的技术服务能力包括设计开发和品牌整合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能力,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专业技能大赛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艺术设计专业大类其下基地软硬件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陶瓷实训场地的建设必将带动整体建设,提高我校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四)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的需要

我校作为广东省内唯一入选“双高”建设的省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院近些年致力于打造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大类的创新共享实训平台,为我校的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场地的支持。陶瓷实训室的建设,并将其整合在创新共享实训平台中,希望在此基础上打通各实训室之间的专业使用界限,实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最终打造成高端的实训平台。

三、陶瓷实训室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实训场地紧缺且教学需求日趋增加

学校陶瓷专业实训室场地面积较小,内部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加上学校学生、教学课程的不断增加,对实训室场地的需求日趋增加。

(二)陶瓷实训教学设备不足的矛盾问题显著

随着学校近些年招生数量的增加,涉及到陶瓷课程的相关专业也逐渐增长,陶瓷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显著。目前陶瓷实训室大型贵重精密仪器明显存在不足,仅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基础教学设备,大部分处于落后甚至已经被市场淘汰的状态。

(三)缺乏学科建设和科研开发的高层次场地

目前学校陶瓷实训室是以承担基础实训教学任务为主,科研开发方面还是处于相对薄弱状态。导致在承担高水平项目建设、出一流教学成果等方面呈现短板状态。

(四)陶瓷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学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加,陶瓷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不断增多,但实验教师队伍配比仍处于失衡状态。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完善,高水平教师、国内外名师匮乏,人员进修及培训渠道短缺。

四、实训室的基础建设内容及运行模式

陶瓷实训室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能满足艺术设计学院12 个专业方向,880 学生,364 学时,1600 人时数/年的教学任务。陶瓷专业实训室基础建设内容(图1 所示)主要包括:a 材料储备区。主要包括陶瓷实验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泥料、矿物原料、制作工具等。b 理论教学区。主要功能是满足陶瓷实训教学理论教学部分,配备多功能电子讲台、方案绘画课桌、设计方案陈列墙等。c 成品制作区。主要包括陶瓷拉胚间、凉胚间、施釉间、烧制间等。d 作品展示区。包括设计方案展示、陶瓷工具展示、教学成品展示等。配套辅助及研发场地:计算机软件教学课室、陶瓷技艺工作室、陶瓷大师工作坊、国际陶瓷名师工作坊等。

(一)优化实训场地结构、提升教学利用率

陶瓷实验室基础建设过程中,针对陶瓷艺术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学校场地资源现状,对实训场地的区域模块进行优化。通过场地的优化,清晰划分区域功能,通过错峰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场地使用率,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二)引进高新先进设备、为教学提供保障

学校成立专项部门,对教学经费进行统筹规划,对实训室建设进行精准的资金投入,针对性增加设备配套,优化完善实验教学设备结构。高职教育应时刻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将最新的技术知识理论与实践融入现代人才培养教学当中。近年来,3D 成型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显现出了其价值和魅力,在陶瓷行业中也有应用和实践。学校开拓创新,与国内知名3D 打印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实训室,通过引进市场先进仪器设备,为陶瓷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提供基础保障,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项目教学管理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企业仿真项目教学管理模式,是结合学校自身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区域产业,联合周边企业,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校企合作进行仿真项目教学管理。根据企业典型项目任务要求为依据,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引入“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块;以项目为导向,进行校企合作,项目促动教学,提高学生方案落地的可能性,同时为企业储备设计人才,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

(四)引进国内国外名师、打造专业品牌活动

结合我校“双高”建设,邀请国际名师、国内大师进行校园系列活动,打造“传统技艺大师教学工作坊”、“国际名师教学工作坊”、“设计大家谈”系列讲座等品牌活动。通过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外传统技艺、先进技术,建立科研开发实训高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为设计创新提供动力源泉。通过系列讲座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等方式,强化教师学习能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建设并完善陶瓷专业学科的结构及内涵,在建设陶瓷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木工制作实训室”“金工制作实训室”、“智能手绘计算机课室”、“3D 打印实训室”等的教学资源,打通各实训室之间的专业使用界限,并将其整合在创新共享实训平台中,实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最终打造成高端实训平台。联合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实训室陶瓷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高校开放实训室管理中7S管理的应用方向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陶瓷艺术作品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开放实训室管理探索与实践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