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可视化在国内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应用与发展

2020-07-30吴玉婉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陈列展品可视化

吴玉婉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

通过对国家博物馆中的展览空间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及多次的实地调研与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的博物馆空间(除各个展厅的展览空间)设计风格不同,设计风格与设计方式由博物馆的类别、属性、地位等诸多因素而定,博物馆的整个空间设计形式应用后,短时期内不会对其进行更改,这就确定了博物馆空间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不会快速更改,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展览空间根据展期的安排会不断进行更新。本文以国家博物馆中的展览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展览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进行现状研究与规律总结。

一、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原则

(一)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及范围

1.信息可视化的概念

信息可视化来源于早期的数据图形学,即人们希望通过抽象信息的视觉表达来揭示数据及其他隐藏关系的一门科学。关于信息可视化的概念界定,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1999 年卡德等人在早期将信息可视化引入视线的著作中,对其给出的定义是:“使用计算机支撑的互性的甜抽象数握的可视表示边以绝强人们对抽象信息的认知。”著名的信息可视化实践者Manuel Lima 提到,信息可视化主要用于解释数据,“换句话说,就是归纳数据内在的模式、关联和结构”,“它既涉及科学也有关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一样,不仅要能够迅速、准确地呈现信息,而且需要掌握准确表达数据的技巧和视觉表达能力,呈现数据背后的观点,唤起读者的内心情感”[1]

可视化技术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构成数据图像,然后以数据的各个属性为展示维度进行表示,从而获得不同的维度的观察结果,实现对数据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信息可视化的出现可以减少人们在读取信息时所浪费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人们读取信息的效率,同时,信息可视化的美观度也比传统的信息文字摆放要高,一定程度上的起到了美化空间的作用,对于巨大的博物馆而言减少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量,将原本一个团队的工作量分摊到了两个团队,且术业有专攻,这样的分配使博物馆的设计更加合理美观。

2.信息可视化的范围

信息可视化包括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等多方面。广义的信息可视化,囊括了以信息可视化和科学可视化为基础衍生出的数据可视化以及知识可视化。

科学可视化比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出现得吏早[2]。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科学计算之中的可视化”就是后来“Scientific Visualization”即科学可视化的始源,主要指科学实践中对计算机建模和模拟的运用。随着来自商业、数字媒体、信息管理等行业大型异质数据集的密集出现,数据可视化成为涵盖科学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的新生术语。

知识可视化又是从借真可视化的领域中分支出来的无独字概念。知识可视化指的是用来解构复杂知识的图形化展现手段。其目标更侧重于传达主观性的见解、观点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我们讨论的信息可视化领域,涉及数据、信息与知识三者的关系。三者关联性十分密切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含义,知识是由信息加工和提炼而成的结晶。而可视化,就是把三者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的过程[3]。实际上,我们所谈及的信息可视化,就包含了数据可视化和知识的可视化。

从狭义上来说,信息可视化适用于大规模非数字型信息资源的可视化表达[4],这里的信息范围主要包括各类抽象的数据集,大致可以概括为异构的文本信息及数据、计算机程序中的运行数据,以及万维网站内容和数据库检索内容等,最后一项集中的应用领域就是在数字图书馆当中。当然除此之外,信息可视化与科学可视化在众多技术和方法上的融合发展,使可视化的范围深入到众多相关领域。

(二)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博物馆展览应用的设计原则

根据相关文献和各大博物馆多年来的展览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体现展览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应用中应体现展览的展示目的,紧紧围绕着展品的特点和观众的感受来设计,以便工作人员能快速准确布展,观众在观展时对展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记忆。二是突出展品特性,展品是博物馆展览的主体,如何在展览中让观众愉快、有效的接受展品的信息,需要大纲设计人员深入研究展品的特性,并能在设计中突出展品的特性,尤其是对信息可视化的插图方面,要使插图最全面、客观体现出展品的特性,使观众通过插图对展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三是符合观众需求。展览大纲设计人员在前期设计时,不但要对展品、展览空间进行研究和布局,更要对展品所要面对的受众人群,也就是参观展览的观众群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展示信息能否有效传递,不仅取决于信息的承载体,同时也包括观众,双方共同作用才促成信息传递的实现,离开受众,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就会丧失方向和目的。”[5]只有了解各个层次观展观众的目的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展品做出最大化的设计。通过在展品、展台、墙面、展柜、数字媒体中适当的位置置入信息可视化插图,不但可以起到美化展品、突出展品的效果,更能增加观众观展的兴趣,提高展品的整体利用效果。

二、信息可视化在国家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一)信息可视化技术在国家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与效果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家博物馆展览中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应用基本上做到了展前有规划、展中有监督、展后有反馈等一系列的措施。而其应用范围也基本上涵盖了展览展示的各个方面,不论是规划的文本大纲文件,还是展览展示中的实体和数字化演示,或是撤展后的回顾和反馈意见,都充分利用了信息可视化插图这一重要的展览展示手段和技术。在不同的展览类型上,信息可视化插图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通常而言,信息可视化插图设计与展厅的布展、展览内容息息相关,下面本文就以国家博物馆中几种常见展览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应用情况为个案进行阐述。

1.长期陈列“古代中国”

图1 现代猿、北京人、现代人头骨比较图

古代中国部分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之一,是一个长期展,展览分为八个部分,以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系统展示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历史进程,全面展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其中各个部分对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应用较为普遍,在整个展览中图解类信息可视化插图应用较多,用于解释说明展品特性、应用方法和细节展示。以便提升观众观展效果,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和记忆。如图1 其中在远古时期,山顶洞人头骨和北京人头盖骨展示中就采用信息可视化插图作为展品的辅助展示功能,将现代猿、北京人、现代人头骨进行比较,同一图中观者能够很清楚的比较出现代猿、北京人头骨与现代人头骨的形状区别,可以直观的得到头骨的形状信息。这幅信息可视化表现形式较为简洁,但是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却非常明确,是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较好的案例。其中对空间类信息可视化应用也较多,包括各个时期的城址示意图、遗址图、路线图等[6]。图3 是北宋谷物移植推广示意图,可以看到红绿两种方向的箭头,红色箭头代表麦豆栗黍的推广位置和方向,绿色箭头代表占城稻的推广方位,图中以北宋朝地图为背景,将谷物推广方位信息逐一标注,视觉效果明显,这种地理意义上的直观性是文字表达所不能及的。观者能够轻而易举的掌握重要的信息点,节约观展时间提升观展质量。加快展览的人流流动量,在观展高峰期解决人流量过大的问题。

图2 北宋谷物移植推广信息图

总而言之,在古代中国部分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较多,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从展品展示方面来说,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展品的细节信息,在展馆中展品的展示位置相对固定,不能从多角度观看展品,当有些重要的信息在展品内部时,观众不能清晰的看到展品信息,那么就需要信息可视化设计来辅助展示,将观众不能看到的部分呈现出来。有些展品本身的使用功能并非是为现代人所能熟知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展品特性,便于参观者的理解,利用设计的力量将不易被理解的信息转换为有形的信息可视化的形态,让信息的传递更加简明和直观,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受众群体都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展品所要传递的内容。

2.基本陈列“复兴之路”

作为向十七大献礼的重大文化项目,“复兴之路”于2007 年10 月13 日正式对外开放。2011 年3 月1 日,“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作为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开始长期接待各界观众的参观。[7]“复兴之路”其中的每一单元还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思和设计,在这些不同的构思和设计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应用情况也不尽相同。从该展览的实际展览情况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复兴之路”整个展览信息可视化插图部分明显得到了优先处理。

图3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体目标

整体上来说,“复兴之路”这一大型展览,在大纲设计人员或者说策展人员的精心设计下,通过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合理放置,弥补了单纯靠实物展品和叙事性展览的不足。这部分展览应用到的多为数据类信息可视化插图,如图2-3 为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第五单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信息可视化插图的具体应用,图为统计类信息可视化插图设计类型,说明了2030 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体目标,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蓄积量在2030年所要达到的具体数值,数值的变化和所占比例一目了然,体现出全面推进低碳发展,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充分展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8]。使信息传达效率明显提高。这是信息可视化插图设计的魅力所在,通过插图传达的信息量是文字传达所不能比拟的。

(二)信息可视化在国内博物馆的创新

在基本陈列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类型较丰富,在展览时间上来看,基本陈列处于一种持续的展览状态,展览随博物馆的开馆而展览至今,所展览的内容具有博物馆的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持续传播性,影响深远。所以,基本陈列中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应该在充分展示展品特性等各种功能的同时兼具展览本身的地位与影响,为展览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传播发挥价值。

在长期陈列中,由于展览时间的长久性,信息可视化设计随展览的开始而一直使用至今,在展览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对展览中应用到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做修改,所以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时更应注意内容的时效性,将一些具有短时效的设计因素与成分替换掉,与展览的长期性相统一。另一方面,长期陈列传播的文化信息价值较大,对社会与观众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这是有长期陈列本身的展览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在信息可视化插图的设计时应与展览本身的文化价值相一致。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信息可视化的解读、国内现阶段对于信息可视化的应用与研究充分说明了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性,表明信息可视化的范围广泛、利用性高等特点。并通过“复兴之路”的陈列展示来向读者展示信息可视化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与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信息可视化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像我们常规了解的普通的信息展示,同时国家的重大决定、方针政策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展示,且有着良好的效果。

在基本陈列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类型较丰富,在展览时间上来看,基本陈列处于一种持续的展览状态,展览随博物馆的开馆而展览至今,所展览的内容具有博物馆的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持续传播性,影响深远。所以,基本陈列中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应该在充分展示展品特性等各种功能的同时兼具展览本身的地位与影响,为展览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传播发挥价值。

在长期陈列中,由于展览时间的长久性,信息可视化设计随展览的开始而一直使用至今,在展览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对展览中应用到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做修改,所以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时更应注意内容的时效性,将一些具有短时效的设计因素与成分替换掉,与展览的长期性相统一。另一方面,长期陈列传播的文化信息价值较大,对社会与观众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这是有长期陈列本身的展览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在信息可视化插图的设计时应与展览本身的文化价值相一致。

猜你喜欢

陈列展品可视化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展品被盗了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