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象雕塑与当代艺术语境的交融

2020-07-30樊蓉

河北画报 2020年24期
关键词:直觉当代艺术雕塑

樊蓉

天津美术学院

一、具象雕塑概念范畴

何为具象?具象是一个汉语词汇,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具体的,不抽象的;作名词时,意思是具体的形象;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以艺术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学院派的观点中,具象雕塑即为对客观物体的写实与再现。具象艺术是人类对自身形象最直接的解读和认知。

随着当代艺术潮流的发展,尤其是我国雕塑在与西方观念进行强烈的对接交流之后,具象雕塑艺术如何面临当代艺术语境,并在此阶段中进行不断的实验与探索,成为现阶段有价值探讨的问题。现当代雕塑创作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与传统雕塑的基本经验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战后雕塑新材料和现成品的形式介入和新的创作观念的使用使传统材料在这一时代经历了相当剧烈的变革,拿战后的雕塑艺术来举例,战后雕塑归纳了对传统材料的使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最传统和直接的继续以具象或抽象的形体形式来使用传统材料,二是在场域中作为特定形式的使用,三是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使用。传统材料有它的文化指向性。其一为通过传统材料对过去的记忆;其二是传统材料的“物”性反应现当代文化。如古建筑,青铜器等等,这些物品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状态,也可是现代人看到时代的变迁以及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点看可以看做是对传统材料文化指向性的其一理解,即历史的维度唤起人们对时间和文化的追忆。艺术家不会满足这单纯的回忆,见到传统材料,他不单单想要一所房子,他关心的是文化和未来。在当代雕塑创作中雕塑家更关心传统材料的“物性”或通过“物”和“物”不同属性的特殊联系来创造出另一种形式语言。

二、具象雕塑中材料语言的表达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具象人物形象雕塑开始逐渐回归,整个艺术领域的呈现方式和观念体系逐渐形成更加清晰的脉络。1991 年,奎恩先将自己的头部翻模,然后从自己的身体中抽出十品脱的血液,注入模具中冰冻并进行雕刻,塑造出了另一个自己。从呈现方式和表达技巧上,马克奎恩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具象雕塑的绝大部分技法与内容,石膏翻模,塑造雕刻,保留真实逼真的人物形象。然而在形式材料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材料,而是选择血液作为表达对象,给人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真实人物形象,然而却并没有真正活过来”的奇特感受。从马克奎恩每日抽出血液获取雕塑材料的那一刻起,生命的能量就仿佛缓缓地从艺术家的身体里注入到作品之中,用自我的身体血液构建另一个自我,很难说作者没有受到当时呼喊自由个性与性解放的社会文化影响。从马克奎恩的雕塑作品实践中不难看出,传统雕塑形态被放置于当代艺术观念的思考模式之下,呈现并被注入出了新的观念和语言方式。在此表达之中,具象雕塑语言的指向性显得尤为突出——不单单是对于形体的模仿,更是通过材料语言表达出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当代语境的指向性介入,使具象雕塑在形式和材料上不再局限,因而能够更加延伸出作者与所表达对象或内容的复杂内涵关系。

三、具象雕塑的隐喻与延伸

作为物质实体,材料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比外加的美化更重要,雕塑创作中以不改变材质特征为界限尽可能寻找材质的本质呈现为好,这样才能充分显现材质本来的属性。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能够运用各种材料的不同质感来体现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使其作品不仅在外观上产生丰富的美学效果,而且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任何一种材料在获得视觉经验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的表演过程并获得了熟知的材料形式和运用法则。因此,材料重新作为观念的载体则以其特定的符号性和象征性来阐述传统材料未被挖掘的“实在性”和文化内涵,这些信息体现在传统材料和观念表达的转化上,在此基础上它或是展现某种物理现象;或是表达某种情感依附关系;或是强调某种难以言传的文化符号和社会隐喻。路易斯·布尔乔亚的巨型雕塑装置作品《蜘蛛》,她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童年阴影。1911 年,布尔乔亚这个小女孩出生在巴黎一户殷实家庭,父亲是古董织毯商,母亲修补织毯。儿时,在母亲病重的情况下,布尔乔亚的父亲把自己的情人带回了家做了她的英文老师,而母亲只能忍气吞声。正是因为这样,她将困在婚姻之中的母亲比喻成为蜘蛛,用编织完成自愈。而这个作品由金属蜘蛛环抱着巨大的铁笼构成,便是隐喻着母亲在竭尽全力地保护整个家庭,保护幼小的她。不仅仅是这个作品,她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都运用了隐喻的艺术创作手法,她试图通过创作来释放自己,并愈合伤口。面对抽象复杂的情感主题,作者以“隐喻”的方式阐述了复杂矛盾的多面体,展现了边缘化的情感与原生家庭的伤痕等问题,通过具象雕塑的写实变形手法向观众娓娓道来。传统具象作为观念的载体重新介入雕塑艺术的创作当中。

当代雕塑创作强调对材料的深度认识,这种深度认识是艺术家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这里的“直觉”不是狭义上的对待突然出现的事物所产生的直接的感觉,而是更为广义的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艺术家面对材料应具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思维”,这与观念性的表达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人的观念产生是一个长时间断的认识感知过程,接触事物的时间性、预见性、感觉性直接对事物产生概念的区别,当面对某种物质或事物将其概念定义后,理解层面上也会产生微妙的分歧,这是人的属性,正是因为人们存在这种属性加上对待事物的“直觉”才让我们欣赏到这大千世界。艺术家面对材料产生“直觉”,从而更多的去认知材料背后潜藏的物质语言和人文价值,面对材料产生的“直觉”可以解释科学以外的难以言传的文化符号和心理信息。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形态和感觉,艺术家面对这固定的信息如何打破传统的束缚,这是“直觉”产生的意义,传统材料是历史的物质精华,存在着多层面的感知信息,将其作为观念的载体从新介入创作,发现潜藏的危机和信息,让“直觉”去探索。

猜你喜欢

直觉当代艺术雕塑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巨型雕塑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我的破烂雕塑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写实雕塑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