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07-29弘文

党史文苑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梦小康小康社会

弘文

今年是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艰苦奋斗之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憧憬的社会理想就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变为现实。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伟大历史节点。此时此刻,全面审视、着力推进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一个不可脱离的重要维度在于——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中国梦”的角度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

“中国梦”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深沉价值追求,“小康社会”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并加以具体化、明晰化,目的就是激励全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接续奋斗。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此前,党的十八大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还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所熟知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首次并列论述。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多次同时提及“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出现13次之多。那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由此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处于决胜关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尤其是作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它所具有的特定时代内涵和深远历史意义。

“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初心使命是通过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具体的奋斗目标来实现的。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从“中国梦”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这种“富有感召力”的新时代“奋斗目标”。之所以说“富有感召力”,是因为不论是“中国梦”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无不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集中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

——对于“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对于“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对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也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结合起来了。”

“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走过了千山万水,仍然要跋山涉水,带领全国人民去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且表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庄严的承诺源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植根于一脉相承、接力以进的奋斗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对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安排的战略部署,从而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莊严的承诺一经提出,毕竟是要兑现的。何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政党组织,面对十四亿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许下的诺言,纵有千难万险,也要矢志不移。

“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全面”

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环境以及人口素质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国力的大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极具广泛性的重大政治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的要求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强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补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明显“短板”,以点带面,促进和推动全局工作的落实。

领域覆盖的全面性,即“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看,“生态文明建设”环节是一个明显“短板”,事实上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投入精力较多,同时也是收效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推行“河长制”“环保督察”等举措,包括大气污染、污水治理、土壤整治等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是,着眼现实,特别是着眼人民群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日益迫切的需要,包括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内的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依然在路上。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可以说各有“弱项”需要强化,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进程,其实这也正是诸多战略突破口和重要工作着力点所在。具体到某个领域本身,譬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可以说也是长短并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就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特大城市以及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亟待加以完善;就精准扶贫而言,解决“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相对容易,而切实做到“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就有难度;就污染防治来看,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条件相对充分,而对“土壤污染”的整治则非朝夕之功,得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等。

区域覆盖的全面性,即“城乡协调”的全面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方面作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70多年来,我国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质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高铁”“微信”“支付宝”等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张“名片”;等等。与此同时,针对大批贫困人口仍然在农村聚集、农村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等现实,“十三五”规划继续把推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将其确定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不久前,党中央作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无疑是在新形势下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如果说农村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那么,“三区三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当前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需要着力攻克的环节。

人口覆盖的全面性,即“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有十四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左右。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趋势明显、民族构成多样、环境资源约束紧张、发展包袱沉重的大国,提出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但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2020年3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据国务院扶贫办介绍,经过七年多精准扶贫,特别是四年多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当务之急在于要全力以赴完成剩余的脱贫任务,对没有“摘帽”的52个县和2707个贫困村中任务比较重的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确保按期脱贫“摘帽”;对已经脱贫的9300多万贫困人口,要切实防止返贫。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形势下,决战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已经成为关乎能否“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最关键、最紧迫所在。

站在“共享发展”的角度,必须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民生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重要民生指数上,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90%,全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等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大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精准施策,作出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六稳”“六保”都特别关注“就业”等“基本民生”。这也说明,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决守住关系国计民生的底线标准;越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基础。

全面看待“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同时还特别指出要从“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等关系上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一是“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也有不少是相对指标。如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此要始终坚持,不能偏离,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定量分析,也要定性判断。从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从定性判断看,如果各项量化目标实现了,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并没有体现出来,也很难得到人民认可。

从辩证思维角度,我们也应看到,“全面小康”也是具体指标与根本要求的统一。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但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概念,而是建立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和“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基础上的“翻一番”。就人均GDP来看,2019年我国已达7.0892万人民币,按稳定汇率计算刚好是1万美元,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在科技创新指标上,2019年我国成为国际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继续领跑全球。但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越来越强调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均衡性和协调性的今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工业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发展指数”,只是用来衡量和考察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单项指标,但仅就某一个或几个侧面都不能反映和代表这个国家特别是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已超越了当今世界那些所谓“主流”经济学说或社会发展理论的既有范式,愈益具有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更根本的价值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到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谓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其所蕴涵的丰富理论内涵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逐步实现,国际上有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议论日渐稀少,而类似这样的观点越发引人关注——“未来十五年,世界70亿人口将见证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征程:中国,这个传承五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以10亿体量大步迈向发达经济体的国家。”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本质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其要求必然是在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统揽“四个伟大”以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还包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军梦”、人民健康以及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方面在内,因此,其“全面性”要求是全方位、全领域、全主体、全过程的。这一要求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尾,必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过程中得到更加明显、更加充分的展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实践伟力。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四个伟大”的壮阔实践,又必然在这个实践进程中得到丰富、验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鲜明执政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真理性。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响亮地发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统揽“四个伟大”等,无不集中反映了这一价值立场。从党的十六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党的十七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党的十八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新指标,“两个翻一番”的首次明确提出,实际上包含了经济总量指标和人民生活指标,从而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更加凸显民生导向,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发展的实际感受。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21年就是建党一百周年,到那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本身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对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刻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彻底摆脱落后走向强盛提供科学指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重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深刻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时期,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这样那样的论调和声音,我们一定要保持应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来推崇“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古老文明国度而言,不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不是像有些人鼓噪的“中国威胁论”,反而是世界的机遇、人类的福祉。“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完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必将进一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梦想成真需要大干、苦干和实干。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走向“强起来”,哪一步不是充满艰辛坎坷,哪一步不是靠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和亿万人民群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行动?正是经过几代人无怨无悔的巨大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变得清晰可见。然而,即便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得来的,仍然需要全党全国上下为之勠力同心、英勇奋斗乃至不怕牺牲才能实现。推进“伟大事业”,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打好“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进而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无疑就是这样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保持奋进姿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 / 罗军生

猜你喜欢

中国梦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