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可·波罗的 启程

2020-07-29邱华栋

文苑·经典美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启程波罗教皇

作为当代文坛多面手,邱华栋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这就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趣味,《马可·波罗的启程》即为小小的明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古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以及泉州刺桐港历史沿革的谙熟,使得文章内涵大为丰满,同时释放出很强的思维张力。就写作技艺来说,也达到了散文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标题传达的信息,是要写马可·波罗自泉州启程归国,开笔之后却先追溯马可·波罗访问中国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资把握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背景知识;过渡到主题时,一会儿引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片段文字,一会儿通过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心境,做到了虚实相生;对泉州今昔变迁的插叙,又扣住了副标题“泉州小记”,可谓收放自如;文末的画龙点睛,既是对马可·波罗精神和贡献的概括,也能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曾经仔细读过《马克·波罗游记》,还沿着他走过的道路,画出了一幅由地点构成的手绘地图。

马可·波罗是忽必烈在位的时候来到中国的,他到达中国,首先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他的家庭几代人都经商,因此有着商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他的父亲就曾经带着弟弟,也就是马可·波罗的叔叔,前往现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当时的钦察汗国的首都萨莱做生意。因为一路上战事频繁,他父亲和他叔叔南下东进,到达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的不花剌,也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住了几年,恰巧遇到了伊利汗旭烈兀派往上都,去给忽必烈处送信的使团,就一路随行,来到了上都,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

后来,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跟随带着忽必烈给罗马教廷国书的特使前往罗马,半途中那个元朝使臣染病而死,国书被托付给他的父亲和叔叔。他们一路西行,打算觐见教皇,但在十字军控制的地区,听说教皇去世,新教皇还没有诞生,就返回了威尼斯。

这时,马可·波罗已经十五岁了。父亲的归来能够让我们想见俄狄浦斯的归来一般的盛大,在年轻的马可·波罗内心里唤起的激情。父亲和叔叔,他们俩一定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马可·波罗讲述了这一路东行的东方见闻,引起了马可·波罗的极大兴趣。少年马可·波罗就是这样萌发了要远游的梦想。

几年之后,他的父亲和叔叔带着马可·波罗觐见了新教皇,并作为教皇的特使,前往元上都拜见忽必烈。他们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在1275年抵达了上都,见到了忽必烈。

对于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来说,他们是第二次见到了忽必烈大帝,这次来是复命的,带来了教皇的信件。而对于马可·波罗来说,则是人生的一次最大的探险,最远的远游,最新鲜的观察和最深入东方的见证。在中国的那些年月里,他作为随员,到达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大理,胶东半岛的济南,江南的扬州、镇江、杭州,以及南闽的福州和泉州。

1291年,思念故乡的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在泉州启程,沿着海路回程。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他们抵达了忽里模子。1296年,马可·波罗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在一次海战中被热那亚人俘虏,在狱中讲述了自己的远游见闻,特别是在中国那么多年的见闻,由一个狱友、碰巧是个作家整理成书,1298年写成。

马可·波罗的游记经过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其真实性,虽然这本书有夸大的成分,但其中记载的很多历史大事,都是吻合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写到泉州的景象: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需要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马可·波罗看到的泉州,在那么久远之前,就已经是世界上的大港和货物集散地了。来到了泉州,在马可·波罗启程的码头,我看到的是一片空茫。我似乎看到了马可·波罗一家所乘坐的大船,帆影远去的情景。在中国待了十多年,在他内心里,涌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别愁离绪?如今,这个码头废弃了,但新泉州港早就突破了一亿吨的货物装卸量。

泉州是在宋代以后,随商品经济急剧发展起来的。根据历史记载,泉州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瓷器、丝绸、金银、铜铁、其他金属制品、漆器、化妆品原料、大黄、白矾、朱砂、樟脑、茶叶、大米、烟叶、糖酒等等。其中,最大宗的商品,还是丝绸和瓷器。这也是为什么,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进口的货物也很多,从非洲、阿拉伯、中东和印度、东南亚一带,进口的货物非常多,以香料和珍珠等海产品为大宗。

当时,世界上两大港,一个是亚历山大港,一个就是泉州刺桐港。自从明代后期禁海之后,这里就一落千丈,繁盛不再了。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泉州才再度焕发了生机,并将在未来的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蓝图里,再现辉煌。

在泉州的码头,马可·波罗登上了歸程的大船,起航了。在那个年代,经过了唐代和宋代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的发展,在大海上航行,除了靠指南针,还有别的方法。我可以想象马可·波罗一定是学习了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发明的导航术。

在茫茫的大海上,马可·波罗要回到家乡,他首先学习到的,就是望着日月星宿前进。东方大陆基本是南北走向,因此,只要是望见北极星,就能够不断前进。但当马可·波罗穿过现在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到印度洋之后,海岸线十分复杂,且沿着大陆边行走,路程太长,需要截弯取直。马可·波罗依靠的,是一把中国人发明的尺子,那种尺子叫做量天尺,也就是现在的几十厘米长,有格子和刻度,专门用来测量北极星,然后计算出夹角读数,就能判断出海船的位置了。

马可·波罗能够回到家乡,可以依靠的第二种航海技术,就是指南针。我猜测在马可·波罗乘坐的那艘四桅十二帆的大船上,一定安装了固定支点的指南导航针。马可·波罗需要时不时地看看指南导航针的状态,然后判断船的位置和走向。

马可·波罗还有可能拿着一本《海岛算经》,这是唐代数学家李淳风所著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能够计算出岛屿和岛屿的距离,通过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就能知道船所在的位置了。马可·波罗不光可以手拿一本《海岛算经》,他还可以依凭经验丰富的水手的目视心记,可以依赖一些当时就出现的画在皮子或者厚纸上的海图,来导航,让自己乘坐的大船顺利返航。

后来,在威尼斯被俘后,马可·波罗在监狱里对那个拿着鹅毛管记录他的见闻的作家说的话,开头可能就是:那一年的那一天,我离开刺桐港的时候,我看到了港口上到处都是帆船,我们的四桅十二帆船起航了,我将离开这个国家,你记录我说的见闻将变成书籍,我将以新的方式,重新返回那个有着广袤的国土、山川秀美的伟大国家。

后来,马可·波罗的游记果然回到了中国。站在马可·波罗启程的港口,我的思绪纷飞。我仿佛看见了马可·波罗所乘坐的四桅十二帆的大船逐渐远去,他带着对东方中国的纷纭记忆,依依不舍地与我对望。

对于探险家来说,对未知世界的探寻是他们的动力,而对于作家来说,想象力将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打通,并且创造出一个文学的瑰丽世界。

摘自《人民文学》

猜你喜欢

启程波罗教皇
星舰将要启程?
俄战舰启程远航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亲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翘首未来 全新启程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
教皇演讲遭蜘蛛“骚扰”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