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种子代代相传

2020-07-28陈华发

时代人物 2020年5期

陈华发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位为了美好社会散财成“瘾”的耄耋老人,他的奋斗与奉献事迹犹如一朵晶莹浪花,汇入奔涌不息的时代洪流。

“你们自己干自己的活,做自己的事业,别问我赚了多少钱,也不要查我的钱都花到哪里去——我赚的钱自然会安排到对社会有益的地方去。”这句朴素的话,是80岁的陈国元对子女说的。

初次见到陈国元的人,怎么也没法把他与当地卓有名望的企业家划上等号。雪白的头发,结实的身板,憨厚的笑容,夏天趿着拖鞋,冬天穿着解放鞋,一身皱巴巴的粗布衣裳,分明就是一位农家大爷!

虽然年至耋耄,但陈国元步履矫健。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平日省吃俭用,三餐常吃稀饭咸菜、剩菜剩饭,却总把家乡的公益事业记在心里,向社会慷慨捐资1000多万元。他以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曾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候选人,当选泉州市泉港区人大代表,被评为“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其家庭也于2016年被评为泉州市“最美家庭”……

顽强的灵魂

解放前,湄洲湾南岸的玉湖村是一个偏僻、穷困的村庄,既不倚山也不靠海,村民们的生活维系于一丘丘贫瘠的田地,常年食不果腹。1940年4月的一天,命不逢时小国元呱呱坠地。之前,他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深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影响的父母后来又给他添了两个弟弟三个妹妹。这么多小家伙,给这个农户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常常揭不开锅,但父母对小国元寄于厚望,盼他能成为“秀才”,光宗耀祖。母亲笃信乡下流行的“七通八愚九灵童”的俗语,在国元九岁那年咬紧牙关让他上学。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上学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小国元自知学习的机会弥足珍贵,上课极为认真听讲,不漏过老师说的每一个字;放学后,他总是快速做完家务活,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小凳子上学习。每到农忙季节,国元白天和兄弟姐妹一起干农活,晚上就在昏暗的“番仔油”灯下做作业,每至深夜,母亲总会心疼地数落他一番。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国元读了八年的书,17岁那年在枫亭中学修完初中学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父亲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正当壮年却撒手人寰。这个贫苦的家庭连料理后事的钱都没有,依靠姨姨出资为父亲造墓埋葬。失去了“顶梁柱”,这个家更是雪上加霜,国元不得不放下学业走上社会。

新中国百业待兴,急需人才。1958年,也就国元走上社会的第二年,品学兼优的他成为一所山村小学——界山小学的一名公办教师。国元自小对教师职业怀着深深向往,这次能够梦想成真,自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业绩颇受同事和家长赞许。

没想到四年之后,陈国元却因“知识分子”的身份被下放本村生产队务农。1965年,由于村里小学教师紧缺,他又一次执起教鞭,当起了“孩子王”。“十年浩劫”期间,由于祖父为“中上农”的陈年旧帐,国元被剥夺当教师的资格,1971年再度回到生产队“劳动改造”。

他那时干的活是翻山越岭拉板车运石头,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出工,既要将石头抬上车,又要将其卸下来,这种重劳力劳动就是身强力壮的农民做起来也是劳累异常,何况是一介书生。但不能说读书人就是弱不禁风,真正顽强的生命是由顽强的灵魂支撑的。面对命运的捉弄,陈国元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早出晚归拉了5年的板车。

崎岖的岁月,歷练了陈园元百折不挠的意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陈国元的身心经受一番番洗礼。他心中好像盛着一片汪洋,看似平静,实则时时在酝酿一场释放能量的海啸。

1976年“四人帮”倒台了,陈国元筹划已久“闯天下”的计划,终于能够付诸实践。这一年,他和时任村支书的同学带着几名泥水匠,跋山涉水来到海南。他们起初在一个农场建设小工程,他担任工程队会计。由于管理科学,施工和财务都有条不紊,仅第一年工程队就收入颇丰。

具有丰富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的陈国元

四五年之后,具备了一定的积蓄和丰富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的陈国元,大胆迈出人生之中关键一步,他自立门户组建工程队承包工程,成为第一批响应改革“吃螃蟹”中的一员。

奋斗的灵魂

思路超前的国元日夜奔波,到处招揽工程。他新颖的构思方案几乎每次都受到建设方的赏识,常常同一时期承包了三五处工程。这些承建工程大部分是条石楼房,楼层低,规模小,相距又很远。他每天坐着一架别人废弃的破旧自行车,运用“统筹方法”在几个工地间跑来跑去,日行程全都在100公里以上。

在那期间,他和工友一样,吃的是稀饭配咸萝卜,从不另开锅灶;住的是驻地部队迁走后遗下的草房,一住就是八年之久。同出去“闯世界”的同行,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国元最能吃苦,该他先富起来!”

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富有成效的经营管理,陈国元的工程队从多若星辰的中小型工程队中脱颖而出。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他共承包了两个国营建筑公司,承建工程上百个。他于1991年、1992年在海南承建的20层之高万洲大厦、钟诚大厦,皆为当时全省最高建筑。建筑队伍规模最大时,共有斗车四五百部、汽车十多部。

上世纪末,家乡泉州市泉港区建区伊始,经济开发风起云涌。身在海岛、心系桑梓的陈国元立马回到故乡。1998年,他承建被誉为全区“形象工程”的泉港一中教学楼群。施工期间,为了保证质量和速度,他以工地为家:在未竣工教室内用木板搭床而睡,吃的是石块垒起的简易灶台煮出来的饭菜……仅两年时间,他便交付使用一幢综合实验楼、一幢教学楼、一幢艺术楼与及相关配套道路和食堂。

之后,他在泉港中心城区投资开发2万多平方米的融商贸、办公和居住为一体的“南亿花园”商住区。项目奠基时,泉港区四套班子领导都出席典礼揭牌。这时,陈国元已年近古稀,按说可以功成身退了,但他仍然壮心不已,又马不停蹄地开发建设了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惠华商品房,以及分别占地15亩、25亩,均配套幼儿园的华蕾小区、港华小区……

回到家乡投资建设,他也把“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带回来。他真心关爱员工,甭说不会拖欠工资,就是个别员工生活困难,他都会先预支工资,还主动上门慰问。工友们都非常敬重他,尊称他为“国元先”。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不论严寒酷暑,这位老人天蒙蒙亮就起床,站着喝下一碗稀饭后,神采奕奕地开上那辆老旧的海马小车来到村口,静静地等待。半个小时左右,三四个交通不便的工人陆续上车,一同前往工地。有时候,陈国元还会拿起鏟子、锤子等工具干起活来。他常常笑着对亲戚朋友说:“工地上干杂活,就是我的健身方式。”

劳动是陈国元的健身方式

80岁的陈国元,现在还担任泉港区港华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亲自主持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农民拆迁安置房建设。在工地上,村民们经常看到这位眉目慈祥的老人,手摇着一顶旧草帽当扇子,步履矫健地来回指挥施工。

2011年12月,在全国工商联宣教部举办的“和谐中国”影响力人物征评活动中,陈国元被授予“百佳管理与创新杰出人物”荣誉。关于管理经验,陈国元总结八个字:“以人为本,诚信经营。”他经常说:“我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了这些金钱和荣誉,而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多位虚心求学的年轻人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企业家。

陈国元荣获全国工商联宣教部“百佳管理与创新杰出人物”称号

博爱的灵魂

陈国元富有了,但他最喜欢吃的还是稀饭配咸菜,最喜欢穿的还是旧衣服和“解放”鞋。他把奉献社会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自1997年以来,共为家乡铺桥造路、敬老助困、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捐献1000多万元。

作为一名执过教鞭、上过讲台的老人,陈国元深知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在上千万的捐款里,有600多万元是用于资助教育事业。如1997年捐资100万元建设惠华中学“聪利教学楼”,1998年捐资100万元建设玉湖中心小学“金坤教学楼”, 2001年捐资170多万元建设泉港一中“陈国元教学楼”,2005年捐资250万元建设界山中心幼儿园。此外,为了给学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出资为玉湖中心小学创建多媒体教室,修建大门、厕所、校路、围墙等,设立奖教奖学助学基金,资助各项校园活动……

陈国元捐建的美似花园的界山中心幼儿园

陈国元及夫人吴美玉膝下有四男一女,家庭幸福美满。四个儿子在严父慈母的培育下,在建筑界开辟了一片片广阔天地。

大儿子陈剑锋1999年承建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议中心的会议厅,这座兼具现代风情与古典风格的建筑,广受国际业界人士的好评。次子剑宏、三子剑波和四子剑平在武汉、海南等地发展驰骋,特别是三子剑波,一年承建的工程项目高达上百亿元。四兄弟携手并进,各有建树。他们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在反哺社会、奉献公益方面不甘人后,在家乡亦传为佳话。

陈国元八十岁时,子女要给他办寿宴,他委婉拒绝,只是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拍了张团圆照,将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的老协会开展重阳节活动,举办“百叟宴”招待全村老人,并分发慰问金。这位老人说,他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能够无怨无悔地做好事,来源于母亲赋予的精神力量。

陈国元吴美玉家庭全家福

在陈国元的眼里和心里,母亲是位勤劳勇敢、温良恭俭的伟大女性。在他小时候,母亲就以身作则,教育八个儿女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人为善。正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他的兄弟个个都能安分守己,事业有成;他的姐妹都能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成为家庭内外事务一把手。

母亲信佛,在他的印象中,她几乎拜遍方圆三十里所有的寺院宫庙。佛祖教育信众要慈悲,要舍得,要善良。母亲的慈悲与善良,深深地影响着他。1997年,他的事业有了起色,首先想到母亲的教诲,于是用母亲的名讳给惠华中学捐建“聪利教学楼”。

这位数十年如一日行善的老人,博爱的种子竟然是小时候母亲给他种下的。更重要的是,他将“博爱”种在下一代的心田,代代相传。这,就是家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