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之灿烂阳光

2020-07-28冯八飞

当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交响曲卡尔贝多芬

冯八飞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的是人到老年进入辉煌灿烂的收获季节,但离太阳落山也很近了。

道理当然正确。

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夕阳。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从1800年开始的《第一交响曲》写到《第八交响曲》,走过了青葱岁月、如日中天、午后艳阳,也不可避免地来到傍晚。

然而,这个傍晚的夕阳,却比日上三竿更加耀眼夺目。因为,贝多芬此前的所有伟大作品,都是这最后的金碧辉煌积蓄的光芒。

《D大调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完成,在《第八交响曲》问世之后整整11年。

虽然《第九交响曲》并不是贝多芬计划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但从《第一交响曲》开始,到《第八交响曲》止,从《英雄》写到《命运》再走上《田野》,贝多芬对欧洲那个繁星雨下的伟大时代和飞速变化发展的人生与社会,始终还有一句话没说完。

《第九交响曲》,就是这句最后的话。

首先明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跟歌德的《浮士德》一样,光构思就花了差不多一辈子。

1785年,在德累斯顿一个俯瞰易北河的美丽葡萄园中,德国文学榜万年老二席勒创作了以爱与和平为主题的《欢乐颂》,第二年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很快被编成民歌四处传唱。

那一年,贝多芬15岁。就在这一年,他为毕尔格的诗《互爱》谱曲,两百多年后,我们可以在那里找到一闪而过的《欢乐颂》主题。

贝多芬最早開始打算为《欢乐颂》谱曲是在1793年,那时他已经23岁,正在波恩大学旁听。他的好友、青年法律教授路特维希-菲谢尼希也是席勒好友,常在课上吟诵席勒诗句,贝多芬还从他那里听到许多席勒的八卦。1793年1月26日菲谢尼希教授在给席勒夫人的信中说到贝多芬:“波恩有一位很有希望的青年作曲家。我观察到这位青年完全倾心于伟大和崇高的理想,而且,他正在打算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这是贝多芬第一次与《欢乐颂》发生关系。不过,这封信发出时贝多芬已离开波恩二上维也纳,所以,无论席勒夫人怎么评价贝多芬这个无名之辈,贝多芬肯定没见过席勒本尊。

可是,贝多芬深知诗歌的威力。基本上,他认为诗歌能够最广泛地反映人类思想,仅次于音乐。他致信威廉·格哈德时说:“描写是属于绘画的。在这方面,诗歌和音乐比较之下,也可说是幸运的了。它的领域不像我的那样受限制。”不过,他的自信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我的领土在旁的境界内扩张得更远,人家不能轻易抵达我的王国。”

所以,贝多芬是音乐家中最伟大的诗人。他很喜欢为诗歌谱曲,为歌德的好几首诗谱曲,而且非常希望得到歌德评价,原因盖在于此。歌德的《浮士德》出版于1807年,贝多芬第二年就开始计划为它谱曲,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计划之一,直到将要去世,贝多芬还在计划用《第十交响曲》调和现代世界和古代世界,就像《浮士德》。然而,歌德对贝多芬所有的这些努力反应都很冷淡,所以贝多芬最终没有动笔为《浮士德》谱曲。

1810年左右,贝多芬申请为席勒的《威廉-退尔》配乐,惨遭拒绝。

现在,轮到《欢乐颂》了。

贝多芬一直计划写一部《德意志交响曲》,准备以《欢乐颂》结尾,他在笔记中说:“《德意志交响曲》在合唱之后变奏,或删去变奏也可。交响曲最后加上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和合唱。”与此同时,贝多芬也在构思《第九交响曲》。所以,在贝多芬的创作计划里,《德意志交响曲》排在《第九交响曲》之前,它们不是同一部作品。但深度拖延癌患者贝多芬一直没动笔。1822年伦敦爱乐协会再次联系贝多芬并预付50英镑,在当时等于一部交响曲的全部稿费,贝多芬于是放弃业已完成的《德意志交响曲》构思,转过身来重新构思《第九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从1823年8月开始创作,翌年1824年2月完成,写作本身只花了6个月,看似唾手可得,其实,这时贝多芬已经构思了31年!

要再次强调,贝多芬并非莫扎特或舒伯特那样的天才。他是勤奋的天才。后辈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竞贴了12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思)竞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12次修改的定稿)完全一样。在我们中国,大概类似唐朝诗人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和北宋诗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欢乐颂》的主题,贯穿了贝多芬31年的创作。1808年12月22日,在《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首演的那场传奇音乐会上,作为连接曲目,贝多芬首演了题献给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安·约瑟夫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结果这部连接曲差点没连上。因为直到上台贝多芬也没能写完幻想曲的开场独奏,结果他只能以即兴演奏来蒙混,谁知居然掩饰过去了。

这部作品主题来自1795年少年贝多芬创作的歌曲《以爱报爱》,结尾为合唱。1824年3月贝多芬致信普洛勃斯特时说:“《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只是规模则远较宏大。”此外,1810年给歌德的诗《歌》谱曲中、1812年笔记中、《第七交响曲》草稿和《麦克佩斯前奏曲》的规划中都有《欢乐颂》的身影,这段音乐主题最后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欢乐颂》的其他乐旨部分也曾在1815年之前探头探脑地在贝多芬许多作品中出现过。

《欢乐颂》定稿于1822年,之后才写的中段部分,之后依次是行和中,柔板是最后完成的。

就是说,《第九交响曲》,是为《欢乐颂》量身定做的。

霍夫曼断言贝多芬只适合写器乐,意思就是他不会写声乐,但在教堂音乐方面,其实贝多芬一直高看声乐一眼。致信大风琴手弗罗伊登贝格时他说过:“除了‘荣耀归主这样的部分之外,纯正教堂音乐只应由人声演绎……这就是我为什么偏爱《帕莱斯特里亚》。”

欧洲教堂音乐最早是独唱和合唱并举,虽说单纯以唱功取胜的歌剧发源于欧洲且源远流长,但要把合唱引入交响曲,而且上来就是四名独唱加混声四部合唱,对贝多芬的作曲技术和音乐名誉,无疑是极大的冒险。风险大到什么程度?大到此前根本就并没人敢尝试,哪怕以天才横扫世界的莫扎特。

因为,交响曲并不是歌剧,好吗?单从作曲技术上说就难度超大。从贝多芬的原稿上可以看出,他做过很多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柔板第二主题的草稿上贝多芬写过“也许合唱在此开始很适当”。但他一直拿不稳创新引进合唱是否正确,他说:“当我(在脑海中)看见一个乐思时,我总是听见乐器声,从未听见过人声。”所以他在《欢乐颂》中一步步把合唱向后推,最后变成结尾,第四乐章也是以器乐开始的,虽然他说这一部分已经“完全好像有歌词在下面”。事实上,直到最后一刻,贝多芬还想把《欢乐颂》保留给第11或第12交响曲。

1818年他在《第十交响曲》创作笔记中写道:“用行板写的Cantique……用古音阶写的宗教歌,或者用独立形式,或者作为一支赋格曲的引子。这部交响曲的特点是引进歌唱,或在结尾,或从柔板插入。乐队中小提琴等等都当特别加强最后几段的力量。歌唱开始时一个一个地或在最后几段中复唱柔板……柔板歌词用希腊神话或宗教颂歌,快板则用酒神庆祝的形式。”

可见,那时他计划把合唱用在《第十交响曲》结尾乐章。

那时贝多芬并不知道自己只能再活三年。车尔尼和松莱特纳都说,直到1824年5月《第九交响曲》首演成功后,贝多芬仍在白问交响曲加一个合唱终乐章到底对不对。事实上他最早给《第九交响曲》写末乐章是器乐,后来用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了。

《第九交响曲》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贝多芬大大突破了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篇幅,全曲演奏时间超过70分钟,乐队编制空前膨胀,加入短笛、低音大管、大鼓、钹和三角铁等。另外,第二乐章谐谑曲扩大为完整的奏鸣曲式,整个作品构思复杂,形象众多,但主题音调却简单通俗,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也是为什么《第九交响曲》大家一听就能懂的主要原因。

还要明确一点:贝多芬给《第九交响曲》起的标题并非《合唱交响曲》,而是《以欢乐颂合唱为结局的交响曲》,《合唱》是大家后来的简称。

《第九交响曲》完成的1824年,维也纳已完全被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攻占,贝多芬颓丧之余曾想过把《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放在伦敦。像1809年他威胁投奔拿破仑弟弟威斯特法伦王时一样,贵族朋友们再度出面挽留贝多芬:“我们知道您完成了一部新的圣乐(《D大调弥撒曲》),表现着您深邃的信心感应给您的情操,渗透着您的心灵的超现实的光明照耀着这件作品。我们也知道您的伟大交响曲王冠上又添了一朵不朽的鲜花……您近年的沉默使所有关注您的人心中凄然,大家都悲哀思量,当外国音乐移植到我们土地上并让我们忘记德国艺术珍品时,我们在人类中占有如此崇高地位的天才竞默不作声……唯有在您的身上,整个民族期待着新生命、新光荣、不顾时下风气而建立起真与美的新时代……但愿您不久即能让我们的希望实现……但愿靠了您的天才,将来的春天对我们、对人类,加倍的繁荣!”署名者包括早跟贝多芬失和的里希诺夫斯基侯爵亲王等20余人。

这封信显然起了作用。

在加速坠落的下坡路上,王公贵族们仍然对历史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有多少人和事儿都号称永垂不朽啊。

可是,有几个能比肩《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在维也纳完成了这部永垂不朽的作品。

并且在维也纳首演。

这个,确定是维也纳王公贵族的功劳。

1824年5月7日(周五)晚七点,维也纳克恩滕托剧院,《第九交响曲》首演,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面对乐队站在舞台上,节目单注明他“参与指挥事宜”,即在每个乐章开篇时给出节奏提示。贝多芬1823年已基本全聋,即使能听到乐队演奏,也是乌嘟嘟的一大坨混沌,就是說,他根本无法指挥。这个相当怪异的安排,其实是让贝多芬站在台上准备接受观众的喝彩。

当晚演奏以《雅典的废墟》序曲打头,此后是《庄严弥撒》的三个乐章,最后才是压轴的《第九交响曲》。虽然乐队临时拼凑而成,但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一扫卡尔斯巴德协议之后笼罩维也纳的封建阴霾,掌声如雷,全场沸腾,很多人热泪盈眶。可是,一直背向观众的贝多芬并不知道观众已接近暴动,这时独唱演员卡罗琳娜-温格拉着贝多芬转过身来,他才看到观众五次起立向他致敬并疯狂鼓掌。当时即使皇帝夫妇出场观众也只是起立三次致敬,五次差不多等于暴动,因此警察不得不闻讯赶来维持秩序。

H·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这部巨著后死而无憾。他可以告诉自己,‘现在让死神来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

54岁的贝多芬,在这一晚,永垂不朽!

《第九交响曲》完成后贝多芬寄了一份手抄稿给约稿的伦敦爱乐协会,并题献“为伦敦爱乐协会而作”。但很明显,贝多芬对这个专属权的理解是仅限英国,所以他并不觉得在维也纳首演有什么不妥。预付了50英镑巨款的英国要等到1825年3月21日才听到这部作品,而且德文的《欢乐颂》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

德国首演是1825年4月1日在法兰克福,巴黎是1831年5月27日在国立音乐院。1826年11月14日,17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猎人大厅用钢琴演奏了《第九交响曲》。瓦格纳在莱比锡大学教书时曾手抄整部乐谱,且于1830年10月6日致信出版商肖特,建议他把《第九交响曲》改成钢琴曲。《第九交响曲》让瓦格纳决心终生投身音乐。1826年8月,《第九交响曲》付梓出版,这回题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威廉三世回赐一枚戒指,贝多芬后来将它卖了300金币。

《第九交响曲》是人类音乐史王冠顶上当之无愧的盖世明珠,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规模之大只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可比,阴暗深沉又充满转折,起于朦胧弦乐低奏,终于超强齐鸣。我说贝多芬此前所有的作品都是为《第九交响曲》铺垫,是有证据的:这个乐章包含“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的乐旨,是贝多芬对自己毕生心血的回顾。瓦格纳评论:“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的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崇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与一般交响曲不同,《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快板,而第三乐章却是慢板。第二乐章是极快的谐谑曲,在《弥撒曲》和《费德里奥·序曲》中都用过,但毫无玩笑之意,而是完整的奏鸣曲式,包含奋斗和前进,有些地方接近疯狂:“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无间断、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未知的幸福。”(瓦格纳)与之相反,中段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过五旬的贝多芬心中残存的爱情吧?

第三乐章是慢板,变奏曲式,暴风雨到来之前可怕的宁静,也可看作欢乐降临前的纯情微笑。这是为了把焦点对准天崩地裂、宇宙混元的第四乐章。后来布鲁克纳等人都沿用了这一戏剧性创新。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爱情的崇高乐章绝无仅有。所以,“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发挥笔墨在狭小纸面上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罗曼·罗兰)。

然后,就是《欢乐颂》。

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时先写《欢乐颂》不是偶然的。《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音乐的顶峰,而第四乐章,是《第九交响曲》辉煌耀眼的顶峰,其超高值光亮足以短暂致盲。

先是风暴一样的开头,然后第一乐章主题出现,大提琴宣叙调说:“啊,不,不要这个,要更欢乐的”。第二乐章谐谑曲主题继而出现,宣叙调马上再打断:“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第三乐章慢板主题出现,宣叙调仍然否定:“还是老样子,太伤感,来点儿硬核的吧!”

音乐的这几轮提问和立遭否定一步步提高了听众心中的悬念。最后,欢乐颂主题凭借木管乐器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立即受到宣叙调的热烈欢迎:“对啦!终于找到啦!”德国民歌风格的欢乐颂主题由大提琴移向低音大提琴,然后其他乐器渐次加入,主题从弦乐器转移到管乐器,反复三次,发展成整个乐队合奏。

然后,乐队忽然中止,一片静默,给合唱出场营造神秘气息,之后“欢乐”主题如神灵白天而降,男中音宣叙调唱道:“噢朋友,不要老调重弹,且来听更欢乐的歌。”这句歌词出白贝多芬之手,因为他觉得一开头就唱出席勒的诗太可惜。紧接着男中音唱出席勒《欢乐颂》第一段:“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类团结成兄弟。”合唱队重复后半段之后,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齐唱,然后四重唱接棒:“谁能作个忠实朋友,献出高贵友谊,谁能得到幸福爱情,就和大家来欢聚。真心诚意相亲相爱,才能找到知己!假如没有这种心意,只好让他去哭泣。”

随着歌词,“欢乐”这个人类未来终极主题慢慢抓住了“生命”,这是贝多芬对痛苦人生的彻底征服,随着雄壮的土耳其进行曲,热情奔放的男高音让浩浩荡荡的军队在原野上欢呼疾行,音乐声中,贝多芬在这无边无际的自由原野上高举双手孩童般开心奔跑,这个根本听不见任何声音的诗人敞开心扉迎接上天密集降落的玫瑰音符花瀑,如痴如醉,似癫似狂。我们看见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還有滚滚狼烟中率西汉铁骑追击匈奴军队直至贝加尔湖的17岁名将霍去病。

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是神圣的宴会和爱的兴奋,全人类向蓝天张开双臂,整个乐队齐奏快板,情绪热烈,打击乐器加入后威力倍增,乐队和合唱一浪更比一浪高,亿万人民狂喜着扑向来自上天的“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自己怀里,人人互相拥抱。“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朋友们,在那天堂上,仁爱的上帝眷顾我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灿烂光芒照大地!”

欢乐终于主宰宇宙。

和人类。

这部音乐史上永远无法超越的伟大作品,在全人类拥抱和平与爱的胜利欢呼声中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万年不绝。

1815年10月10日贝多芬致信埃多迪女伯爵时写下“用痛苦换回欢乐”这几个字。这是贝多芬的夫子白道。8年后,贝多芬的痛苦终于在《第九交响曲》中羽化为蝶!

生命给了贝多芬如此少的欢乐,而他却回报了人类如此多的欢乐!

合唱大约采用席勒《欢乐颂》三分之一诗句,单是《欢乐颂》的长度就超过海顿莫扎特的一整部交响曲,管弦乐色彩斑斓,起起伏伏充满古希腊戏剧的起承转合。

《第九交响曲》诞生时贝多芬并不知道自己只能再活3年,因此他并没有把它看作自己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至少《德意志交响曲》他已经有了详细规划,因此,罗曼-罗兰把《第九交响曲》称为贝多芬的“遗言”,只是比喻。不过,从音乐来看,《第九交响曲》确实可称贝多芬音乐遗言:热血沸腾激情四溢的《欢乐颂》一统席勒奉为至高无上的“爱”和年过五旬的贝多芬终于开悟的人类终极理想国“欢乐”,诗与乐终于在这部名列人类文化瑰宝的交响巨著中水乳交融,铺设了通向人类终极理想国的康庄大道。

诗并不是最重要的。

乐也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音乐与诗歌汇成的欢乐海洋!

你还不相信贝多芬是音乐家中最伟大的诗人吗?

乐曲结尾贝多芬代表的德意志音乐与席勒代表的德意志诗歌这两条巨龙飞腾缠绕,羽化一体,音乐与合唱像两道巨瀑带着水雾弥漫的彩虹奔腾而下,汇成音响的滔滔大海。人声在这里并非人声,它是贝多芬创造的全新宇宙管风琴。贝多芬定义的欢乐是信仰在人间的化身,它让被习俗、仇恨、刀剑和意识形态血淋淋分隔的人群重新拥抱,它的口号是爱,它的象征是酒。

只有欢乐方能让互相敌视甚至互相残杀的人类和解。在分裂的人群中,欢乐是唯一的未来,而爱与欢乐在《第九交响曲》无缝合体。

是的,《第九交响曲》给了人类永恒的欢乐天堂,而且,只要你愿意听,它就在那里。

虽然,贝多芬早已不在那里。

然而,他仍然在那里。

曾多次指挥贝多芬全集的著名指挥克伦佩莱在《我看贝多芬》中说:“贝多芬是一位革命者,最大的误解莫过于把这位伟大的革命者介绍成德国人的温顺宠物……封·彪罗晚年不再指挥《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他把它视为音乐衰落的开始,错莫大焉!”罗曼·罗兰对《第九交响曲》恨不得逐音符详尽评论,大家可以去查原文,此处不赘述,不过他的评论很值得分享:“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而且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而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八部交响乐也不一样,可以说它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由于《第八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全书而飞翔。”

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在《人论》中断言:“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这是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李茨拉说:“单凭大音乐家一部作品就使全世界,而且不仅是同时代的世界,还包括后来的世界处于兴奋状态100多年的,除了这部《第九交响曲》,绝无仅有。”

席勒《欢乐颂》长诗中“世界”反复出现。贝多芬与席勒完全一致,他们追求的“欢乐”是“世界的欢乐”,《第九交响曲》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这部深深植根于德意志文化的无与伦比的杰作,面向的却是全世界和全人类。

贝多芬曾经的偶像拿破仑立志征服全世界,但最后却终老孤岛。

贝多芬,仅凭一部《第九交响曲》,征服世界!

贝多芬这个伟大的天才在尘世始终被欢乐拒之门外,但是,他亲手创造的欢乐却让他永生。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命运冷酷地剥夺了贝多芬的听力。耳聋对我们而言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而言,那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世界已死,而贝多芬却不曾死!他用音乐重建了那个世界,而且比已经死灭的那个世界更美好,因为,那里永恒奏响人类终极的爱。不是为贝多芬,而是为他口中那些“可怜的人类”。

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且一口把它咬断。

是的,在“欢乐”这个人类终极命题上,命运,就是没干过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的成功大大改善了贝多芬的心情,但对他的财务帮助有限,对他的健康帮助更有限。1824年秋他开始担心突然病死,“像我亲爱的爷爷一样,我和他有很多地方相似。”他胃病很厉害,1824年到1825年冬天重病,1825年5月吐血和流鼻血,当年6月9日他致信侄子卡尔:“我衰弱到了极点,长眠不起的日子即将来临。”

自从贝多芬夺回侄子卡尔的监护权之后,卡尔就与母亲约翰娜分开了。但约翰娜却不肯离开儿子,她仍是贝多芬潜在的威胁。贝多芬十分为“儿子”卡尔的聪明骄傲,希望他继承自己的音乐事业。因此,他致信史坦纳,请他教卡尔弹钢琴。卡尔钢琴出色,但却更爱好文学,贝多芬于是又把他送入维也纳大学,希望他成为学者。但卡尔却并不专心学习。1825年初他宣布自己受的大学教育已经够了,希望加入陆军,但贝多芬并不赞成。反过来说,卡尔的希望也从来没被贝多芬接受过,甚至贝多芬连听都不想听。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父亲,充满爱,但专横霸道,彻头彻尾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失败。

1825年春天贝多芬强迫卡尔进入工学院,安排他住在政府官员舒里默家中,受到舒里默严格监护。到夏天贝多芬搬到巴登居住,只有节假日才能见到卡尔。这期间贝多芬给卡尔找了不少工作如书记员等,目的是让他没时间乱搞。但是,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20岁的儿子被父亲(或伯父)看住了的,何况父亲还不在眼前。舒里默平时也很忙,根本不可能整天看着卡尔。贝多芬像爱两个弟弟一样深爱着卡尔,结果当然也同样失败,卡尔很快像两个弟弟一样开始叛逆,贝多芬要求他出门必须取得舒里默同意,卡尔就晚上溜出去玩儿。贝多芬控制他的零用钱,卡尔就跑去赌博。

有一次贝多芬得知卡尔正在一所最下流的舞厅喝酒赌博,决定亲自去抓卡尔,朋友们力劝,你一个著名音乐家去那种地方被发现了会变成丑闻。贝多芬只好派霍尔兹去找卡尔。霍尔兹是卡尔的好朋友,他回来说卡尔只是在那里喝酒,没喝醉也没干其他的坏事。但此事依然恶化了叔侄矛盾,他们开始相互咒骂。贝多芬禁止卡尔去见母亲,因为贝多芬认为卡尔变坏是这个贱妇引诱的。后来他怀疑卡尔私下去见母亲,就威胁说不再认卡尔,并会通告天下卡尔不尊重伯父。1825年6月,贝多芬在给巴登的信中写道:“卡尔差不多要把我气病了,我实在是不希望再见到他了。”

几个月之后,贝多芬的话应验!1825年10月卡尔忽然失踪。贝多芬闻讯十分着急,立刻赶到维也纳舒里默家中,没找到卡尔。贝多芬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的宝贝儿子,不要跑得再远了,请回到我的怀抱里来吧,从此以后我都不会再向你说一个粗鲁的字。啊,上帝,不要让卡尔走向毁灭的路……卡尔,你快回来,你会受到像以前一样的爱护。请冷静地思考一下吧,想想你的将来。我决不会再苛责你,因为我知道它现在已不会有效了。从此以后,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将是谨慎的保护,但你必须归来,回到你父亲真正的心里。为了上帝,你今天就要回来,你会知道我的心是何等的迫切,快归来!速归来!

父母浓墨重彩的爱,通常都会收获子女逆反,贝多芬虽然贵为人类第一乐圣,但他仍然不是神,他也逃不出这个规则。卡尔的逆反愈发严重,他后来致信贝多芬:“我并不像你们所想象的那样可鄙。我保证:在你这个‘家伙大庭广众之下攻击我时我非常痛苦。5月间失去的80弗罗林我在家里仔细寻找后会还给你。一定可以找到。如果我读书时你在,那我无法在这种骄横的空气中生活。因为我不喜欢工作时有人批评我,而现在你却正在这样做。”贝多芬回应:“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理由,你至少应该服从我的管教。我可以原諒和忘记你所做的一切,但请不要走上让人不快的道路,那样将会缩短我的生命。每天不到深夜3点钟我都不能入睡,因为我整夜咳嗽。我深深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能够不错怪我,而我也愿意热烈地拥抱你。我也知道昨天你做的事,我希望在今天下午1点钟见到你。再见!”

贝多芬这种在恶毒咒骂和真诚悔过之间剧烈摇摆的爱显然无法得到卡尔的温暖回应。1826年7月他致信贝多芬称他要自杀,贝多芬吓了一大跳,立刻和霍尔兹一起赶往舒里默家。舒里默见到贝多芬后极力安慰,但卡尔却依然不断威胁贝多芬。舒里默反复追问卡尔前段时间的情况,因为他发现卡尔欠了不少外债。但卡尔却只说自己是迫不得已。舒里默的记录写道:“我发现他身上带着一支上子弹的手枪,还另外有子弹和火药。我让他把手枪交给我保管,待他冷静后再商议。否则,他会感到痛苦。”后来他在卡尔身上又找到另一支手枪。霍尔兹对贝多芬说他们看不住卡尔,他没手枪也可以找到其他东西自杀。束手无策的贝多芬和霍尔兹打算让警察局对卡尔采取强制措施,可他们还在商议时卡尔已经溜之大吉。贝多芬整整一个晚上到处找,却一无所获。

贝多芬没找到,是因为卡尔已经走远了。他跑到典当行当掉手表买了两支手枪、火药和子弹,随后乘车到了巴登。然后他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尼迈兹,附了一张给叔叔约翰的字条。第二天(1826年7月30日),卡尔沿着贝多芬散步习惯走的路来到洛亨斯坦,然后将两支手枪都装上子弹,将枪口抵在自己太阳穴上扣动扳机。

砰!砰!两声枪响震动山谷。

正好一个驾着马车的人途经此地,他骇然发现一个年轻人躺在长满青草的小山丘上,满头鲜血,旁边地上是一支手枪!他赶紧下车跑过去,发现年轻人还有知觉,并从他的口袋中摸到他母亲的地址。驾车人赶紧将卡尔抱上马车飞速驶向维也纳。

贝多芬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约翰娜家中。卡尔静静躺在床上,头发上仍有丝丝血痕。约翰娜觉得子弹一定打进了卡尔脑袋,处于歇斯底里之中,而贝多芬焦急的询问更让卡尔反感。贝多芬说:“事已至此,只能马上动手术取出他脑袋中的子弹才行。假若史美泰纳医生在,就不会责备我,而是会马上帮我想办法。”他立刻写字条交霍尔兹让他送给史美泰纳医生:“一桩极大不幸发生在卡尔的身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希望他能获救,请您一定马上过来。卡尔头上有子弹,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只有赶快过来,为了上帝,你赶快来!”霍尔兹拿着字条赶紧往医生家跑,而这时另外一位外科医生已经赶到。万幸的是,日后当了军官的卡尔,这时使用手枪还是个外行,因此一颗子弹射空,另一颗子弹也只是擦破了头皮,并不在他的脑袋里面,卡尔并没有生命危险。

卡尔确实决心自杀,并非吓唬贝多芬。他没成功完全是因为还不会玩儿手枪。卡尔获救后贝多芬离开了,这时卡尔说:“只要再也听不到他的呵斥,只要他再也不到这里来,什么都行,怎样都可以!”他还威胁大家说:“如果有谁再提到他的名字,我就撕去头上的绷带。”后来约翰娜问他为什么自杀,卡尔说:“我厌倦了生活……我不愿再过这种牢狱生活了。”

贝多芬打了5年官司,动用了皇帝,终于战胜约翰娜赢得卡尔监护权。

然而,这一天,他仍然败给约翰娜。卡尔自杀时,身上带着妈妈家的地址,他自杀失败后,也是躺在妈妈家的床上。

背靠皇帝的绝世天才贝多芬,依然无法割断母子连心。

贝多芬这个最伟大的音乐家想当一个同样伟大的父亲,然而,他与“亲爱的儿子”卡尔的故事,就是相处失败的典型案例。卡尔从没怀疑过伯父爱他,然而贝多芬强横霸道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卡尔说过:“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就变得更下流。”卡尔自杀事件之后,贝多芬小弟约翰邀他们去格尼逊多夫的夏季别墅休养。贝多芬很讨厌约翰的老婆,曾多次拒绝他的邀请,但这次他接受了,不过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条件:约翰必须保证他太太只能以女佣的身份出现!

试问谁能接受这样的哥哥和伯父?

所以,不应当指责卡尔和约翰。贝多芬对我们来说是“乐圣”,然而对他们来说,只是坏脾气的哥哥和伯父,虽然非常著名并十分慷慨。

这件事对贝多芬的打击是巨大的,事后申德勒见到贝多芬,愕然发现这个一生走路带风的大天才一夜过后变成一个备受打击的老人,精神崩溃,浑身瘫软。申德勒说,如果卡尔死了,贝多芬很可能当时就会一起死去。

经过约翰家的疗养,卡尔痊愈了,可贝多芬却得了肺炎,之后又犯了慢性肝肠病,健康极度恶化。

卡尔最后还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参了军,在军队待了五年,成为一名优秀军官,1832年结婚,1848年继承叔叔约翰42000弗罗林的遗产,这笔钱加上他之前获得的贝多芬的遗产让他提前退休赋闲。他52岁死于肝病,五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儿子,生于1839年。可能成年的卡尔终于明白了伯父的一片苦心,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受洗时取了伯父的名字“路德维希”。这个路德维希是贝多芬对卡尔最好的隔代报复:他没有继承卡尔的聪明,却完全继承了他的劣根,利用贝多芬血统卖了很多假备忘录,后来堕落到偷鸡摸狗为生,为此还坐过牢。我没找到卡尔对自己儿子的文字记载。侄孙路德维希生了6个孩子,也只有一个男孩成年,名叫卡尔-尤利乌斯·马里亚·贝多芬,跟自己父亲同名。这个卡尔二号未婚,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按中国人的老派算法,贝多芬直系血脉至此断绝,今天全世界,并无贝多芬直系血亲传人。

世上已无贝多芬。

此是后话。约翰家疗养后,虽然健康堪忧,但贝多芬并未停止创作。

说到底,创作是创作者活下去的真正理由。

1824年他就开始构思《第十交响曲》。如前所述,这部交响曲称为《第十交响曲》(未完成)并不确切,因为中间还有一部所有音乐史家都故意忽略的已经完成,并且当时大获成功的《战争交响曲》。按时序算,其实这是贝多芬的《第十一交响曲》。贝多芬在笔记、书信和谈话册中都提到过这部作品,他规划第一乐章以“古调式宗教歌曲”开始,第四乐章以“酒神的盛宴”结束。1824年9月17日他致信肖特兄弟时写道:“艺术之神还不愿死亡把我带走:因为我还负欠甚多!在我启程前往天国之前,必得留下精靈启示我需完成的,我觉得我才开始写了几个音符。”

这段时期完成的作品有《纪念巴赫的前奏曲》,为格里帕策的《曼吕西纳》谱乐(原作叙述一个骑士恋爱一个女神而被她囚禁,苦苦思念家乡和自由),而《大卫与扫罗的清唱剧》证实贝多芬像所有德国古典文化大师一样向往南欧,他在笔记中说:“法国南部!对啦!对啦!……离开这里,走出门去,你便能重登艺术的高峰……写一部交响曲,然后出发,出发,出发……夏天,为了旅费工作,然后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和几个其他艺术家一起。”

1844年申德勒发表文章说到《第十交响曲》,之后新线索和推测层出不穷,甚至有人说听过《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但都没有证据。不过这部交响曲确实存在,因为已经发现了其第一乐章草稿和笔记,1825年还发现了第三乐章“急板谐谑曲”草稿。后来库珀博士根据草稿完成了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但并未得到音乐界认可。因此,盖棺论定,《第十交响曲》未完成,虽然贝多芬1827年3月18日致信莫舍勒斯时说:“初稿全部写成的一部交响曲和一支前奏曲放在我书桌上”,但这部初稿现在只找到了第一乐章。

未完成,是因为这时贝多芬不仅身体日见衰退,精神也不健壮了。

1825年德国诗人雷斯塔普(1799-1860)看望贝多芬时见到“他温柔的眼睛及其中的剧烈痛苦”,以致雷斯塔普竭尽全力才止住眼泪。一年后布劳恩-封-布劳恩塔尔在酒店里看见贝多芬闭目独坐一隅抽烟斗(这是将要离世的贝多芬当时的习惯),一个朋友前来搭话,贝多芬悲哀地微笑着从口袋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册,用聋子惯有的尖锐声音要对方“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826年11月底贝多芬得了肋膜炎性感冒,但仍为卡尔的前程外出奔忙,12月2日回到维也纳就病倒了,先是肺炎,“第七天上他觉得好了一些,从床上起来,走路,看书,写作”。之后他的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病出了毛病,医生说:“第八天我发现他脱了衣服身体发黄,剧烈腹泻,外加呕吐,几乎当晚就送命。”然后水肿加剧,而这时“一件使他愤慨的事令他大发雷霆,非常苦恼,促成疾病爆发。他打着寒噤,浑身发抖,因内脏痛楚而痉挛不止”。这是医生瓦乌赫博士所记。他给贝多芬开过75瓶药,药方并未流传下来,但申德勒指责他“用药物摧残贝多芬”。总之,瓦乌赫博士的治疗不太见效,贝多芬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益加严重。

1826年12月20日,贝多芬做了第一次腹腔穿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腹腔穿刺是非常痛苦的,然而贝多芬仍然没有停止创作。1826年12月7日,在接到对方的信10个月之后,贝多芬回信韦格勒:“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打盹儿,也只为让它醒后更精神。我还希望再留几件大作品在世上,然后和老小孩一般,我将在一些好人环绕之下结束我尘世的途程。”

贝多芬那时正在修改四重奏终乐章,在弟弟家里,多瑙河畔的小镇上。而这部作品,也成为贝多芬创作的终乐章。他践行了自己的话:“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1842年,医生发表了贝多芬最后一次发病的情况。当时没朋友在身边,他让卡尔去找医生,据说这个麻木不仁的家伙出门就忘了这事儿,两天后才想起来!医生来得太迟,治疗也不见效。然而,强壮的贝多芬仍依靠他更强壮的精神与病魔继续搏斗。不过,这次他秘密立下了遗嘱(1827年1月3日),遗产继承人是卡尔。之后第五天(1月8日),他做了第二次腹腔穿刺。这次管了幾天用。2月2日,贝多芬第三次穿刺,2月27日第四次穿刺。这次穿刺之前,他躺在弥留的床上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

3月20日德国指挥家费迪南-希勒(年方15岁)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贝多芬告诉他:“我想我得准备上去了。”四天后贝多芬失去知觉,失去知觉前聋了二十多年的贝多芬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几年前,并非虔诚基督徒的贝多芬在写给侄子卡尔的一封信中说:“上帝从没遗弃我。将来终有人来替我阖上眼睛。”然而,贝多芬临终时替他阖上眼睛的,并不是他“亲爱的儿子”卡尔。

1826年贝多芬手头有些紧,他致信伦敦音乐协会和当时在英国的莫舍勒斯,请他们举办音乐会为他筹款。伦敦音乐协会寄来一百英镑的预付款,朋友说“他收到信时合着双手,因快乐与感激而号啕大哭,在场的人莫不为之心碎”。此时的贝多芬已拿不动笔,但他坚持口授致信感谢“豪侠的英国人分担他悲惨的命运”。他答应为英国人创作一部大作品《第十交响曲》、一部前奏曲,还有什么要求也尽管吩咐,“我将满怀空前热情为他们创作!”

贝多芬一生是深度拖延癌患者,交稿爽约几成惯例,这一次也不例外。不过,这一次的爽约不是他的责任。这封给英国人的感谢信是1827年3月18日写的,八天后贝多芬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手稿、书籍和家具全部拍卖,其中谈话册一本只卖1.2弗罗林,总共才卖了175弗罗林,拍卖目录上登记着252件音乐手稿和音乐书籍,卖了982弗罗林。全部遗产变卖所得10200弗罗林,都给了卡尔。让英国皇家交响乐协会无比愤怒的是,申德勒偷走了许多珍贵物品,包括138本谈话册、数不清的手稿和备忘录,还有“致永恒的爱人”那封信。为了争夺贝多芬的解释权,申德勒像裴笛纳伪造歌德信件一样伪造了不少他与贝多芬的对话加入谈话册,同时删除了一些原文。1840年他出版《贝多芬生平》卖了不少钱。之后,他把这些宝藏卖给普鲁士国王,然后以这笔收益为生,直到1864年去世。申德勒的造假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暴露。申德勒唯一没篡改的是《海里根施塔特遗嘱》,他在拍卖的同时把它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现存汉堡大学图书馆。

斯特凡·封·布罗伊宁在贝多芬过世五周后也去世了,留给他儿子格哈德两幅从贝多芬遗产拍卖会上拍得的迷你肖像画,现陈波恩贝多芬故居,一幅是朱丽叶·贵恰迪,《月光奏鸣曲》女主。另外那幅长期被认为是埃多迪女伯爵,但最近的研究证明画中那位拥有大大杏眼、柔和轮廓和修长脖子的美女是“永恒的爱人”——安东妮·布仑塔诺。她比贝多芬多活了42年,1869年时以88岁高龄过世。虽然她结婚生育,但她晚年并不比贝多芬幸福很多,两个孩子精神失常,还有其他家庭问题。不过,她的宗教信仰支撑了她,她家那座充满艺术氛围的大花园经常能看见歌德的身影,因此成为法兰克福的社交中心。

贝多芬的去世令人唏嘘,但他的葬礼却并不寂寞,起码比莫扎特葬礼的场面浩大,因为,很多享受了他音乐恩惠的维也纳人并没有忘记他,1827年3月29日的下葬变成群众运动,维也纳所有学校停课,两万人护送灵柩,警察出面维护秩序,30位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和诗人手持火炬送行,其中包括舒伯特。墓碑上铭刻奥地利剧作家格里帕策题词:“当你面对他的灵柩,笼罩着你的并非志颓气丧,而是崇高感情;这样的人当得起这句话:他完成了惊天伟业。”贝多芬当时下葬魏林格墓地。格里帕策致悼词说:“贝多芬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民众,却从他们那里一无所获,于是他远离民众。”墓上竖立一座刻有贝多芬名字的方尖碑。第二年舒伯特下葬于此相伴贝多芬,魏林格墓地因此改名舒伯特公园。六年后这两位音乐大师棺木移葬维也纳中央公墓,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出席迁葬仪式。贝多芬墓位于中央公墓32A第29号,墓前有座纪念碑,这小块三角地更名贝多芬广场,纪念碑上九个小天使围绕贝多芬塑像,象征九部交响曲。

跟莫扎特一样,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也众说纷纭。尸体解剖认为贝多芬死于巨结节型肝炎后的肝硬化,并非酗酒导致的肝硬化,虽然贝多芬像他爷爷和父亲一样喜欢喝酒。解剖还发现他的听觉神经“萎缩并无髓质”,旁边的内听动脉“扩张得比乌鸦羽毛还大,就像软骨”。这些信息加上贝多芬出名的一发脾气就面红耳赤,说明他的耳聋可能来自动脉血管疾病,长期腹泻又加重了病情。但如果他1796年夏天真的感染斑疹伤寒,并之后马上就感觉听力下降,那根据医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拉金博士的研究,他可能“患的是一种被称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性疾病,通常是成人以高烧发病……伴随精神错乱。它会发展成慢性病,中间有间隔期,某些阶段也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这个推测与贝多芬凶狠粗糙的脸、他的结肠炎和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动脉和肝病症状非常吻合。

贝多芬那个年代,欧洲盛行收藏“名人贴身物品”,有位伯爵夫人在见面时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贝多芬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竞用纸包了一束山羊胡子打发这位贵妇。这束山羊胡子后来行踪不明,不过,希勒在贝多芬头上取下的一缕头发却成为后世研究贝多芬死因最重要的证物。这缕头发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纪。1943年丹麦医生弗莱明为逃避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看病,有个病人以头发为诊金付给他。1994年12月头发被拍卖。目前贝多芬的头发分散保存在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贝多芬研究中心、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大学、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和波恩贝多芬故居。

现代技术让头发成为诊病的有力助手。洛杉矶精神化学公司为头发做了放射一免疫测试,证明贝多芬最后几个月没有服用过鸦片止痛。2000年1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的HRI&Pfeiffer研究中心威廉·瓦施博士宣布他为头发做的金属化验结果显示铅含量很高,贝多芬从妓女那里传染了梅毒的传言即源于此,因为那时欧洲用来治疗梅毒的水银化合物含铅非常高。不过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猜测无根据,铅的来源更可能是当时多瑙河的严重污染,而贝多芬很喜欢吃多瑙河的鱼。他性格狂躁、长期受慢性腹泻和腹痛折磨,确实有可能是铅引起的。所以,食物链污染不是当代的事儿,它其实已经让我们失去过贝多芬。

2007年生命珍宝公司的专家取得来自美国康涅狄格档案大学名人毛发收藏馆的10根贝多芬头发,将这些头发萃取出130毫克碳,分成3份,经过两周3000摄氏度高温和一百万磅压力,制得3颗钻石,这是第一份历史名人头发钻石,通过钻石鉴定后一颗被送回档案大学,另一颗在生命珍宝档案馆展出,第三颗钻石在eBay网上拍卖,得款用于慈善。

其实那个展馆还有拿破仑、爱因斯坦和林肯的头发,但他们选择了贝多芬。

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当然不止头发。

贝多芬身后,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成为他的两大传人,瓦格纳是新生浪漫派首领,而勃拉姆斯是古典派老大,两者互相攻击,但都推崇贝多芬,瓦格纳认为贝多芬的交响曲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所以他只写了一部《C大调交响曲》,第二部E大调交响曲未完成就放弃了,而克拉拉·舒曼的父亲弗里德里希·维克认为《C大调交响曲》其实就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翻版。瓦格纳于是另辟蹊径,将音乐与文学、绘画、雕塑等结合,发展出“综合艺术”——乐剧,成为另一派大家。除了作曲,瓦格纳也是史上著名的指挥,他的《论指挥》《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奏》成为后世指挥必备教材。他的徒孙威廉·富特文格勒(1886-1954)也以指挥贝多芬交响曲成名,从精神上可称贝多芬“曾徒孙”。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不是“最贝多芬”,而是“最德意志”,但他1942年为希特勒指挥《第九交响曲》庆生,这一版录音后称“黑贝九”。1944年他又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纳粹宣传曲“乌拉尼亚英雄”。不过,1951年富特文格勒在“二战”后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再次指挥《第九交响曲》,EMI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成为很多音乐爱好者心中的最佳《第九交响曲》。拜罗伊特音乐节是瓦格纳音乐节,只在1872年剧院落成时演奏过非瓦格纳作品,另外仅有的一次就是这版《第九交响曲》。与富特文格勒相反的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1867-1957)对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可称“最贝多芬”,因为他最忠于贝多芬的原谱。

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都在生命的尾声完成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制。其后的贝多芬交响曲指挥都可算他们两派的传人,只有中国乐迷最熟悉的赫伯特·封·卡拉扬(1908-1989)例外。在乐队合奏技巧、戏剧化强弱变化、起伏宽广对比等方面,卡拉扬的贝多芬可称前无古人,所以卡拉扬说他要集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于一身。后世人很少认为他成功了,不过,他有一点超越了前面两位大师:他四次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那边厢,勃拉姆斯1862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交响曲,历经14年(1876)才完成并首演,显然,贝多芬盛名之下,交响曲变成了作曲家难以跨越的大山。勃拉姆斯费了14年,但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之后迅速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因为,两者的曲风实在太像了。

布鲁克纳和马勒也有著名交响曲作品,马勒还在他的第2、3、4和8交响曲里面加入了人声,他的《第八交响曲》1910年在慕尼黑首演,乐队编制超过千人,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大多了。

然而,他俩的交响曲都没有越过“九”这个数字。而且,他们的交响曲,虽然都是杰作,但公认并未达到贝多芬的高度,遑论超过。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波恩老朋友布罗伊宁写道:“感谢上帝!感谢他结束了这么长久的悲慘苦难。”

贝多芬去世时,布罗伊宁并不在他身边。

事实上在他身边的没几个人。

所以,关于贝多芬临终的描述有一万种,而且每种都言之凿凿。据说他在临终前说过:“鼓掌吧,朋友,喜剧结束了。”后来这句话还被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诺用在他作品《丑角》中,结束那出假戏真做的惨痛悲剧。贝多芬一生酷爱葡萄酒,临终前他订的葡萄酒才送到,据说已经弥留的贝多芬还曾感叹:“真可惜,来迟了!”

不过,我倾向于赞同贝多芬去世前已经失去知觉的说法。我更赞成萧伯纳对他临终场景的描写,虽然,无论何种场景,都无损于贝多芬的伟大于分毫。萧伯纳在名文《贝多芬百年祭》说:“100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作品的57岁倔强单身老人最后一次向咆哮的天空举起拳头,然后登仙,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有案可稽的实际场景,也离萧伯纳的版本更近:

1827年3月26日17:45贝多芬去世,当天疾风骤雨,替他阖上眼睛的并不是他“亲爱的儿子”卡尔,而是舒伯特的朋友——陌生的青年音乐家安塞尔姆-胡藤布伦勒。

他这样描述贝多芬离去的场景:

“贝多芬突然睁开眼,向上空挥起右拳并这样过了几秒钟,神情严肃,面带怒气,然后,他身子跌回床上,半闭眼睛,再没说过一句话,心脏停止了跳动。”

人类通过痛苦斗争战胜命运达到自由与胜利!

没上帝什么事儿。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贝多芬仍然没有向上帝低头。

我相信,他的意识离开他肉体的那一刹那,他想向上帝说的是这句话:

“公爵遍地都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太阳确实落山了,然而,它的灿烂光辉,依然照耀着大地,和人间。

而且要一直照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

生当作人杰,死为贝多芬!

(2018年10月21日16稿毕于北京天堂书房)

猜你喜欢

交响曲卡尔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你好,亲爱的卡尔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