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2020-07-28严长安

时代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机制

关键词:非公经济组织;产业扶贫;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2020年度科研委托课题:《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研究》(CQSYWTKT2069)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严长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离不开非公经济组织的长期参与。在产业扶贫社会系统中,非公经济组织需要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贫困人口等多个因素,才能成为社会力量与贫困户的纽带桥梁,才能为贫困地区提供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支持,为贫困村注入产业活力。

一、建立“产业+联合”发展机制

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有条件的村镇应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原则发展产业。同一县域,同一镇域地貌形态、土壤特点、自然气候大相径庭的则很难做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同一镇域或者相邻镇域,走产业联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一是因地制宜选择联合产业类型,注重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产业联合。镇域内有条件的,产业类型相同的,可以搞贫困村与贫困村,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产业联合;如果镇内无法联合,可以考虑相邻镇域之间产业联合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合,会形成“一镇一业”或者“多镇一业”格局。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走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之路,这样既能保证扶贫产业与非扶贫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进一步联结非公经济组织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三是要考虑产业联合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建立产业联合发展规划时,要统筹涉农领域的联合发展,以主要产业为中心带动周边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长远,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贫困人口长期收益为目标”。

二、建立“放权+监管”治理机制

我国政府机关在对产业扶贫相关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时,也在优化现有治理模式,做到放权与监管结合。在对扶贫产业放权及监管方面,做到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初期产业项目以管为主,放相结合;进入发展期的产业项目,做到以放为主,监管结合。同时,应将整个产业扶贫过程中的责任、市场危险等诸多因素考虑其中,识别治理中问题发生的根源,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具体来说,从建构三大“子机制”保障“放权+监管”治理机制的运行。一是建构产业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了防止压力型政府过分干预产业扶贫的发展,使非公经济组织望而却步,制定有效的指标体效,政府进行宏观把控,提升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积极性。二是制定产业扶贫监管风险清单。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扶贫时,政府应考虑其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经济危险与社会风险。制定产业扶贫监管风险清单,能有效的保障非公经济组织的正常效益。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扶贫是“经济人”属性、“社会人”及“公益人”属性的有机结合。在参与扶贫产业时,会考虑到投资与收益比,投资风险等问题,而制定产业扶贫监管风险清单,能有效解决其在产业扶贫中出现各种问题时,政府放任不管的局面发生。三是建构产业扶贫政策缓冲机制。为消除产业扶贫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可以考虑在制定相应的产业扶贫政策后,针对出现的特殊问题,设立补偿程序,对受政策调整影响的非公经济组织(企业)和贫困群众进行补偿,消除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提升其助力扶贫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

三、建立“党建+经济”统战机制

为鼓励非公经济组织更好地参与产业扶贫事业,统战部门在管理方式上应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党建+经济+统战”融合发力激发非公经济组织内在动力,为扶贫产业发光发热。具体来说,一是加强非公组织党组建设,促进服务产业扶贫。将促进非公经济组织服务产业扶贫作为非公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建文化树立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担当,充分发挥其政治资源优势。坚持帮助型非公党建,即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文化,而不是用非公党建的文化去替代企业文化。非公经济组织不同于政党,每个组织都应该有一套适于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政党中的规章制度、文化体系不一定适合于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应通过借鉴非公党建的文化来营造适合非公经济组织发展的企业文化。坚持发展党建政治文化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时,注重企业文化元素的融入,从而打破非公经济组织“经济人”禁锢思维,使非公经济组织(企业)文化能与党的方针、政策接轨,扩展文化思维,增进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二是加强经济统战,促进服务产业扶贫。非公经济组织在支持扶贫产业时,政府应注重其“经济人”特性,通过给予经济优惠政策,加强与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结,提高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注重以党建+经济统战为工作为抓手,加强党委统战部门与非公经济组织的有效衔接,促进非公经济组织更好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政策方针的有效实施结合起来,提高社会责任担当,投身产业扶贫事业。

四、建立 “务工+分红”参与机制

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的参与方式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成效。非公经济组织通常拥有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参与产业扶贫时,能很好地对贫困户进行扶智、扶志、扶技。总的来说,建立“务工+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赢模式能更好地提高贫困户参与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主人翁意识。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的参与态度是影响产业扶贫成效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在建立“务工保底+分红提收”参与机制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注意区分积极加入扶贫产业的贫困户与被动加入扶贫产业贫困户所获得的分红系数。吃“大锅饭式”的分红模式,不利于提高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应明确各产业扶贫企业与贫困户的分红比例与工资标准。务工标准应不低于同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在配比分红比例时,除了考虑非公经济组织(企业)可承担的比例限度,还应考虑分红比例的有效刺激性。有效刺激性是指分红比例能否真正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分红(实际未分红或者分红金额过小)。三是通过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利益分享实施各环节。引导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各个环节,充分参与扶贫企业的生产环节,了解利益的产生与分配过程,能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能力与脱贫获得感,增强其脱贫的动力与信心,有效消除 “等分红”意识。

五、建立“合作社+贫困户+企业”模式机制

扶贫产业模式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以贫困户为核心。非公经济组织长期参与产业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的成效,扶贫产业项目能否为非公经济组织带来经济效益,只有在保证非公经济织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保证贫困户的利益。建立以“农村经济联合社+贫困户+非公经济组织(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适合当前产业扶贫发展大背景的。具体来说,一是此种模式的效果显著,有了农村经济合作社这一媒介,可以降低非公经济组织,有效组织分散贫困户所产生的经济成本,还能让农村经济合作社有长期发展的资金,促进其长远发展,更能借助非公经济组织的社会资源及技术水平,提升贫困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形成现代农业扶贫产业链。二是专业化发展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有实力有技术的非公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两大主体,做精做强,实现专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三是基层政府、非公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共同参与产业扶贫,是符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精准扶贫发展理念。此种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实践所认可,在这种模式下,除了非公经济组织对企业的直接帮扶,政府在指导非公经濟组织、合作社产业发展时,还能间接对贫困户起到一定帮扶作用,而非公经济组织、贫困户、集体经济合作社又能对政府的管理行为进行及时反馈。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