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语言

2020-07-28谢明洋David-S-Jones

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

谢明洋 David-S-Jones

摘要:空间叙事理论认为设计和语言学具有类似特征,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表意系统,具有特定的范式与方法,成为近年空间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迪肯大学开设的空间叙事与意义课程基于此梳理环境设计的发展脉络,强调通过个人体验和批判性反思回溯经典案例,重视叙事手段转化的快速训练,以问题引导研究性设计等教学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本体、观念和一些基本原则,为设计创作和实践提供研究方法,拓宽思维与视野。

关键词:情境语言 空间叙事 场所感 设计研究课程 文化生态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96-04

一、空间叙事与情境语言

“叙事”一词源自拉丁语“qnarus”,意为“知道”,指通过行为和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获得的知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认为,叙述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与逻辑科学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所做的论述直到今天的跨学科的叙事学( narratology)研究,故事(story)和叙事( narrative)的区别与联系—直是人文学者们分析和探讨的重要话题。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作为一门学科的叙事学( Narratology)在法国诞生,主要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性和抽象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叙事学打破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局限,更加重视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的作用,发展为“后经典叙事学”并展开广泛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出现了“图像叙事”、“电影叙事”、“空间叙事”、“景观叙事”等诸多研究成果。当代空间叙事学主要关注空间结构的关联性、多层语义的建构策略及叙事者的角度等内容,如马修·波泰格的《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指出设计中的“叙事”就是把通常视为物质性的或是真实可见的景物与不具体却真实的叙事网络联系起来的过程:“‘叙事既指‘故事,即被讲述的内容,又指讲述的方式,即过程和结果,形式和形成,结构和构造方式。”[1]并进一步将建筑、园林等环境设计案例中的叙事分为描述习惯性经验或体验、联系和引用、类比与转译、场所记忆、模式化场景、类型图像再现、自然演变过程、事件或行为引发、剧本叙事九大类别。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以园林为主体,建筑则很早就被类型化为“厅堂、亭廊、轩榭”等模式.成为富有情境意味的整体叙事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如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陈从周认为“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2]中国传统造园艺术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计成在《园冶》终章《借景》篇中罗列了数十幕情境,如“幽人既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等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最后以“因借无由,触情俱是”为全书收尾,强调了“借景”的核心诉求是“触情”。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说“如果没有预言,就没有希望,如果没有记忆,人们就无法产生交流”。叙事的载体可以是文字、口头的语言、舞蹈、戏剧、电影、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在罗看来,城市是这一切的容器。欧盟的“2020生物多样性战略”中明确提出应着力评估和发展人居生态环境系统中的文化生态服务系统(CES:Cultural ecosystemservice),即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包括审美、娱乐、文化遗产价值和场所精神(Genius Loci)。[3]另—方面,人们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追求场所体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购物中心、纪念性场所、主题乐园、博物馆等空间。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能触发人的体验,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即引导人们“体验时空”。其中“体验”指向“情”,是人的意识目标,“时空”即“境”,是表现时间的空间。“时间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逻辑基点,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抽象而难以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具体可感知……”[4]。构成“情境”的框架和要素可基于空间叙事理论转译为一套具有自明性的语言系统。因此,理解“情境语言”是阅读、理解和建构环境场所感的重要途径。

二、空间叙事与意义课程概览

(一)理论教学中的设计研究课程:设计是具有相当的创造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英国的奈杰尔·克洛斯教授在《设计思考》中指出“设计是并列于科学和艺术的第三种人类智力范畴…设计采用建模和图示化等综合方法……设计的价值为实用、独创、共情,关注‘适宜。”[5]我国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总结构园的宗旨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见设计与科学和艺术都不尽相同,不以对错或优劣为评价标准,而是追求“得当”。“科学终结了人类对异想天开的争辩,而研究创造争议……研究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实验性和系统化的工作方式能够对设计实践产生积累性的认知成果并指导实践。”[6]启蒙运动以来,设计理论发展经历了三种范式,早期的第一范式注重先例研究,1960年代产生的第二范式关注普遍性原理,尤其是系统构建等问题,而20世纪中期在建筑学兴起的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试图以设计本身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思考和论证,成为设计学科的第三范式,也为当代设计教育开启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近年国内外高校陆续开设侧重于空间感知和叙事表达的设计研究型课程,如Pascal SchOning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主持的《情感与心理体验设计》课,剑桥大学Maureen等主持的《空间叙事设计研究》,Christopher Girot在苏黎世高工主持的《空间感知体验》研究生课程和鲁安东在南京大学开设的《空间的电影性研究》等。《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知识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列举的“城市·建筑·园林·室内概论课程”简介为:通过对城市、建筑、园林、室内等学科和专业形成史及基本理论的教学,从设计哲学和设计文化的角度,学习研究与之相关的环境设计发展简史。教学方法主要是范例評论,文献综合、环境体验和数字模拟建模绘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7]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景观叙事与意义》从空间叙事理论出发强调了“环境体验”和“建模绘图”环节,重视学生的个体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或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多模块构成的翻转课堂:本课程试图提供认知和理解景观设计历史、主要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框架,解读代表性范例和专业设计师在澳大利亚及世界设计领域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于其他强调史实和设计思想的理论教学,本课程通过对项目环境展开实地深度考察,分析“叙事”与“构建”来探究设计背后的逻辑,挑战学生对场地原貌、变迁过程、设计者的愿景与思考过程、策略、手法和艺术性及建成环境质量和影响等因素深入思考的能力,并训练其基于设计研究方法与过程引导设计实践的技能。

整个课程共计48课时,大约两周一次,前后持续113天,课时少而集中,周期较长,因此可联动课后时间设计多模块翻转课堂,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表1)五个构成模块分别是讲座( Lecture)、快题( Design Esquisse)、研讨(Seminar)、工作坊(Workshop)和设计项目汇报(M ajor Design Esquisse Presentations)。各个教学模块之间衔接紧密,由浅入深,并且每个模块相对独立,解决特定问题,避免内容与目标的模糊与宽泛。教师在讲座环节提纲挈领地教授历史理论、设计方法、本土文化、行业生态等主题,并提前发放相关阅读资料;根据讲座内容设计的快题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课堂作业,教师在课堂讲评并给出成绩;在研讨环节教师针对讲座内容及阅读资料提出若干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分别在课堂发表简短的回答或展开辩论。教师在第一节课布置课程考核作业,并在工作坊环节指导学生分步骤实践操作,讨论关键问题,最终邀请设计师、政府工作人员、外校教授等组成一个6-9人的评审小组,在课程的最后一天模拟设计项目汇报的形式综合各位评审意见为每位学生的独立设计作业评定成绩与评语。例如本次课程以后工业场景叙事为主题,选定当地一处废弃的造纸厂作为基地,每位同学独立完成整体环境的全套改造方案。

(三)明确标准的同行评议:课程的评价体系由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价构成,前者指课程作业的评价,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分项的评分表格,为学生的每—次表现计分。书面作业一共有4个,占总成绩的900玷,包括最终汇报的项目改造方案600玷,视觉笔记100玷和两次快题的成绩200玷。例如本课程责任教授大卫.S.琼斯编写的终期汇报记分表明确列出三方面共计11条记分项,评委需要给出分项得分(字母)和总分(集体讨论后算出,按权重折入总成绩)。计分共有五个等级:HD( 90-100%)非常出色,展示了卓越的理念诠释和设计,成功解决了环境、社会、创作和技术层面的问题;D(80-89%)清晰、引人入胜的理念诠释和设计,展示了高质量的创作和技术水平;C( 70-79%)方案基本可行,并运用了一定的设计叙事思。P( 60-69%)只是可行,但需要更多的解释说明才能成立,没有清晰地描绘其设计意图。N (0-59%)不符合基本标准,工作依据不足,成果缺乏专业性,如表2。

定性评价则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学生、教师和外请人员都是评价者,例如在研讨环节的辩论中获胜的一方显然更具优势。最终汇报结束后所有的评委需要开会讨论2个小时左右,为所有学生的综合表现排名,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定性评价体现在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约占10%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教师都应当尽量避免缺乏标准和明确要求的主观个人意见判定,而是以同行评议的结果为主。

三、空间叙事与意义教学方法探讨

(一)基于空间知觉的案例研究:传统环境设计案例研究一般通过文献综合获得项目的基础资料,实地调研以测绘、问卷调查等客观数据收集为主。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发展,近年来以意象地图、空间记注法、视觉笔记、记忆宫殿等为代表的空间感知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现场考察的感觉体验触发使个体回忆过去的经历,想象与现实结合形成一种再次体验,这使个体对记忆进行反思,并重新构建与该记忆相关的对现在或过去的感知,从而激发艺术表达。”[8]图2)本课程的项目实地考察环节基于人的心理感知与反馈过程规律,利用记忆环:“回忆、体验、重构、表达”过程建立人的记忆、情感与场地的联系,尝试运用“叙事漫步( Narrative Walking)”展开案例研究。

叙事漫步是指参与者在景观中独自行走,同时在录音机中叙述他们的旅程,这种方式引发了多种形式的叙述(一种感官体验和认知感知的结合,即记忆和沉思)。[8]允许参与者能够以移动独白日记的形式进行个人反思,学生反映在这个过程中非常专注,以至于忘记了在使用录音。自言自语能够激发个体的深度思考,排除他人或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为保证效果,应当设定足够的时间,提供事先安排的合适路线。另—方面,实地调研也包括考察他人的体验,具体方法可灵活设计,例如研究考察场地相关的文化衍生品——明信片。明信片上的照片选择的角度和光线色彩等表达出管理者对场地的理解,而购买者又会产生不同角度的,多样化的感知。大部分受访者不仅评价照片或环境的视觉特征,而更多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兴趣,特别是由环境激发的个人回忆或领悟到的启发。这非常类似中国古代文人撰写的游记,记录园中景物往往寥寥数笔,而大篇幅用于感物思人,寄情抒怀。基于空间感知的案例研究目的并不局限于现有理论观点,而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专注、深入的调查形成个人的批判性思考,同时鼓励倾听他人(尤其是非设计师)的感受体验,并具体地记录、归档、分析,研判,通过构建空间叙事的框架解读设计的意图、方法、结果等表象背后的种种重要事实。

(二)泛语言体系间的意义转换:基于空间叙事理论,叙事概念是基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词汇可以转化为要素、场景等,选择排列单词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类似于选择排列要素和场景等构造一个有意义的空间环境,故可从要素、场景和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建成环境的情境语言。要素设计可类比语言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隐喻、转喻、提喻、反讽等,如意大利埃斯特庄园中以希腊神话中的黑龙、英雄海格力斯和月亮女神戴安娜雕像等象征家族的价值追求;场景即叙事的语境和领域,可通过模仿、交织等手法塑造,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院落以海棠树、海棠花造型的铺地、门窗隔扇等交织反复构成“春坞”的氛围。就环境的整体框架建构而言,首先需要确定概念主题,即“命名”,界定故事的领域、明确动机、事件和人物等,然后在空間布局中安排动线序列及对景物的揭示或隐藏,强调或弱化等,同时考虑形态与故事情节的关联,体验对空间的解读和重新塑造,并为发展中的叙事保留空间。如苏州的网师园以归隐渔夫的故事为主线,“濯缨水阁”、“小山丛桂”、“集虚斋”等表现隐士典故的局部场景以特定的时空序列构成呼应、共振、渗透等关系,不断地揭示和加强渔隐主题。

课程快题环节强调叙事手段,即各种表达意义的途径(泛语言体系包括口语、文本、图像、模型、舞蹈、影象等)之间的转换。“就建筑叙事的空间语言系统而言,由三部分组成:概念、语义、句法,也就是以‘词汇为对象的叙事系统”[9]。例如《快题1:创造意义》单元是从词汇入手的情境语言生成练习,包括现场观察——语言描述——感受速写——模型——猜想——解释六个步骤。首先带学生参观设计案例现场环境,在教师给定的关键词列表(15 -20个)中勾选出个人认为最能够体现场所特征的两个词汇,并绘制图文并茂的视觉笔记。其次,回到工作室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15分钟)利用限定材料(A4复印纸、剪刀、透明胶)根据其勾选的词汇之一制作简易模型。然后,学生之间交换模型并互相猜测对方的模型表现的是哪一个关键词,最后由作者给出解释说明并探讨什么原因导致的猜测正确或错误。教学过程体现出两个主要现象,一是根据学生在现场选定的关键词统计,出现3个重复率在40%左右的高频词,说明学生对场地的感受呈现共性,同时也有十余个出现1-2次的低频词,说明主观感受的丰富多样性。二是猜测模型表达意图的准确率高达70%以上,说明空间情境的泛语言表述手段之间的确存在可互证的关联性。在案例研究中尝试意义转换的练习亦有助于从设计角度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手法,不仅是经典的建筑类设计案例,还可以结合绘画、雕塑、舞蹈、电影等其他艺术作品分析,以空间形态语言(速写或模型)提炼和转述其意义表达的主题,如图3。

(三)问题导向的研究性设计:期末作业包括一篇1500字的研究论文和一份完整的改造设计方案。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澳大利亚后工业叙事”,在理论讲述和阅读研讨环节重点探讨了相关历史变迁、主要思想和实践,并以叙事漫步、视觉笔记和空间记注等方法实地考察了位于本市郊区的巴旺坊Barwon Mills,一处被认定为工业遗产的旧造纸厂,目前部分被改造为餐饮咖啡、酒庄、画廊、古着店等文化艺术经营场所。研究论文必须阐述并具体论证对当代澳大利亚后工业环境更新设计理念或方法的理解,包括以图表、影像、模型等方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從中提取或选择一个基本概念或设计逻辑,并同时以文本(词汇、短语、诗句、短文故事等)形式提炼表述出来。项目设计部分基于论文研究部分得出的设计理念,选择巴旺坊的一处现有空间做改造设计,成果包括分析图、场地平面、立面、局部空间效果等。设计并不要求完整和面面俱到,而是重点表达解读场地叙事策略的过程,包括场地的特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材料、形式、要素、行为以及设计理念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明确阐述对巴旺坊未来发展的愿景。

研究性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过程,本课程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案例研究和巴旺坊的设计方案如何适应澳大利亚景观环境的发展?二、什么样的想法、理论和叙事驱动了你的设计及选择分析的先例,这种选择包含了哪些偏见?三、哪些机遇和限制影响了你研究的案例的设计和建造?最终设计是如何应对的?四、在当前学科发展情况下,如何具体分析和论证案例研究中的成功策略和经验?学生在前期个人考察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先例分析和情境叙事理念以设计更新方案回应这些问题,例如提出了“新工业考古”、“原住民文化叙事”、“边缘性展廊”、“即时动态场所系统”等概念性的设计分析和策略,如图4。

讨论与总结

毋庸置疑,学习历史与理论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和必需环节,对空间感知和想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设计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应当从强调史实记忆和类型风格的教学转向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尤其是基于个人感知和独立思考的批判性讨论,鼓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空间设计忽视了空间情感、记忆和叙事,造成环境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事实上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塑造过程是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空间叙事理论是基于人文主义运动唯名论、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思想,以泛语言体系的意义表达手段解读环境设计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语言思考设计问题可以回应设计面对的整体性、不确定性、独创性、适宜性等特点,为设计建立一个人文的基点。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达成对概念、意义和表达方式的共识,并基于此发展科技,寻求更有效的工具手段改变现实世界。因此,从语言这个最基本的共识出发探讨环境设计的诸多本体性问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设计伦理和道德,面对可能将由数据和算法主导的未来世界,重新反思环境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美]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著,张楠等译景观叙事 ——讲故事的设计实践[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印刷厂2015:3

[2]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 (03)3:41-42

[3] Flurina M. Wartmann,Ross S.Purves,InvestigaLing sense of place asa cultrual ecosystem service in differentlandscapes through the lens oflanguag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07): 169-183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

[5]赵伟.广义设计学的研究范式危机与转向:从“设计科学”到“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鲁安东.设计研究在建筑教育中的兴起及其当代因应[J]时代建筑,2017 (03):46-49

[7]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89-91

[8] ZoeK Miliman,Landscape narrativ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anal-scape,D]Birminghaminstitute of Art &Design,Bumingham City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British waterways and theArts&Humanities reseaich council.2012: 184

[9]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 (04):1-7

[10] Laurie Olin,Form,Meaning, and Expiession in Landscape Aichitecture[J] Landscape Joumal,1988: 149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
空间视阈下的《拉格泰姆时代》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酒楼:彷徨与抉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