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的“双栖”特征与学科专业建设

2020-07-28宋立民

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学科建设

宋立民

摘要:艺术学门类下环境设计专业的跨学科特征使其与工科门类下的建筑设计形成“不解之缘”。两个学科体系对环境设计专业理念既有不同诠释,也有相似诉求。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学领域与工学领域具有“双栖”特征。在艺术学学科内,环境设计专业因其“工程性”尤显特殊;而在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学等工学学科语境下,环境设计以其“艺术因子”作为对工科学科影响力的载体。在学科与专业两个维度建设方面,环境设计应探讨学科“自洽”理论、完善基于自身特征的实践知识体系;关注并拓展基于当代科技的“虚拟空间设计”领域,以使环境设计专业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空间设计维度均有所建树。

关键词:环境设计 双栖特征 学科建设 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93-03

一、三次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体系由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专业3个层级构成。“门类”是形而上、哲学与价值观层级表述;“学科”是学术综合与管理层级表述;“专业”是技术、社会需求与就业层级表述(中国的学科建设由13个学科门类、近百个一级学科、数干个二级专业构成,每年动态调整)。本文所指“环境设计专业”是属于艺术门类内设计学科(代码1305)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代码130503)。

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立始于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至今已有63年历史,在发展中,曾几易其名,先后有“室内装饰”、“建筑美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名称,一个学术实体在发展中频繁更名对于社会认知的连续性非常不利,但由于名称与专业定位的调整属于学科成长中的“核心事项”,更名也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正如它的上位学科——设计学也经历过“图案”、“工艺美术”、“美术设计”、“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等名称更迭一样。

环境设计专业在其不长的历史中,三次快速发展都得益于与国家重大社会需求的紧密合拍,“踩到时代鼓点上”:第—次在1957年中国“十大建筑”建设时期,跨美术与建筑学科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师生团队对十大建筑具有“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设计诠释获得国家肯定;第二次在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全中国大兴土木、建筑繁荣,环境设计专业以大众对进步生活方式的需求为己任,在室内设计领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第三次在1 990年前后,配合国家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环境设计专业在景观设计领域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贡献。几个数据可以描述环境设计专业60余年的增长之势:设立环境设计专业的院系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所增至800余所;毕业生由1957年7人增至每年约2万人;专业共同体相关从业人数近2000万人,对国家建设GDP贡献在2010年前后达到近2万亿元。

环境设计的三次快速发展从时间上对应了专业名称的更迭,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装饰”对应“十大建筑”建设时期;上世纪80年代的“室内设计”对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90年代前在全国教育委员会备案的专业名称“环境艺术设计”为该专业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开拓做了“正名”。应该说,环境设计专业在三次“与时代共舞”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出色贡献,交出过合格答卷。

二、具“双栖功能”的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二级学科)的上位是设计学(一级学科),设计学的上位是艺术门类。可能是基于艺术门类设计学科“天生的”跨学科属性,环境设计专业从创始之初就在工科门类下的建筑设计领域(室内设计)“别人家的田里”工作。虽然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从名称上都有共同的后缀“设计”,但在中国教育与学术体制中,它们是分属于两个“上级领导”,具有不同表述的专业学科。艺术学门类设计学科对“设计”的解释带有“艺术因子”与“美学导向”,而工学门类下的建筑设计带有“科学因子”与“工程导向”。

谈到设计学科中的艺术因子,首先要指出设计中的“美术情节”:“‘美术与‘设计的复杂关系,来自于二者的相似性:其一,二者具有相似的‘造型形态和形式,其二,它们都接受一般的美学原则;三,二者都具有‘艺术创新的基本特征。”[1]环境设计专业在1957年初创时期,正是美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为专业学科地位的确立迈出重要第一步。

再讨论—下工科门类下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维度,理性、效率、客观性与实证性是其优先考虑的系统或方法。“在工程设计中,科学理性的显现形式是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表达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符号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单义性(每个词或词组都有确定的含义,所表示的对象必须确定、严格);2.语法结构严谨:体现在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比较明显,可以把比较复杂的事物‘严谨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科学语言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专用术语;图形语言(图表、幾何图形等);符号语言(各种公式)。科学语言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推理可靠、表达准确。”[2]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从艺术学的设计学科“跨”到工学建筑学科的跨学科专业。跨学科实验的第—次成功实践是美国在二战时的“曼哈顿工程”。而在中国,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薰琹、张仃、奚小彭等艺术家与梁思成等建筑家的合作开启了中国学术领域跨学科的最早实践。自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了在艺术学领域与工学学科领域“双栖”的特征、能力与“特权”。虽然在设计学科影响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自带美术基因,其对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设计诠释一直有着浓厚的“艺术句法”,但从另一个视角分析,环境设计专业因其具有的“工程设计特征”,也始终保持着与美术学的适当距离,以防其自由意识对“工程设计特征”的干扰。

同时,环境设计专业也在探索两个学科具有的相同价值观与标准。请注意以下一段摘抄:“1.强调自由想象,思路不断地变化,翻新,提倡标新立异,最好能提出别人料想不到的离奇古怪的想法;2.鼓励不同见解,不要急于把相反的意见挡回去,应把不同意见结合起来;3.异质信息的结合:不同信息相互碰撞时才会有灵感。要利用偶然性,在交叉点上寻找突破口;4.最多情报数量;5.善于运用类比:采取各种方法,让自己产生联想;6.亲自动手,是训练直觉和想象的重要手段;7_催眠和冥想,在思想松弛的情况下,容易获得有意的暗示,摆脱成见的困扰。”[3]如果不加注释,很难区分其是艺术学科设计师的标准?还是工程学科工程师的标准。其实,设计学科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两个学术门类体系对“设计”的诠释有殊途同归的相同或近似标准。

虽然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始于2002年,之前在文学门类下(设计学为二级学科,环境设计为三级学科),但本文所探讨的相关几个专业学科间交叉规律大致如此。在艺术学学科内,环境设计专业因其“工程性”尤显特殊;而在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学等工学学科体系中,环境设计又是以其“艺术因子”作为学科影响力支撑运行。

三、两个维度建设:学科与专业

中国经济社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已经日趋常态化,环境设计专业曾经的跨学科优势已渐成昨日辉煌,如何继续紧跟或引领设计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是环境设计专业同仁面临的新课题。

由于體量庞大、涉及面广,环境设计兼具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个维度的工作。学科建设体现在学术与理论层面;专业建设体现在实践与设计环节。作为设计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环境设计要形成和完善自身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维护学科研究目标下结成的学术团体,为专门化知识的教育与再教育提供平台。在大学教育中,研究、传播高深专门知识是学科最基本、最主要的现象与活动形式。而在“专业”维度,要为培养特定社会职业专门人才服务。专业( profession)“是指任何有声望的职业。一般来说,从事专业的人员不仅报酬丰厚,而且需要具有系统知识体系的长期学术(academic)训练,在日常工作中能行使自由的抉择,认识活动的伦理准则,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专业时能继续学习并发展专业等等。”[4]学科与专业有所区别:“第一,基点不同。学科以知识为基点,按照学术门类开展知识传播与研究;专业是以职业为基点,按照社会特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根据不同。学科根据知识特点与发展规律,主要关注知识体系内在联系;专业根据国家与社会需求设置。”[5]

关于学科理论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应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构建“自洽”(不证自明)的学科学术体系。在学科体系建构中,环境设计在哲学与价值观层面的理论建设尤为重要。作者认为,生态学与“深生态学”、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支撑且应成为环境设计专业从业者共同的价值观认同。“一般而言,设计师不是哲学家,但这不妨碍设计师从哲学的高度考虑自己的设计目的与设计过程。哲学是对人生的态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再现生存意义的方法体系,是一种具有洞察力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共同面对‘人的心灵的时候,设计与哲学是一个自然的、有机的整体。”[6]

阿瑟·普洛斯( Arthur Pulos)指出“设计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动结果。”、“他们面对一个问题,然后以顾全全体最大利益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当代,这里指的“顾全全体”应该不只指人类,也包括全体动物、植物等生命共同体。

关于专业建设。环境设计专业要关注与拓展基于当代科技的“虚拟空间设计”领域。上文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曾抓住历史机遇期,在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三个设计维度上拓展了学科的边界,这三个设计维度的共同特征是基于实体物理空间的设计。早在1985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的潘昌侯教授在《激荡的室内设计思潮》—文中指出“局限于室内设计这么一门学科,很可能也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度”。[7]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再到环境设计名称几经更迭,说明了环境设计专业随着时代变迁始终在探索学科内核、边缘与延展。当代,环境设计专业应该立足设计学科,在空间设计维度向虚拟空间设计领域拓展。虚拟空间设计领域(Al、游戏空间、虚拟影视空间、人工智能空间等)的设计规律、方法与模式与物理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共通之处,也有需要探索与研究的特殊之处,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环境设计专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物理空间设计与虚拟空间设计将成为环境设计学科“融广域、筑精微、兼虚实”的专业领域。

四、一种跨学科团队探究“关系”的机制

当代理论与实践课题具有复杂性与多义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复杂性,引起了综合解题和交叉解题的必然性。这种综合与交叉又导致了科学、技术、概念、方法、名词的广义化。”[8]在当代,“设计”一词的广义化已经扩展到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商学等方方面面,是艺术学门类“设计学”学科无法包容覆盖的。基于此,解决当代复杂性社会或生活课题,少数专业人士或单一学科已经难以胜任。环境设计专业在实践层面应该尝试建设一种机制:根据课题或项目要求组建(临时)跨学科团队合作平台,梳理复杂问题中的“关系”;探究在特定时间、空间以及其他诸多限制条件下的“较优选择”或“妥协方案”。该平台应由不同学科尽可能多的相关方介入,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一起探讨解决的路径或方案。这一团队合作平台应有设计师、工程师、计算机专家、社会学者、法律学者、商业管理者,甚至根据课题或项目特殊要求将生态学者、哲学家、医生、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制定或提案人等其他专门领域专家纳入其中。环境设计师是这一团队中的一员,他们应具备三种能力:点能力。本专业理论与实践修养;线能力。跨学科领域思维方法;面能力。管理组织,将各种经纬串联成面或成体的“织补”能力。

关于对“关系”的研究,娄永琪在《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文中写道:“如果我们把环境设计的对象从‘物质空间转换为一种‘关系或是‘状态,那么环境设计就可以从与建筑学、景观学等学科争夺设计阵地的竞争中超越出来。因为环境设计对于‘关系设计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故而更擅长处理以前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学科所不能处理的未来环境营造。”[9]其实,所有的设计、策划、思维等活动都是对关系的研究。基于设计学科的环境设计专业所探究的“关系”应该在整体观视角下将有关空间设计形态方面的复杂系统及系统内部框架“织补”成为“关系网络”。这一网络结构,不仅涉及物理空间,也涉及虚拟空间,并以关联线索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连接。

从1957年始,环境设计专业因其跨学科基因与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在国家与社会需求下快速发展。今天,它在进程中遇到重新定位的严肃课题。在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搭建一个关联关系的课题中,环境设计将在两种宏观理念中“织补”:一是以人为主体,自然为客体的传统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观念;二是以自然为共同体,人类为共同体其中一员;人类的进化历程归纳在自然的大系统中,其他生物与人类被一视同仁。从现在到能预见的未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将在以上两种理念下织补建构出具有独特面貌的学术新天地。

结语

分析历史的作用在于为未来探索可借鉴的有用资讯。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科和工学门类下的工程设计学科对环境设计专业有不同的解释与诉求,这一现象丰富了环境设计专业外延边界,也使其具有了在艺术学门类与工学门类下“双栖”的特性。这一特性促使环境设计专业尝试从设计学“艺术导向”和工学“工程导向”两个方面吸收养分,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范式與专业语言。在专业实践中,环境设计专业深刻理解学科专业分隔带来的学术壁垒,并始终秉承学科交叉、学科交融理念,强调环境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整体的理念。“设计教育的分隔培育了因不同设计类型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它们也导致了‘设计定义的支离破碎,并且因此也阻碍了设计在社会中成为一门更加综合全面的学科的大胆构想。”[10]

环境设计的基本定位是设计学科中的“空间设计分支”,设计学科涉及空间设计的部分由环境设计负责。在学科理论建设上,加强价值观层面的建构,以环境美学、深生态学研究为理论支撑;在专业领域开拓上,将虚拟空间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新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秉持物理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与虚拟空间设计(Al、VI、游戏空间、虚拟影视空间等)并行互补的方式与理念。

“每—文化现象、每一单独文化行为,都有着具体的体系;可以说它连着整体却是自立的,或者说它是自立的却连着整体。”[11]“设计应当是并列于‘科学和‘艺术的第三种人类智力范畴”[12]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设计学科必将由一级学科升级为与科学、艺术并列的门类,相关学科与专业体系可能会有新的调整,但“综合与整体”一定是大势所趋。.

本课题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重点项目《北京延庆区景观评价与环境整体设计问题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7YTA003。

参考文献

[1-2]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3]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4][英]德郎特里编陈建平等译.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48

[5]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05

[6]钱中文.主编第1卷贾泽林等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24

[7]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8]潘昌侯.激荡的室内设计思潮[J]世界建筑,1984 (02):8-10+93

[9]戚昌滋.现代广义涉及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娄永琪.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J]美术与设计 2017 (01):39+224

[11][美]维克多马格林编著,柳沙等译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12]钱中文.第1卷贾泽林等泽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24

[13]奈杰尔.克罗斯设计师式的认知方式:2006

[14]郑署旸.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J]装饰,2019,318 (10):12-19

[15]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 (06):52-59

[16]赵伟.设计的“跨边界”[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17]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咖华中科技大学,2006

[18]李学农.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辨[J]教育学报,2016 (01):76-82

[19]田玉梅.高校专业结构的演变与服务社会相关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学科建设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