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环境设计及设计教育的理性精神

2020-07-28李朝阳

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理性精神学科交叉

摘要:本文针对当下环境设计教育及人才培养所遇到的困惑和瓶颈,系统阐述了国内环境设计教育及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专业定位及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和深层次探讨。主张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应注重理性思辨、摒弃功利思想、强化学科交叉,以重塑和构建新时代环境设计的教育理念、审美范式和方法体系。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教育 理性精神 学科交叉 审美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74-03

引言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国民多元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也激发了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设计作为关注人居环境、贴近民生的专业方向,几十年来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居功至伟,成为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排头兵与主力军。成就辉煌,问题也不少,其他相关专业学科话语权强势的冲击,如同庚子初春爆发并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能给社会经济带来压力,给消费市场造成低迷,必然也给环境设计教育及教学定位带来了不小的震荡,似乎也遇到了“疫情”。

如此,如何面对当下环境设计教育的迷失与混沌?如何面对环境设计教育在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众所周知,国内除了几大美术学院,众多综合类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大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多有攀比嫌疑,教学理念空洞,课程设置跟风。号称与国际前沿接轨,实则哗众取宠;名日和市场贴近,实则被甲方绑架。也不知何时开始,“玩”概念、“玩”设计的现象在国内不少设计院校中大行其道、颇为盛行,而且还不仅仅存在于学生层面,很多老师也极力鼓噪,甚至首当其冲,以至于设计作品看似挺酷、够炫,实则矫揉造作、不知所云。重概念,轻功能;重创意,轻技术;重感觉,轻理性。导致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漠视设计的社会性与功能性。

基于以上现象,为何还存在诸多问题使环境设计教育有原地踏步之感?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定位是否失衡或偏离?

一、回望环境设计与环境设计教育

我们知道,环境设计作为设计学的一个学科方向,是以研究自然、社会和人工三种环境关系,优化、提升人居环境为主要宗旨。其具体操作一般可归纳为两个层面的阐释:一个层面是设计创意,把需要设计的内容演绎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使其呈现出一定“美感”或“特色”,并以此来愉悦业主的评判和社会的审美;另一个层面则是落实解决设计创意的手段,通过技术措施付诸实施,使设计方案能真正“落地”。但是目前很多设计院校尤其是一些“高端”院校,在教學过程中过分注重设计的艺术形态而常常轻蔑设计的技术美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法”很重要,设计时只注重方案所谓的视觉效果和“创新性”,而很少顾及甚至无视或者无力探究设计的内在逻辑,对相应的知识结构也缺失基本的认知和掌握,使所谓的设计创意仍然停留在纸质图面上或保存在移动硬盘里。这种偏激的教育“理念”将直接投射到环境设计的教学范式,致使很多学生迷恋炫“酷”,只能玩“虚”的,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还没过“制图”关。这,未免贻笑大方了。

显然,提升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质量已经迫在眉睫、无法回避了。

记得有名人曾经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创造了人,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培养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审美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甚至对人的品行、人生态度和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正如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所说的,“一个人可以拒绝学习,一个人可以拒绝读书…-.但一个人却无法拒绝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

环境迫使我们需要觉醒,环境设计需要再观照,环境设计教育更需要再提升。可见.环境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如何对环境进行塑造也成为我们设计教育的职责。“新时代”学生的“三观”是逐步形成的,也是需要悉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与生俱来的。我们曾经、目前仍然被“权威美学”、“明星美学”绑架着,并将此作为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来“弘扬”,甚至还以此作为“时尚”。这种同质化的思维取向只能使人朝着同一个的方向行进,而缺失了对差异化的尊重;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这些似乎以主流状态呈现出的设计陋习与审美意识,普遍缺乏对地域差异和人文精神的尊重,使那些真正追求文化品质的设计创意屡遭冷遇、备受挤兑,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时尚精神超越了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这种病态现象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公众的需求和设计的本体,因为在社会价值标准处在混沌的情形下,所谓环境设计的创新只能屈从于怪异的造型堆砌和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而变得愈发浅薄、无奈和盲从,却不能使我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事,如图1、2。

不可否认,环境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应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戒除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的功利心态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贯穿于大学教育与行业发展之中的,大学教育是学子理性思辨、价值塑造、汲取知识的奠基石,而用人单位则是青年蜕变、成长的加速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设计中,不应忽视设计与社会的联系,不应使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产生脱节。既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大众,而不是设计者自我陶醉,那就需要我们应该多深入“基层”,亲近城镇和乡村,了解时代前沿,注重学科交叉,洞悉消费文化和市场趋势,使企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融共生,使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使多种层次的设计院校对各自培养的范式合理定位、有机对接,以提高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将设计聚焦在概念层面。

不知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西方设计思潮的感召下,我们不少同学、老师以及设计师基本丧失了独立学习或设计的探索精神,以至于在利益权衡和形式创新的双重压力下,妥协为世俗化的概念推销者。虽然设计可能会夺人眼球,但这些“精品垃圾”却误导不小,危害巨大,如图3、4。

无法回避,“功利心”已经成为当下许多人的人生态度,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倘若同功利产生了勾连,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对底线的背离,并逐步丧失了对现代文明持续的热情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态度。因此,一旦我们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侵染,将必然使我们堕落为诸如“威权崇拜…‘明星崇拜”或“技艺崇拜”,最终导致“无脑崇拜”——盲从、迷失、攀比、扭曲,使得任何原则和底线均面临突破或崩塌。

其实,功利自身本算不上什么罪过,只不过阻隔了我们对社会责任与职业操守的追求和秉持,最终为步入自恋、庸俗推开了第一道大门。实际上,功利如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二者颇为相似,均来自于“自我”和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冲刷导致“自我”会间歇式迸发,直至反复迭代,成为乖张离谱的好大喜功与自我膨胀。反观我们近些年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景观,都盛行着一个病态逻辑:不是推崇这种时尚材料,就是那种材料已经过时;不是这个风格处于主流,就是要那个流派占据上风。导致极端盲从,缺乏理性。

当下,手机笔记本互联网早已无孔不入,甚至成为师生们的标配,更是占据了课程教学的主流位置,取而代之的则是出自电脑软件的生动图像。这是一个魅力无限、令人迷恋的虚拟与现实交错的世界,给人们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显而易见,可是这些设计作品成像却很难能让人脑海里激发出相应的空间形象,想象力和创造力看似有无尽的拓展,实际上还是在依赖软件先进的性能理所当然地、周而复始地山寨或解构那些“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方向和教学体系还未能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发展范式,而知识的传授,却仍如中小学一般依旧还是被动填鸭式教学,使同学们无暇或无心通过主动学习来提升思辨能力。因此,对于环境设计教育,我们不仅要加强环境审美,还要拒绝攀比、驱除功利心,二者都离不开成熟心态与理性精神的培养;对于环境设计而言,视觉冲击力并非是评判标准,设计也不该是一种炫耀,它应该具有多维的体验、内敛的气质、厚重的底蕴以及身份的认同。如此,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才会趋于合理性,才会更具逻辑性。

三、注重环境审美及理性精神的培养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我们也都在享受着随之带来的红利,但也必须承认,当财富积累日渐丰厚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心灵的虚无和迷茫也让人吃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贫乏,设计萌动;九十年代开始却正好相反,物质丰富,设计兴盛;从九十年代到现在,随着国外设计思潮的冲击以及对自身文化的回望,我们的设计思想日益迷茫却是不争的事实,反而越来越迷糊了。此种现象,显露出我们的非理性、不成熟。

回望过去的百年,我们总是在仰视西方,但改革开放之后“一夜暴富”,却又使我们逐渐膨胀而俯视西方,甚至把捆绑传统文化贴上“文化自信”的标签忽悠大众,而缺乏对社会、对用户需求的精细把握,正像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的“书法、武术、包饺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了。过去的自卑与谦和,当今的自信与嘚瑟,是如此快速而自然地在我们身上轮番登场、交替呈现。只是,当我们一不留神由自信走向自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环境设计和设计教育仍处于自卑和迷茫状态,但我们却并不清醒。这种局面,显露出我们对环境设计的教育生态普遍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辨意识,昭示出我们在多个层面都欠成熟。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环境设计的表层,有些则会触及到设计教育的“隐性”层面。

很多年了,我们似乎一直在重视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也没少去国外名校考察,更没少与国内同仁研讨,但由于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多年来大都是在谈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的表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内核;由于没有触及到内核,所以我们只能在这些表层上转悠而裹足不前。为了教改、评估,各个院校都没少忙活,甚至“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表象”确实有了改观,但似乎还是原地踏步。更可气和可笑的是,往往我们刚为一个不成熟的或教学定位决策失误付出代价、交完学费,却又开始为下一个类似的失误支付更高昂的学费,以至于固化成为畸形的“逻辑怪圈”。

所谓成熟,照理说应该是有一定标准的,走向成熟也是需要一定前提的。成熟的标准干百万,但有一条标准尤为重要——即理性精神。只有具备了理性精神,一些能力也将随之而来并逐步释放,比如思辨的能力、比如技术的能力、比如审美的能力、比如包容的能力;有了理性精神,其他一些意愿也就随之生长起来,比如协调、沟通、取舍的意愿,如图5、6。

走向成熟其实需要很多前提,但归结起来无非有两条:一是悟性、二是学习。悟性与先天有关,学习则是后天的努力。注意,这里所说的学习,不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理性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入学习刻苦,悟性不够,最后可能前功尽弃;有人悟性超強,但往往“聪明”过度而缺失“临门一脚”的理性精神。我们诸多同学甚至也包括老师,大抵都属于后者。实际上,中国人的聪明和悟性不容怀疑,不然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及相关行业不可能在短短二、三十年里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但我们欠缺的还就是这关键的“临门一脚”——即理性精神的学习和培养。倘若我们真小看了这“临门~脚”,将会使我们在学习或设计时或缺乏定力、或盲目攀比、或孤芳自赏。智慧和不成熟,就这样浑然一体地“缝合”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深处,着实值得我们反思。

四、提升设计教育理念及创新设计手法

不可否认,设计创新离不开理性的支撑,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我们缺失了对理性的驾御,也许就会情不自禁地下意识回避甚至无视很多问题,最后可能连设计基本的功能需求都没能得到解决。对于理性知识的学习,你可以不精,但却不能不懂。众所周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于1919年,虽早在1933年就被关闭,但即使仅仅生存了14年的时间,却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髓其实就是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的协同与融合。不难发现,设计史上众多大师也都是“长袖善舞”的多面高手,至今仍令人仰视。

诚然,我们需要广为汲取、借鉴外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形式,还要注重创新意识,并对环境设计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逐步构建合理的价值体系和教学定位。一味跟着别人的步伐走,就不仅是设计的问题,更会落入设计教育体系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窠臼。因为创新能力尤其原创意识的教育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设计教育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很多时候设计创新都是由技术、材料等理性知识引发而来的,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技术比艺术更具有前卫性。现在不少所谓的前卫设计,乍看颇具视觉冲击力,其实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手法大多相当粗鄙甚至落伍,仅靠怪异的形象吸引人们的眼球很难使人产生共鸣。显然,不可将技术游离于设计之外,它是保证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是设计创意的助推剂和推动力。若将技术与教育脱节,必然会使学生缺少落地的意识、造价的意识、协同的意识,只是自己一门心思做所谓“好看”的设计。艺术可以让人不懂,但设计却应让人接受,而不是孤芳自赏、自作多情地玩艺术。

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以前为什么没有出现当下这种“窘境”?不难解释,那是因为当年我国的设计教学和市场生态尚处于比拼手绘或电脑效果图的低层面,大众甚至我们师生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对空间界面的装饰或表皮的包装上,而对于空间构造和技术实施也缺乏理性认识,更缺乏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整体理念。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审美的边界、学科的交叉也愈加拓展,各种新型材料和现代技术也相应“水涨船高”,环境设计开始更加强化逻辑认知、物理效能和人工智能,强调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无疑,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对学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隐性”能力的要求。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下我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手段愈加先进和多元,作为“前浪”与“后浪”,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早已过去,甚至“后浪”们在某些层面已经超越了“前浪”。这更加凸显出我们对环境设计教学变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更需要我们“前浪”姿态低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与“后浪”一起,以理性的态度、宏观的视野去坦然面对、冷静思考、共同应对。

结语

毋庸置疑,环境设计作为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颇强的学科方向,涵盖了诸多相关专业门类,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共同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学术体系;环境设计教育也应转变思想、拓展视域,注重对人的行为、设计内涵、设计方法、价值取向与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研究,强化理论性与应用性、自足性与开放性、人文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学科交叉,逐步构建我们自己的审美范式和方法体系。这里我们强调理性精神,不只是理性的知识,还要有理性的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的意识和多維的方法。如果环境设计教育缺乏清晰的思维“路线图”,必然会使教学方向产生偏离,更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性思辨产生失衡。因此,只有重塑环境设计教育之理念,方能使我们所面对的设计教学不受羁绊,方能使我们新时代的学生获取更多“选择的权利”,成为真正的“后浪”。.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与环境设计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YJA7600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成凯译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朝阳.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之思辨.2015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3]李朝阳.论环境设计及材料应用的流行与时尚[J]装饰2015 (oS):072-074

[4]李朝阳、王东.文化振兴视角下乡村环境设计研究新思考[J]艺术设计研究2019(04): 069-073

[5]宋立民.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设的思考[J]设计2017 30(7): 96-97

[6]宋立民,于历战,李朝阳回顾与前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脉络与学科建设[J]装饰,2019(09): 22-25

[7]杨冬江,任艺林,管沄嘉,聂影,杨宇.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理性精神学科交叉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