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场所性

2020-07-28董盼盼兰超

设计 2020年1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场所

董盼盼 兰超

摘要:从场所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铁路废弃区域的景观改造设计方法。简要阐述了场所理论基础,从设计层面分析了场所性表达的方式和废弃铁路区域的场所特质、设计原则,针对此類区域景观改造归纳改造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以场所性为追求的城市废弃铁路区域景观改造的指导方法。该设计探究为重塑场所精神、促进人与场所、环境的共生提供了景观改造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场所 废弃铁路 景观改造 设计理论 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53-03

引言

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大量被废弃的城市铁路及其周边区域,而国内针对此类区域的景观改造尚未形成体系,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同质化和样式的泛滥,对场地的历史文脉进行刻板的符号化处理,导致场所性的丧失。与此同时,这些废弃区域的过去式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定位和对生活世界的认知逐步被信息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对场所性的追寻出发,解读此类城市废弃区域的场所特质,在物质空间塑造和场所性的追寻中重新思考其景观改造途径和策略,增强人们对此类区域的感知和认同,促进入与生活世界、自然环境的共融。

一、场所理论及其在设计层面的表达

场所理论受到建筑现象学影响,最初适用于建筑领域,后随研究实践的发展,也在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景观的功能性之外,对景观的艺术性和场所性表达给予了理论指导。场所理论在我国最早的原型或可追溯到风水学说,而真正引入西方意义的场所理论则在二十世纪中后叶,自此在我国的建筑、规划、公园、新农村建设等多种设计领域应用,也成为这些学科的重要表达内容之一。

(一)场所的内涵

场所(Place) 一词本意为物理意义上的方位,但场所性的体现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场所感受如心理空间、归属感、领域感等也需要被考虑,因此场所也引申为包含了确定方位的人事物与空间、环境构成的整体。

场所区别于空间,提出场所精神概念的学者诺伯舒茨依据两者差异,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其划分为“空间”和“特质”两个层面。“空间”是在三维空间意义上对构成场所的现象进行组织,而特质则是一种较为模糊的说法,更偏重对场所普遍而综合的氛围的描述。人通过空间的定位产生方向感,通过场所特质产生认知与归属感,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场所的精神。在此意义上,一个场所区别于其他场所的整体意象即本文意图追寻的场所性。

(二)场所性在设计层面的表达

基于上述场所理论的基础,可以看出场所性的塑造需要关注场所的空间和特质、人的活动与心理感受以及对环境意象的综合表达,在设计层面或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表达。

1.空间的组织。场所感的塑造需要把握好空间特性,注意空间的向心性、连续性、秩序性及不定性,形式上通过线式、集中式、放射式等进行综合空间组织。人在适宜的空间中进行活动,产生心理感知,促进记忆和经验的累积和归属感的形成。

2.综合氛围塑造。氛围的塑造首先离不开尺度感的把握,尺度关乎场所与人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体量、范围、形式等。不同的尺度大小使得不同特质的场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可控的方式展现,例如小尺度的景观或给人更亲切的感受,使场所更具人情味;而纪念性景观则偏向宏大的尺度。

其次是颜色与材质特性。颜色具有冷暖、轻重、软硬、涨缩、进退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材料带来粗粝、细腻、柔软等特质,颜色与材质的变化可构成丰富的变化,赋予场所环境不同的情绪,两者与地域历史、人文风情等特征紧密相连,共同影响着场所的气氛,促发人们对场所的感知与认同。

同时氛围的塑造也要注意节奏与韵律的把握.人通过节奏的变化感知周边环境与时空,并捕捉不同空间的形态和特质,通过道路、景观节点、构筑物、植被、铺装的设置等,带来丰富的变化,引导视线,强化场所感受。

二、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场所特质

城市内部的废弃铁路区域是包括了铁路本身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综合区域,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场所特质,它们属于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承载了一个过去的时代。在当下不断更新发展的环境中,这一类的废弃空间或停滞于废弃状态,或重新投入城市运作,顺应人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转化为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或重新归为交通道路等,如图1。对这类场所特质的把握成为我们进行景观改造的基础和依据。依据场所理论,这类场所的特征可提炼为三部分,分别为包括铁路及其配套的综合空间、线性变化的周边环境以及反映社会人文历史的文脉背景。

铁路及其配套的综合空间。铁路自身包含的元素及其周边空间可以说是最为鲜明的场所特质,其中铁路轨道、隧道、车厢、枕木等呈线性分布,有直曲之分,包围在轨道两侧的边界空间,同样为线性区域。其配套则由站台、候车室、道杆等构成,在线性空间中呈点状分布。

线性变化的周边环境。铁路建于地形之上,穿越的线路极长,必定与周边环境有所关联,且环境随着空间的延伸而变换,所遭遇的时间与空间景象也是各异的,融合了不同的场所特征和氛围。这种丰富的环境变化构成了废弃铁路区域的场所环境特质。但同时,工业的侵染对地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甚至破坏,这种工业遗留之殇和生态特质同样是场所特质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反映社会人文历史的文脉背景。城市废弃铁路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文明的缩影,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它的历史文化脉络发展也展现了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推演、文明的迭代。对于此类区域需要我们挖掘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烙印,用身体和心灵去体验、感知这种深刻的场所气氛,如图2。

三、从场所性出发的废弃铁路区域景观改造设计分析

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中指出今日场所的沦丧,这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在于,在改造设计中应当警惕文化同质化,不是将场地完全推翻,消解场所特质,而是厘清不同城市背景下此类区域蕴含的不同意义,考虑其空间定位、社会人文景观特色、气候、生态环境、地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顺应时代潮流,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有取舍地保留场地的内在精神,强化场所的个性表达。

(一)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设计原则

1.尊重场所原则。场所内的空间与特质因地理方位和综合环境氛围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和精神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并尊重场地的这些特质,避免用力过猛而破坏场所原有的特质。

2.综合价值原则。在设计中要保证经济、功能和艺术性的平衡。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的处理,还原工业美学特征并赋予其观赏性,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3.可持续发展原则。(1)从生态角度来说,要依据生态系统规律,尊重生态演替,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从植被、土壤和水体等方面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场地特征进行多样化处理;(2)以人为本。

(二)基于场所性的城市废弃铁路景观改造策略分析

1.空间布局的定位与整合。从场地的空间特性出发,在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明确区域定位的前提下,对待改造区域进行综合考量。(1)由点展开,依据废弃铁路区域的线形特质,可在城市废弃铁路地段中选取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尺度范围适合、兼具空间使用功能和气氛表达的段落作为核心景观。(2)从点到线,以铁路废弃区域的线性分布特征作为串联,设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区或游览路线,形成具有缓急的空间序列。(3)从线至面,处理好边界,摒除废弃铁路区域可能遗留下的硬质围栏,营造虚实变化。

2.元素的取舍与重构。城市废弃铁路空间的改造势必要与时代共生,做到新旧融合,因此不能全然推翻也不能盲目保留场地中的元素,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在工业遗迹比较完整的地方可以考虑整体保留铁路遗迹,帮助人们回顾铁路文化,了解铁路技术等;(2)从场地中提取带有符号象征的元素,设置为景观节点,例如将火车构件、道杆、场站建筑等改造为景观焦点;(3)对于遗留在场地中的废弃材料进行处理加工,例如轨道、枕木、碎石等。

3.公共艺术的介入。随着经济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公共艺术是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统一,既具有传达某一场所或城市的精神、表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功能,同时也紧密的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通过公共艺术介入,达成对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艺术化更新,引导人对场所的感知,加强人与场所的互动。就公共艺术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公共雕塑、壁画、装置艺术、艺术化设施以及广泛的艺術活动等,通过这些艺术化的形式来促进公众参与。

4.生态的修复。铁路在建设铺设、运行和废弃过程中时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侵害,同时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也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废弃铁路区域内的生态进行修复和改善。这一点也是场所特质体现的重要途径,通过保留废弃场地业已形成的生态环境来营造荒野意趣,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

5.场地文脉的唤起与延续。这一点相对于前面四点设计策略来说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却是场所性体现的重要一环。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对场地的历史文脉进行准确解读,探究地方的风俗人情、心理行为、公众生活、社会交往。可结合第一节的场所性设计表达,通过设立博物馆、主题公园、公共艺术场所等来具体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进一步完善场所结构,升华场所特质。

(三)案例分析

本段分别选取国内外两个废弃铁路区域的景观改造案例,依据上述改造策略和方法对案例的场所塑造进行分析。

1.美国高线公园:高线公园的原身是位于纽约曼哈顿西区,曾穿越当地最具活力的工业区的一条高架铁轨,由于公路运输发展的冲击而逐渐衰落,经过一段时间的废弃后被改造为城市的公共开放公园。可以说高线公园是研究分析城市铁路废弃地景观改造的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个经典案例。

综合来看,高线公园的改造完全符合城市发展、社会利益、历史文脉、生态环境这些方面的需求。

首先在空间的组织上,高线原址上的高架铁轨被巧妙地延续下来,在整体空间设计中尽量未建设大型的构筑物,精心处理了空间尺度。整体空间按照经过的街区和改造的顺序被划分为三段,公园的主次广场、出入口、观景平台和景观草地等节点按照高架的线形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分布而被串联起来,设计师一改常规的道路与植被布局模式,通过“植,筑”的理念,对步行空间的地面铺装和植被的种植以不同比例关系结合起来,使得空间形态足够灵活多样,如图3。

其次在场所特质的塑造上,从四方面进行分析:(1)设计团队按照每块空间不同的特质进行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的结合,场所中与铁路有关的元素被选择性地保留与提取,铁轨、高架结构等铁路元素与步道融为一体,通过材质对比加强了人们对场所的感知;(2)基于现代科技手段,对场所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和加强,在废弃地本身的植物基础上,筛选当地的野生植物进行完善,体现了这类场所的自然野趣;(3) 一部分高线沿线原有的废弃工业仓库被改造成了公共活动区,定期组织各类艺术活动,为艺术家提供场地,通过公共艺术介入的方式促进公众与此场所的紧密联系;(4)承载部分学校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大大提升了公众对高线场所性的感知与认同。

对比高线身处的快节奏的城市背景环境,在这条线性公园上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既满足人们对于日常运动、交流的需求,也吸引人们停留。可以说,改造后的高线公园与周边街区形成了良性的联动关系,在新旧融合的景观设计改造方式下,不仅保留了场所的历史粗野感,延续了场地文脉,同时也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发展,成为体现这一区域场所性的标志性区域。

2.厦门铁路公园:厦门铁路公园曾是鹰厦铁路的延伸段落,正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伴随着历史的沿革而被弃置,对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造成了一定困扰。后经过景观的改造,这段线性空间成为开放的铁路公园。在我国本土化的城市废弃铁路区域景观改造实践中,厦门铁路公园的成果可以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综合来看,铁路公园的改造恰到好处地继承了历史文化记忆,有取舍地保留了铁路符号元素,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较好地延续了场所性,实现了从历史到现代的过渡。

首先在整体的组织上,同样是以现有空间的线性特征,综合考量城区交通系统的分布、周边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四部分,包括成为市民休闲和展示铁路文化记忆的铁路文化区、以民情生活和展现历史人文为主的民情生活区;展现厦门铁路发展历史和人防知识的风情体验区以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都市休闲区。整个空间通过铺装和周边植被变化等来达到空间的节奏划分,如图4。

其次在场所性的塑造上,可从三部分进行分析:(1)保留废弃的火车设备、提取铁路工业要素并进行景观改造,设置了大量的雕塑以重现历史情景。例如将厦门过去的生活场景以浮雕形式做成景观小品放置在公园中;通过壁画、浮雕等公共艺术形式串联厦门的铁路文化发展历史等;(2)对场地内生态基础良好的植被区域进行适当的修复,形成了遗迹与植被的共生,连接了自然与生活,保留了场所过去的记忆;(3)在休闲区中设置生活气息浓厚的休闲及餐饮设施,顺应了民众对于改造后区域功能的诉求,也延续了厦门当地的人文习俗和生活习惯,赋予场所新生。

诚然,厦门铁路公园的景观改造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公共导视系统不够完善且缺乏地域特色、细节上略粗糙、空间处理显得较为呆板等。但是其对场所空间的处理順应城市的发展,场所中铁路工业元素的转化运用、工业历史和厦门城市文化的接壤也正反映着历史与时代的交融。正如古时文人造园,园林随主人的意趣而不断生长,这一区域的景观改造也是场所生长过程中的—次演变,承载了人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凝聚了历史和城市文化。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是有改造借鉴价值的。

结语

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场所性不是单一且同质的,而是有不同的因素同时作用于场所之上,因此在进行此类区域的景观改造时要综合考量。我们的目的在于唤醒场所记忆,在周边事物和环境的感知被庞杂的网络覆盖、现实场所逐步被虚构的赛博空间取代的当下,对此类区域的景观改造研究和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追寻此类区域的场所性,延续过去面向未来,期望能够从场所理论的角度更深刻地构建人与场所、人与身边世界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吴琨.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J]艺术科技,2016,29 (04):258

[2]程岚,段渊古,殷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 (03):236-240

[3]黄少南.场所的记忆——景观设计中的场地精神的延续[J]福建建筑,2011 (12):11-14

[4]王海军.场所精神——景观设计的内核[J]饰,2007,(04):10-12

[5]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02):45-48+67

[6]场所精神[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挪)诺伯舒兹,2010

[7]王慧琼.后工业景观改造中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8]张莉.城市废弃铁路景观再利用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场所
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2020年9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2020 年 7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