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史上最难就业季” ?

2020-07-28杨国庆

中国报道 2020年7期
关键词:就业机会动能毕业生

杨国庆

新冠肺炎疫情已导致今年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空前紧张。一方面,2020年应届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也因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疫情严重和国际流动限制而大大减少,往届存量学生、许多原定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及不少企业被裁人员同时进入求职市场,供给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第三产业,以及对不少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传统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需求显著下降。在这个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中,加快形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新动能并逐步夯实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经济领域加快发展新业态

在传统行业吸纳劳动力被限制的情况下,除了互联网、网络游戏高歌猛进之外,在线教育、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就业新动能。教育和培训行业受疫情阻隔,在线教育和在线培训成为人们的新选择。疫情之下,各地大中小学教育大多是通过网课形式代替,客观上带动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人曾经无限憧憬的网上办公突然到来,考验着各个公司的远程经营管理能力乃至组织文化,远程办公同样极大地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

在诸多的新业态中,网络直播正在成为社会就业的热门新宠。一些顶流的电商主播,一场直播下来成功带货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订单足够线下的工厂忙活一段时间。既拉动了经济增长,又解决了社会就业,还给政府创造了税收,形成多赢局面。因此,网红主播的巨量收益带动了该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突飞猛进,主播们也醒目地步入各地政府引才榜单,6月底,号称“带货一哥”的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

据智联招聘携手淘榜单发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产业人才报告》显示,春节之后,直播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32%,直播岗位主要靠实操技能取胜,是典型的年轻人的舞台,刚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在其中能够占得一席之地。该报告还显示,直播行业中的性别分布较为平衡,55%的直播领域求职者为女性,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直播行业也不再是个问题。直播行业蓬勃发展正是疫情暂时阻隔人们物理距离之后的直接反映。

政府增加积极就业新措施

在中国政府心目中,就业始终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也一直是政府重点保障的就业群体,今年尤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政策上,从中央到省市再到各地基层政府,今年都空前重视就业问题。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各部门出台了大量直接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正反映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中央政府各部门在疫情之下出台的就业促进政策力度是空前的,新动能动力十足。今年,公务员招录、研究生招生、大学生参军入伍、三支一扶项目、基层社工、国有企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等都在加大力度扩招。中央六部门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其中升学扩招吸纳行动、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以及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持续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等政策,都有助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6月1日,一场大型招聘会在江汉大学校园举办,这是疫情发生后,武汉举办的首场高校毕业生专场线下招聘会。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例如5月底,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加大機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就业项目、社区工作者队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度,结合区域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一批就业岗位,鼓励更多本市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等等。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可以对暂时未能实现就业的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职业礼仪培训、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补助,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充分把握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工作主体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主体转移到以人社部门为主的其他部门。今年毕业季,部分就业相关部门正相互配合,弱化彼此职能壁垒,探索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无缝隙政府”,打造政府服务的就业新动能。这种理念下,围绕毕业生的需求来进行就业公共服务流程再造,为他们高质量就业提供整合设计和服务。7月3日,北京市人社局、教委和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简称“京8条”),提出中小微企业每招一名高校毕业生,可拿到近3000元补贴,另外还为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社保补贴等。这些促进力度很大的就业措施,体现了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

高校努力开拓就业新渠道

受今年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一个表现,是就业时间延迟。春节后三四月份正值疫情高峰,所以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只能在家苦等,甚至个别春节前已经签约的毕业生还遭到受疫情冲击的签约单位毁约。上海某普通高校商学院在5月上旬统计的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仅10%左右,另一所普通高校在6月上旬统计的各学院平均就业率为45%左右。这种数据对一贯重视就业率的高校来说很难容忍,促使高校把就业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

为了提升就业率,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高校开始积极行动寻找新动能。高校做的比较普遍的是主动联合线上招聘平台,与诸如实习僧、智联招聘等机构合作;有些高校的就业部门一改往年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招人和召开宣讲会的惯例,主动拜访就业单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有些高校发动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寻找工作机会,这种社会网络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些高校内部吸收毕业生做助教或者是教务辅助,可以签约一年,如果他们在一年内任意时间找到工作的话,都随时可以取消合同。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就业率稳步上升。再拿上述高校商学院为例,到7月初毕业生离校时,各专业平均就业率已经提升到80%左右。在疫情造成的现实就业压力下,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开始得到一定重视,不少高校开始增加职业生涯教育分量。

重视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软技能

就业是个体内在想要就业、具有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匹配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是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果,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未来就业新动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

这一段时间毕业季期间,笔者做了不少大学生求职指导。求职比较顺利的学生,大多是经历了对职场的观察、体验乃至请教过程,所以能够顺利就业。而求职不顺利的学生,没有做这些铺垫,直接从学习状态到就业状态,所以很多不顺利,即使就业也很快发现不合适,职场碰壁而频繁跳槽。因此,对在校生来说,不要荒废了学习之外的宝贵时光,多做对未来就业有铺垫的事情。

笔者曾针对就业者提出“就业软技能模型”。首先是明确就业意愿,也就是对自己和就业市场有个客观的评估,建立恰当的就业预期;其次是打造就业能力;最后是寻求就业机会。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提升就业意愿。要调整心态,降低预期。今年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毕业生不能再完全参照往届,要适当降低预期,明确就业意愿。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应是一主多辅,即有个相对清晰的主要目标,还应有一些辅助性的目标。就业不能靠想象,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行业、单位和职业,特殊情况下对薪资、职位等不要期待过高。

其次,打造就业能力。这里有三个常见问题:不了解、不自信、不完备。不了解。渠道可以是沟通、请教、阅读、实习等,这里着重强调实习的重要性、亲身接触,是其他渠道难以替代的,是找一面镜子。现在疫情之下,善于利用网络渠道,联系沟通、求职面试等;不完备,即一些职场所需重要技能不具备,这一点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学习;破除不自信,要相信自己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和所学专业是自己事业的坚实基础。

最后,寻求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要利用各种渠道主动寻找工作信息。这些信息平时积累很重要,不能等待毕业时再匆匆寻找。要多渠道挖掘就业资源,学校推荐、家庭和亲戚、校友资源、自己寻找等相结合,毕业生清晰定位,开拓思路,积极行动。

今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但我们可以从不利中看到诸多有利因素。中国经济韧性十足,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政策力度大,新业态活跃,灵活就业多。从上述分析来看,有了这些新动能,我们对顺利度过“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信心显著增强。即使未来疫情解除,在疫情期间探索出来的很多就业新动能料将继续保持。夯实这些就业新动能,就为今年之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展了空间。2020年就业形势陷入历史性的低谷,也意味着2021年就业形势大概率会好转。2021年,预计疫情影响衰减,就业政策和相关利好影响持续。对2021届毕业生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坏的消息。

作者为中国人才资源开發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就业机会动能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对就业歧视的救济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创业就业机会更多了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