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高校携手助力抗疫合作

2020-07-28中国—东盟中心

中国报道 2020年7期
关键词:抗疫新冠肺炎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致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和东盟相互支持、团结协作、携手抗疫,彰显双方患难与共的邻里情谊和兄弟情深,充分显示出中国—东盟关系的战略意义,为全球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致辞中强调,要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国际合作。

作为中国和东盟十国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积极推动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院校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助力抗疫合作。5月19日,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首次抗疫经验分享视频会议举行。会议以“新冠肺炎的诊疗、救治和预防控制”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中国院校,以及泰国玛希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马来亚大学等22所东盟国家院校的200余名專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会议。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中方主席詹启敏院士,以及泰国玛希隆大学医学院院长、联盟东盟方主席巴实教授等嘉宾通过视频连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各方表示,相信通过密切合作,中国和东盟必将彻底战胜疫情,共同维护地区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进一步充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分享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前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并特别介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管理的有效做法和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的救治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重点介绍了上海市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的网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强调在当前病毒没有完全根除、人类与病毒共存的背景下,需要继续做好疫情新常态化背景下的各项防控和救治工作。

中方专家

外方专家

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许可慰教授分别介绍涉及病毒的发现、传播途径、病毒基因组测序、病毒核酸检测、前后方联动会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药物诊疗、抗疫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印度尼西亚大学医学院院长阿里教授介绍了印尼社区居民普及抗疫常识、加强宣传教育的各项有益尝试,包括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社交媒体和组织社区媒体论坛等方式分享新冠病毒临床表现、预防方法、日常防护、治疗用药等相关信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会场

马来亚大学医学院院长阿蒂巴教授重点分享了两起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发展成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救治方法。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传染病学专家费舍尔教授重点介绍了新加坡外籍劳工宿舍疫情传播成因及应对措施。

泰国玛希隆大学尼提帕塔纳副教授介绍了玛希隆大学诗里拉医院分类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做法,认为抗疫的关键在于适宜的空间、足够的医疗装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民众的配合以及高效的卫生服务系统等关键要素。

各国医学专家还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的交流。东盟专家感谢中方专家的分享,认为中方为疫情防控积累了有益经验,提振了必胜信心。各方一致认为,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高校应在中国与东盟抗疫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高校医学联盟继续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持续助力抗疫合作。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国和东盟都面临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作为汇聚双方医学高校资源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东盟中心的支持下,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将继续组织联盟院校围绕疫情诊疗与防控、疫苗和药物研发、联合科研攻关、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及在线教学等专题开展经验分享系列活动,以开放合作的实际行动抵御疫情冲击,为维护本地区公共卫生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猜你喜欢

抗疫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