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学导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2020-07-26王丽芳詹晓燕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前置评价课堂教学

王丽芳 詹晓燕

当下,课堂教学改革走入深水区,“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已然成为学校、教师的教学追求和目标。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样态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以“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学会学习”“儿童主体”“生命成长”这几个着力点,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倡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进行深入学科本质和持续深度建构的学习。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由差异成长的需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积极构建“学导课堂”,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的有效性和教师“导”的科学性,形成了“前置学习—共同探究—评价引领—实践运用”四环整体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前置学习:让学生从无准备到有准备

“前置学习”:是指在新授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围绕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前置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内进行:一方面可以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初步完成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问题解决和学习障碍等。让学生将一些易错点、易混淆点在学习单上自然“暴露”出来,以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对教学环节进行控制与把握。

我校花大力气,精心编制“前置学习单”来提高前置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研读教材、研读课标,确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考虑学情差异,共同初步设计编制“前置学习单”;收集、批改、统计学生完成的学习单;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进行学习单的二次调整;结合学习单反馈情况组织调整课堂教学,在课后进行第三次反思,寻找学习单的不足之处;最后再次组织备课组对前置学习单进行改进,如此循环,不断优化。

二、共同探究: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学导课堂”倡导的共同探究环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疑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牵引,在几个或多个任务活动中实现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共同成长。

(一)组建“共生”学习小组

教师对传统的4人小组进行优化改革,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了“共生”学习小组,力求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和功能,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共同生长与发展。

1.合理编排

先将4个学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两两结对成为“师徒”,同桌而坐,起到组间互教互助、公平竞争的突出优势。同时安排组间的4名组长相邻而坐,课上可以根据需要组成更高级别的“师+师”小组,实现提优的发展目的。

2.灵活分工

有了分工才有责任,有了责任才有担当,有了担当学生们才能共同成长与发展。在学习中教师会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安排小组活动方式:基础问题通过“徒弟”讲解、“师傅”检查的方式来完成;中等难度问题通过“徒弟”自学、“师傅”帮学,“徒弟”展示、“师傅”补充的方式来完成;较高难度的讨论通过“师傅”之间交流来提优。

3.遵循规则

为防止假学现象的出现,小组合作时我们一般遵循“弱者先说,强者总结”的规则,在合作前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地自主学习,让“徒弟”先展示,展示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等,然后由“师傅”做必要的补充,在此基础上组与组之间再进行组间评价,加以补充或质疑。

4.倾听补充

无论是小组学习环节还是课堂展示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做到专注,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要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比较,提出自己的想法,避免重复发言,做好批注和笔记。

5.愤启悱发

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要走进小组做好巡视和指导,蹲下身子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及时评价,并将一个小组的亮点变成所有小组共同的亮点,将一个小组的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资源。

(二)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是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回归“学”为中心的本质。“究竟什么样的任务才需要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学习任务不能过于简单,要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和创造点,要有足够的思维挑战性;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认识时,开展“合作”;要在某个学习任务,需要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时,开展合作,课堂上要杜绝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现象。

那么,如何做好有效的任务规划呢?这是合作保持热度的关键。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布置任务便退后等待,课堂可能会出现冷场、混乱、无序,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时间被浪费、思维空间被压缩的现象,所以,在备课中教师就要做好学习任务的规划。对每一个学习任务,我们要求教师对“关键问题或任务”“教学素材”“学生活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四个部分进行认真思考和合理安排。特别是要求教师要提供清晰、有序、可分步实施的学习任务;能提供支持差异化学习的选择机会,实现任务分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加强合作规则指导,明确组内分工,使合作更有序。

(三)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展示学习成果是对学生自学、互学的延伸,是对学生自学、互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明晰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一个学习过程。但是学生“展学”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作为教师,要去创设“展学”的氛围,培育“展学”的技能,优化“展学”的过程,提升“展学”的品质,逐步看到我要“展学”—我能“展学”—我善“展学”生命样态的生长。

“展学”的内容,也不光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真实的学情,以及探究过程的展示。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习后的收获、疑问等通过语言、动作大胆展示出来。

在“展学”中,首先,教师要重视成果的先期收集,尽可能地收集生成性展示素材,要展示正确的结论、新的发现、新的方法等,对错误资源更要运用得当,帮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注重对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展学”。展示时教师必须将目光聚焦在学习目标达成的關键点、学生认知的模糊点,帮助学生理解、表达、建构。“展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进行个体展示、团体展示,也可以进行对比展示。最后,注重表达训练,训练学生在“展学”中的表达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要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范式训练。

三、评价引领,让学生从不愿表达到学会思考

有效的评价引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促进学生的多元理解与反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这一环节主要指对“展学”的评价。一是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不只求同,更要求异。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解释评价、补充评价等过程中,实现已有能力的再提升。二是教师进行追问、反问、导思、导疑,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三是教师要获得学生真实的思考过程,不断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而反思调控教学,达成教学要求。四是有效地回顾梳理。在合作展学过程中,学生虽然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大多是碎片化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思维过程,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本质,积累学习经验和思想方法。五是建立评价机制。团队评价,科任老师对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以积分的形式累计评选星级小组;个体评价,如设立勤学之星、进步之星,评比要求是在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课堂展示等各个学习环节。

四、实践运用,让学生从知识零散到知识重构

现在很多课堂练习还是存在着“盲目多练,片面追求大容量;缺乏辨识,对习题素材缺少深入思考和合理选择”的现象,不能发挥练习的真正价值和功效,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学导课堂上的“实践运用”环节不能由简单的练习题组成,而是要通过练习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整体化的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

比如,数学组教师改变传统的练习观念,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组织开展提升命题能力的主题研讨,积极探寻有效练习的路径:在重难点上做突破,设计迷惑性练习;在针对性上做探索,设计隐蔽性练习;在趣味上做调控,设计游戏性练习;在深度上做延展,设计开放性练习;在盲区上做深入,设计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在活用上做拓展,设计生活化练习和编题练习。

“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素养为重”的学导课堂,使课堂逐渐变成了学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教互学、思维碰撞、自主建构成为了课堂学习的常态。蓬勃舒展、自由生长的气息萦绕在课堂中,教师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学力,让学更好地发生。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浓厚,更加乐于主动探究问题,学会了合作解决问题,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我校开展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前置评价课堂教学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前置学习任务的设计
核磁共振对妊娠晚期子宫后壁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分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自媒体,高中生物前置性学习的“好帮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