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嘉莉妹妹》看20世纪女性新形象的成因

2020-07-23李钊

科学大众 2020年6期

李钊

摘   要:《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嘉莉作为世纪之交的女性代表,良好地展现了当时的女性风采。她们个性鲜明、勇敢独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章旨在通过对女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分析,找出20世纪女性新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究背后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嘉莉妹妹》;个性鲜明;勇敢独立;女性新形象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一个美国乡村女孩从社会底层奋斗成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故事。女主人公嘉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采取了一些非常人能接受的手段,因此,这部作品在1900年初次出版时受到了很多诟病,人们认为它是一部不道德甚至有些可耻的作品。直到20世纪60年代,其价值才得到肯定。20世纪初期的美国,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美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变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压榨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形象。

1    《嘉莉妹妹》中的女性新形象

长期以来,女性都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存在于社会中。她们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在家生孩子、从事家庭劳动,完全没有经济独立能力。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她们读书识字、外出工作,开始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从《嘉莉妹妹》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1  个性鲜明

最初的嘉莉也是没有个性的,她和其他大多数女孩一样单纯。然而,在她面对诱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了鲜明的个性。每当要做重大决定时,她都不再是那个柔弱的女孩,而是一个有着强烈自主意识的人。例如,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物质愿望和精神愿望可以借助在火车上认识的男子实现时,她毅然决然地跟他离开,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1.2  勇敢

嘉莉在面对逆境时表现出的勇敢和乐观是异于常人的。从故事一开始,嘉莉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完全陌生的大城市开始另一种人生时就不难看出,她是非常勇敢、敢于挑战自我的。

1.3  独立

当很多女性还认为“女人生来就应该接受男人的保护和同情”时,嘉莉偶然间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开始外出工作,不再依靠男人。当家庭遭受困难时,她挺身而出,赚钱养家。在她实现了经济独立之后,人格也开始独立,最终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2    女性新形象出现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到了19世紀末期,美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整个国家开始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向城市,1900年前后的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人们都来到城市追求他们的“美国梦”。而且,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固有的观念一次次受到挑战,女性不再认为自己的价值仅在于生孩子、做家务,她们开始打扮自己,走出家门进行社交活动,开始享受生活的乐趣。《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嘉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从贫困的乡村来到了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开始了自己的逐梦之旅。社会环境的变化促使她摈弃自己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开始走上追求金钱、享乐和成功的道路。这是社会环境这种外部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2.2  内心诉求

在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在不断激发人的内心欲望与诉求。当美好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人人都想得到它,人人都想追求美好的生活。对于嘉莉而言,当她第一次来到芝加哥时,她就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有漂亮的衣服和舒适的生活,所以,当有能力帮助她实现这一理想的人物出现时,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随着见识的增长,当她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上流社会的体面生活时,她努力地让自己变得优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名淑女,同时,结交更多的社会名流,向着她的下一目标迈进。当她再次达成目标,到了纽约的剧院之后,她发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她要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嘉莉最终取得了成功。她就是这样,在自己欲望与诉求的不断驱使之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与价值。

3    结语

《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颠覆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印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究其原因,是外部环境和内心诉求的双重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女性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价值与人生追求。当自身处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时,女性又开始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这两种因素的驱使下,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也给社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DREISER T.Sister Carri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2]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