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措施的思考

2020-07-23张梅莉

丝路视野 2020年2期

张梅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就处于同一个愈发紧张的状态,同时“精准扶贫”的理念也开始慢慢步上历史的阶梯,同时在党中央及政府的相关报告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在2020年我国要全方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大目标,让整个脱贫工作步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日前,精准扶贫体系在建设中慢慢形成,因此对帮扶对象及相关目标也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实施方式也在日趋完善。缺乏全面性规划及部门间协调等多方面问题,继而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整个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是有效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点。

关键词:扶贫工作 扶志工作 扶智工作 精准研究

扶贫要扶智,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意识。贫困面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程度也比较深,贫困类别也比较繁多。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就要求从政策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处罚,从而提升整体的劳作意识及公平意识,对于贫困户也要做到分类施策、分类帮扶。并且还要进一步意识到,扶贫并不是工作的重点,要充分致力于将贫困民众的基本意识从“能拿就拿”转变成“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进行改变、不去改变、不愿改变”因此要进行面对面沟通引导,手握手前进,利用对国家政策的大力宣传,切实帮助贫困人口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继而奋发图强。

一、精准扶贫中扶志扶智的目标

在我国最近的30年来,总共减少近6.6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这在世界上都是一项不得多得的壮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我国目前的贫困状况依旧比较严重,还有约7000万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等到了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每年中逐步减少月12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平均每月约减贫100万人左右,在这种形势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并且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攻坚拔寨的危急时刻。各级党委当政府应积极加大扶贫扶志工作,将扶智作为整个工作的重点,同时在精准脱贫上下大功夫。他同时也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在整个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充分建立起扶志扶智的大目标,为整个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一)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三大误差”

首先是在进行扶贫调查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会存在一定的“藏富”心态,因此在进行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农村家庭输入的基本情况,同时因为现阶段接外出务工的情况日益增加,从而造成了不少收入微薄的老年贫困户存在。

其次是精准识别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必然是要找对人、找准人,因此从目前的政策规定上出发,贫困户的识别主要是在于村、镇这两个层面上,因此村镇相关领导必然是进行贫困户识别的重要人物。而在进行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不少领导都采用固定的分类式指标进行,导致了贫困户的识别方面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从而造成了一些没有被扶贫的农户拥有极大的意见。

最后是动态调整策略存在误差。扶贫或是脱贫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于信息的管理机制需求也就十分的严格。同时不少贫困户为了发展自身的产业,会申办一些营业执照,从而购买车辆进行运输行业,然而在政策规定中,这样的剧中需要将其从贫困户中剔除,导致了很多贫困户宁可不发展产业,也不愿脱离低保户。

(二)精准扶贫政策中的“走形变样”

首先是地区对于扶贫工作急于求成。相关政府及部门对于精准扶贫的工作制定、实施与后续处理中都存在着摇摆不定的情况,政策实施也会出现走形变样的可能性,乡镇政府干部在进行工作安排时,被“左右夹击”,因此导致了不敢触及矛盾、职权错位等情况的出现。

其次是产业扶贫难度加大,对于帮扶的办法没有形成对路且规模型的效益链。近些年来,虽然全面脱贫,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依据存在着些许问题,从而导致了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容易出现相关问题。

三、精准扶贫工作扶志与扶智的措施

(一)积极建立感恩教育

要积极引导民众有感恩与感激的心理,自觉感谢来自党与社会各界的关爱,坚决避免可能出现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心态;并且要在扶贫工作的进程中,鼓励贫困户拿起锄头形成独立自强的自我扶贫精神,全方位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在脱贫空间中树立“自我创新”的意识思想,摒弃以往全靠等的消极怠慢心态,继而养成积极的自力更生与感恩感激的心理状态。例如:为进一步帮扶贫困对象,可以展开脱贫攻坚奔小康、党的恩情永不忘党课宣讲活动,主讲人以积极推进现阶段贫困人口的实际发展前景,利用古今一些小故事进行入手,从而一点一滴的渗入整个感恩理念,为之后的扶贫工作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树立道德教育新风尚

在进行精准扶贫的工作中,要堅持问题导向,充分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子女不孝及老人致贫等严重问题,加大对农民道德思想教育,切实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合理地履行好,并且要做到以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脱贫致富感到光荣,切勿好逸恶劳,将全部重心聚焦到脱贫攻坚与助推扶志,确立好自强不息与自强自劳的主体精神意识,充分摆脱贫困,并做到知晓荣辱,树立正气,讲究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身的脱贫致富激发出不竭的动力。

(三)坚持政策教育,充分化解矛盾

应大力加强扶贫政策的相关宣讲,将脱贫攻坚的宣传作为宣讲的重点,同时将各项政策与惠农、扶农及富农政策做到实处,增强贫困群众对各项方针政策的进一步理解与认同,避免出现因对政策不熟悉、不理解而产生的一些了问题。同时要多利用宣讲、宣传册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合理将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新走向、新形式、新任务与相关要求告知给广大农户,从而营造出一个全社会关注、支持与参与扶贫的正确气氛。并且对于民意要合理收集、充分集中,指导农户正确对待扶贫工作,消除可能存在的“白给的钱,谁不要”心理,及时疏导农户的负面心理情绪,为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强化技能型教育手段

扶贫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展扶智,合理开展对知识及节能的学习,利用派遣专业型技术人才进行全方位的技能讲解,坚持围绕脱贫攻坚,通过对贫困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掌握,利用经济发展与产业分布的情况,坚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利用科技强化功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致富本领。并且要积极指导贫困群众发展致富性产业,改善环境建立完善的家园,争做“脱贫先锋”与“致富能手”,让广大群众都具有一技之长。将善管理、能致富作为整个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合理致富。例如:静宁县实甘肃省中部的一个小县城,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的耕地面积约为150万亩作用,总人口也在50万左右,其中农村人口约占45万。而静宁县由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底薄弱,因此贫困面比较广,劳动力整体的素质也地下,就业欲望不强烈。因此在近些年中,通过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实现了全县全面小康,继而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扶贫工作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扶志与扶智的基本作用,合理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精准扶贫大空间,为整个扶贫工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进行精准扶贫的同时,相关人员也要积极摆正自身心态与能力,充分将国家政策落实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从而为整个精准扶贫工作打下良好且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岩,郗泽.扶贫先扶志“1342”工作法助推精准扶贫走向可持续发展[J].农电管理,2020(01):37—38.

[2]张凤志.加强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会宁县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发展,2018(12):23—24.

[3]张力元.扶志扶智斩穷根——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新联村扶贫工作探索[J].云南科技管理,2018,31(05):24—27.

[4]陈莹.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工作建议——以贫困心理学为视角[J].经济师,2018(0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