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建设中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2020-07-23高艳春

丝路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课教学能力

摘 要:在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师授课理念,不断学习,多方面提升和丰富教学能力,才能保证“金课”建设的顺利进行。要达到“金课”建设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从教学能力,学术思辨能力,学术话语传播能力及课堂语用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关键词:教学能力 学术思辨能力 话语传播能力 课堂语用能力

自从2018年6月教育部在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来,全国高校掀起了教学改革的高潮。在高校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金课”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专注的热点。

“金课”建设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和观念能否适应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能否贴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是能否设计出具有“高阶、创新、挑战”性的课程的关键,是“金课”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可否认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能够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掌握了新时代新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上可以将更贴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知识补充给学生。但依然有部分教师熟悉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短时间内无法转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力度改变教学观念,善于使用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新技术,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才能完成新时代下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重任。

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教育部人事司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十九种能力,合而观之,即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在“金课”建设中,大英课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要更加全能。除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有专业意识,逐步培养以内容为依托(content-based)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在于不满足于自己的语言教学,更要有意识地学习所教专业的内容知识,自主自觉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走向,甚至前沿动态,以及市场需求。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专业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有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语言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确了,学习动力也会增强,有助于更有方向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国家亟需“语言+翻译+技术”的外语人才,这里的技术指的是可以运用本领域的技术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本土化需求。所以,大学英语教师要首先有能力运用语言优势,结合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或者工具,设计出具有贴合时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人才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是公共必修课程,涉及专业广,要求教师掌握所有学科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根据师资力量和专业需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定向教授某一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并不断学习,要对所教授的专业内容有所涉猎甚至掌握,充分融合语言优势和专业内容,把教学重点从教授语言本身转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的各项语言技能。大学英语课堂有了更加扎实的载体,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用英语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相互促进,这正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要有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术思辨能力。

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有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也正是建设“金课”必须具备的意识。英语课堂上的创新意识是以学科意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对所教专业的学科知识有所涉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形式的教学,必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创新意识体现在教学上,可以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要求的创新等等。信息时代新的教学媒介层出不穷,英语是可以连接世界的语言,英语教学课堂应该成为新媒体的重要阵地。手机、互联网、SPOC、MOOCS等等,是学生拓展视野,拓宽知识,培养能力的有力助手和渠道。教师要从传统课堂中跳出来,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渠道,把课堂打造成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思辨是为一个特定的目的,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认知活动。思辨的根基是系统知识。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根本基础就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和辨别的能力。“金课”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所教授的专业领域内尽可能学习和深化专业知识,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利用语言优势接触该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有能力将大学英语课堂从传统的讲座式和讲授式提升为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评价能力,辨析能力等等,给学生更多的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日后在本专业领域内辨析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有国家意识,提高学术话语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关键战略之一,也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对话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基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鼓励双向的“文明互鉴”,大学英语教学绝不可能仅仅单向传播外国文化。建构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绝不仅仅是政治、外交层面要求,学术层面的对外话语传播同样重要。在新时代,大学外语教学实际肩负着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的重任,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与国际素养的途径,同时也是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中提升人才国际素养(GlobalCompetence)的基本途径。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国家意识,在英语教学中不忘思政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国家自豪感。同时要尽可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关注行业新闻,提高学术话语传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以专业内容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尤其是在专业领域的交流沟通能力。外语课堂本就不应该仅仅是语言课堂,要有文化的传承,有知识的拓展,有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意识,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而且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能力“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四、大学英语教师要提升课堂语用能力。

“金课”建设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有能力提升课堂语用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要注重语用能力的运用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以何种身份、什么样的话语形式传递哪些授课信息是“金课”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内容要与专业知识相关,引起学生兴趣;教学形式要融合新媒体技术,紧跟时代步伐;教学要求要与社会需求相关,有的放矢,以人为本,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需要考虑语用问题。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的身份选择和转换,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是以师长身份、朋友身份还是专家身份等等与学生交流?教师使用的言语是批评式、鼓励式还是表扬式?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内容、反馈形式等等,都是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发展动态去研究和正确运用的。

诚然,“金课”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是短期内可完成的任务。正相反,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要时刻保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接触领域发展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并在自己的教授生涯中坚持不断学习,保持思维敏捷。教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开展actionresearch。“金课”的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培养可以相辅相成。教师的能力是“金课”建设的前提和保障;“金课”建设则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R],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J],2018(12):4—9.

[3]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4]王雪梅.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中外语教师发展新路径[R].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高艳春(1977—),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天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金课教学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