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0-07-23杜雪峰张永武

成才之路 2020年20期
关键词: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农村学校

杜雪峰 张永武

摘 要:农村孕育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农村学校应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呼唤,也是培养学生坚毅品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内在需要,既是国家对新时代人才的全新界定,也是当前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农村学校社团活动为例,阐述学生社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学生社团;农村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0-0028-02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较少,娱乐设施不够齐全,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调。因此,农村学校开展一些操作性强、有文化内涵、易激发学生兴趣的社团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近年来,为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学校成立过各种社团,如舞动青春舞蹈社、布谷鸟音乐社、翱翔科技社等。在诸多社团形式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还属与文学艺术相关的社团,如千叶辩论社、面具表演社等。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例,阐述学生社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方式。

一、学生社团建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1)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学生通过社团这一平台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通过合作与协助学会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学校组建学生社团时,要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找到最佳融合点。为此,学校成立了书法社(软、硬笔)、茶艺社、《论语》志同社、《芳草》文学社、千叶辩论社等传统文化类社团,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素养。

(2)将地域文化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农村的广阔天地孕育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充溢文化气息的社团活动中领略家乡风采,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撮镇地名的由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几千年前孔圣人途经此地与小儿辩“撮土为城”的故事;如肥东的包公廉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对廉洁奉公精神的认知。

(3)将传统文化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期待相结合。每个学校都会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家长、社会的发展期待形成办学育人目标。学校可以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的学生社团文化,融入办学育人目标,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社团传承传统文化的模式。

二、社团课程开发要“三化”结合

社团课程的开发要将传统文化、当地文化、学校特色文化三者结合起来,做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地域文化接根、学校特色接轨。课程的开发要善于利用校内外的丰富资源,构建显性、隐性两大课程版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规划,应秉承系统规划、微观入手的原则。根据课程内涵及学生现有的课程经历,课程开发应从一类课程入手,边开发、边实践,逐渐完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1)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虽然社团教师资源相对丰富,但大部分都由学校的一线教师兼任,所以专业性有待提升。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了好的社团课程,还需要教师的高效落实。因此,学校应通过“内培外聘”“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打造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学养、勤于探索的社团师资队伍。

(2)筛选教学内容,构建社团课程体系,用时代精神整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决定了社团课程开发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并形成体系。社团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把学习古人的思想智慧与时代接轨,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赋予时代精神,给予新的诠释。

(3)以生为本,创新载体,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传统文化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以生为本,创新载体,让学生在“兴趣原动力”的驱使下,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人格修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推进当地传统文化进社团,推动地方传统文化校本化。地方传统文化深受地方群众喜爱,如肥东大鼓、门歌、庐剧等,学校可以把这些地方文化的传承人请进社团,向学生传授技艺,为学校戏曲社、表演社的活动添光增色,将这些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编写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校本教材,如笔者所在校的《新24孝》。

(5)传统文化隐性课程开发要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二者要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校园环境则属于一种隐性课程,学校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将环境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使校园中的“一墙一角”都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使校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活教材。社团是学生传递美、崇尚美、追求美的“品道尚美”的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丰富的社团活动是践行“道行致远”的舞台,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有担当的人。

三、社团课程实施要“点”“面”结合

(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支持与引导。学校除了将社团课程纳入学校课表定期开课外,还要通过不定期举办展览、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如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美丽校园,诗意撮中”诗文朗诵比赛、书画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从而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校园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社团要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如在重阳节举办“致远方亲人的一封信”比赛活动。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及民风民俗,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华孝道文化。

(3)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将传统文化教育由社团课程延伸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易跟风、喜模仿等特点,学校可以让社团成员引领更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积淀学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努力让自己成为学养丰厚、儒雅谦逊、通情达理之人。

(4)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支持,离不开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及舆论氛围。要想让传承传统文化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形成教育合力。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以大环境影响学校、家庭、个人小环境,“风正”才能“一帆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大潮中得以凸显并广泛传播。

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是实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基于师生共同合作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对学生社团发展的研究,可以优化社团课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彰显学校的内涵与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

[2]齐作春.小社团 大舞台——试论学校社团活动[J].名师在线,2019(24).

[3]向利,赵文凯.农村寄宿制学校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09).

[4]周刘波,宋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01).

猜你喜欢

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农村学校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