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眼蜂对玉米螟生物防治推广技术及成效

2020-07-23李传国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放蜂赤眼蜂玉米螟

李传国

玉米螟称之为玉米螟虫,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导致玉米减产,发生严重可减产30%以上。在阜南县一年发生3代,1代为害春玉米,2代、3代为害夏玉米。

一、赤眼蜂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

(一)赤眼蜂

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可寄生玉米螟、二化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易於实验室繁育的微小赤眼蜂(T.minutum)已成功地用来防治各种鳞翅目(Lepidoptera)农业害虫。主要是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

(二)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控原理

利用赤眼蜂寄生产卵的特性防控玉米螟,是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害虫在产卵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赤眼蜂能通过这些信息素很快找到害虫的卵,它们在害虫卵的表面爬行,并不停地敲击卵壳,快速准确地找出最新鲜的害虫卵,然后在那里产卵、繁殖。赤眼蜂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变成蛹,由蛹羽化成赤眼蜂,均是在卵壳里完成的。发育成熟,破壳而出,然后再通过破坏害虫的卵繁衍后代。

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一)使用时间

阜南县玉米螟(1代)在春玉米上产卵的始见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别为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玉米螟(2代)在夏玉米上产卵的始见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别为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

春玉米田第一次使用赤眼蜂卵卡6月15日,间隔5~7天第二次使用。夏玉米田第一次使用赤眼蜂卵卡7月15日,间隔5~7天第二次使用。

(二)使用数量

每亩放2~3点,每点放3~5袋,每亩放卵卡8~10袋。

(三)实用技术

1代、3代螟虫产卵始盛期放蜂1次,2代螟虫发生时放蜂两次(即:田间初见螟虫产卵时放第一次蜂,隔5~7天放第二次蜂)。放蜂时将蜂卡撕成小块,每小块有一定量的赤眼蜂,将小块蜂卡卷入玉米中下部叶筒内,用牙签或席篾别牢固即可。

三、注意事项

赤眼蜂成虫寿命20~25℃时4~7天,30℃以上时1~2天。雌蜂平均产卵42粒,在害虫卵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卵液,杀死寄主卵,7~12天繁殖一代。雌蜂产卵25~28℃,相对湿度60~90%为宜。20℃以下以爬行为主,活动范围变小,水平扩散半径减小,25℃以上时,赤眼蜂水平扩散半径可达10m。放蜂1~4天内降大雨,对寄生效果有不良影响。它的触角上的嗅觉器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使用时注意以下2点:赤眼蜂喜欢找初产下来的新鲜卵寄生,因此防治时要搞好玉米螟虫的预测预报,使释放赤眼蜂的时间与玉米螟虫的产卵盛期相吻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效。赤眼蜂的活动和扩散能力受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放蜂时既要布点均匀,又要在上风头适当增加放蜂点。

四、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明显

一是运用简洁:开释赤眼蜂办法简洁,只需要将蜂卡挂在植株上即可,不管男女老幼均可操作,不会发生人员中毒等风险;二是省时省工:开释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挂8~10个蜂卡,操作方便,成人均匀每人半天可挂蜂卡50亩左右,其功率远远高于喷洒农药或撒颗粒剂;三是无农药残留: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然天敌,开释赤眼蜂不会形成环境污染与农药残留,能更好的保证鲜食玉米的品质;四是对害虫继续操控作用好:赤眼蜂可以运用害虫卵自我繁衍,与运用化学农药比较,开释赤眼蜂对玉米螟的继续操控作用更好。

(二)成本低、防效好,经济效益可观

调查统计,对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春玉米田、夏玉米田分别为95.8%、81.7%;应用后平均虫害株率为1.33%、平均百株有虫0.65头,对照田平均虫害株率为10.21%、平均百株有蟲8.78头,加权平均防效为91.6%。

调查统计,赤眼蜂卵卡防治玉米螟虫,正常年份在2代防治即可控制为害,放蜂2次每亩每次10包、计20包,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能够满足控害目的,投资20元,平均增产率16.3%,可增收89kg按照每公斤1.9元计算增收169.1元,投资与收益比为1:8.46;使用农药防治2次、亩成本36元,防效才能达到90%,达到相同防治效果,平均每亩节省防治费用16元,即为平均亩净增收16元。赤眼蜂卵卡防治玉米螟虫项目,投资与收益比为1:8.46,平均每亩增收185.10元。项目实施防治1.8万亩,实现产值2146万元、新增产值370.2万元,纯增收132万元。

(三)保障粮食安全,社会效益显著

现如今,人们的消费趋向安全、优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由于采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5次,平均每亩减少商品农药使用量65g左右。从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残留和污染,对于保护生态、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存在问题

(一)田间使用技术要求较严格,推广应用缓慢

放蜂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如每亩地放蜂的次数与蜂量,第一次放蜂时间的早晚,玉米长势的强弱,田间螟卵数量的多少以及放蜂时的气候条件好坏等,都影响到放蜂的效果。

(二)大面积协作应用,效果好

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最好做到几个镇联合大面积连片防治,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适当结合使用菌剂将残余幼虫消灭,效果会很好。可选择的菌剂有:白僵菌和BT等生物制剂。

(三)种退化等现象而影响防控效果

当前我们采用的蜂种是松毛虫赤眼蜂,它的野生蜂种多寄生在松毛虫、玉米螟等一些鳞翅目昆虫卵内。经人工采集、转主、扩繁后施放到田间防治玉米螟.在此过程中,由于改变了赤眼蜂生态环境,长时间利用单一寄主多代扩繁,以及技术环节掌握不当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蜂体弱,蜂种退化等现象而导致防治效果差。

六、意见建议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天敌昆虫防治农作物害虫,成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主要手段,在推进农药减施增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加大生物防治重视力度,鼓励和支持天敌昆虫产业化研究,尽快构建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天敌昆虫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天敌昆虫产品的售后服务。加快成果转化,持续科技创新,提升天敌产品的经济性、实用性与简便性,为国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放蜂赤眼蜂玉米螟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放蜂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提高樱桃坐果率措施有哪些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赤眼蜂不同放蜂量对松毛虫防治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