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义石窟寺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保护传承研究

2020-07-23宋艺文

档案管理 2020年4期

宋艺文

摘  要:本文设计了数字化档案保护方案,用大数据管理模式对石窟寺文物进行数据采编、影像整合和三维图像扫描建档,用新的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为石窟寺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影像互动装置,增强现实文物展示等新的展示手法,开展巩义石窟寺数字化档案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巩义石窟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档案;数字博物馆

在数字化背景下,用數字化平台对石窟类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并利用数字化成果将档案转化为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沉浸式文化空间、可复制再生的数字化文化形态,进一步发挥数字档案的重要作用。用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档案的社会共享,更好地把优秀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广出去,最终达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1 石窟寺的历史档案、文化价值与现状

1.1 石窟寺的历史档案

石窟寺档案载体比较单一,均为石刻,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年),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长达1500多年的连续历史,具有极其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极具历史研究价值。据史料记载,巩义石窟寺里有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10间,摩崖大佛3尊、石刻洞窟5座,千佛龛1个,255个摩崖造像、各类大小佛像7743尊和数十篇石碑题记。其中除了北魏皇室的造窟外,还有其他朝代的修整石窟所刻碑记、名流雅士的游玩题记,还有僧侣、官员、平民所刻的记录了礼佛祈福零散石刻。铭刻在碑石上的愿望、名字、事件,是一段段真实的民生记录,承载的社会历史变迁,都是作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真实档案。

1.2 石窟寺档案的文化价值

巩义石窟寺始建于北魏,石窟寺雕刻规模虽然不大,但雕刻内容的丰富,在我国的佛教雕造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并不亚于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巩义石窟寺,其实都是北魏时期所开凿的石窟,年代蝉联,一脉相承,起于大同云冈,继以龙门宾阳洞,终于巩县石窟寺。把三处石窟雕刻联系起来,才能追本溯源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雕刻艺术,探明它继承发展的历程。[1]

巩义石佛寺的佛像很有特点,有传统的石雕佛像,也有飘逸的飞天浮雕,佛像面部慈祥,身上服饰线条优美流畅。其中,最精美而完整的《帝后礼佛图》《飞天》、罕见的优填王造像等都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1.3 石窟寺文物档案现状

巩义石窟寺历经了千百年的风化侵蚀和历史变迁,损坏严重。明清时期有过重修记录档案,至民国年间毁坏已经比较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了全面的整理和维护,但一些佛龛雕刻已经无法修复。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2012年间,景区对石窟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和保护。但石窟第2窟由于石质较差,窟前壁已经全部崩塌,现仅有铁网围住,未见其他保护措施。石窟第5窟因地面有雕刻,怕游客踩踏损坏文物,不对外开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继承、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档案已经刻不容缓。

2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建档的必要性

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将新技术运用在文物遗产领域,在现阶段能很好地解决妥善保管和开发展示问题。利用三维建模等技术数字化建档,可以大量而完好地360度展示文物图像,从而使文物实体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减少人为损害,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但目前石窟寺没有进行数字化建档,这片领域存在空白。对石窟寺开展数字拷贝、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石窟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对石刻档案的永久保存,再利用数字化档案成果,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所具有的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展示多样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等特点正是石窟寺当前所需要的,是针对地区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举措。[2]

3 石窟寺档案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从石窟保护中的数字技术、石窟数字化技术的研究、数字石窟寺的应用三大类对巩义石窟寺档案进行数字化设计研究。

3.1 石窟寺文物数字化复原

首先运用文献法对石窟寺所有文物进行归档整合,整理编排成电子版,形成大数据资料库。其次运用影像资料整合法,对影像资料经过剪辑、合成等一系列数字处理,整理合并成所需影像。最后运用数字处理法将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把得到的数据进行拼接、滤波、建模等数字处理。

具体处理法如下:巩义石窟寺现存的5个窟龛,七千余尊佛像、石碑等,在历史上被盗损坏的各类头像达上千件。本方案采用3种方式进行数字化复原。一是三维扫描仪建模技术进行石像模型构建;二是损毁缺失严重的石像,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三是数码图像的三维建模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对现存的石窟寺的场景、佛像等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形成一份完整、准确、永久留存的数字档案。

数据经过三种类型的处理后,设计构造一个大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将三种类型的档案数据统一协调管理。

3.2 针对石碑文献进行保护与建设

对这些石碑文献进行数字化数据采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编辑,统一存入数据库,并将在数据库永久保存,实现全文扫描录入供大众查询。做好石碑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挖掘文化旅游素材,弥补石窟寺景区缺乏民俗旅游体验的空缺,使石碑文献的珍贵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3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对石窟寺的佛龛、摩崖石像、石碑文献等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加工后形成数字档案,在整合数据方法上进行创新,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形成大数据资料库供大众查询。

在档案展览中还可以加入增强现实技术的展览方式,如三维立体文物演示、3D投影文物演示、幻影成像动态演示。将石碑文献中描述的情景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讲解,生动地展示文物,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使游客能看懂历史,读懂文化,激发游客的参观兴趣。

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网络平台,实现文物档案查询系统、文物影像、文物历史演义等功能。丰富的数据资源不仅能够提供给旅游者观看,还能用于科研、教学、文化等工作活动,并且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石窟艺术爱好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直观的石窟资料。

4 结束语

用新理念保护与传承石窟寺文化遗产档案,挖掘本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遗产类景区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带给大众一种革命性的文化、艺术、感官冲击,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档,将石窟寺场景进行数字化再现,形成数字档案。充分利用“数字石窟”的成果,实现档案资源的“可广泛传播、可重复复制、可商业化运用”。面向社会大众传播、分享石窟寺文化艺术,立足本土、走向国际,更好的把优秀文化遗产推广出去,同时也是对石窟寺档案更全面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河南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师国伟,王涌天,刘越,郑伟.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07):2090-2093+2097.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来稿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