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及途径

2020-07-23王宏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重要抗日力量。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日精神。文章从抗联精神的内涵入手,研究其深刻的时代意义,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在思政课中融入、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开展抗联精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爱党、拥护党、跟党走,为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

关键词:高校;抗联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8-0072-03

一、抗联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抗联精神的内涵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对抗强大的日本法西斯的残酷斗争中,在不遗余力地保家卫国中,逐渐形成了抗联精神。东北抗联部队在东北勇斗强敌的伟大精神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构成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北人民群众的果敢、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东北传统文化的激励,这些条件是组建这支人民军队的先决条件[1]。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敌人的长年累月中,艰苦努力、英勇卓越,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殊死抵抗的顽强信念,一次次击退敌人,而在此过程中他们所体现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不懈的奋进精神至今仍然散发着光彩。笔者深受这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指引,深知尽管在时间上抗联的伟大斗争与我们越来越远,但在精神方面,抗联精神将与我们在新时代一路同行,因此本文将着眼点放在东北抗联精神的影响上,并寻求将这种伟大的精神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生活观,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续焕发活力。

(二)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题是共同的理想,其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方面,而时代精神的焦点是改革客观的现代创新与发展实践。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向我们表明,只有以强大的爱国精神为基础,才能使中国的所有力量都团结起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更加需要一股力量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东北抗日联军精神正是以其爱国思想和爱国热情,继续推动着中国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精神是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这种精神在现代军事建设和灾害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明显,正是这种钢铁的意志和坚韧的精神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困苦时,能够继续奋斗。当前,我们的改革正进入较为艰难的阶段,发挥抗联这种坚韧的精神和钢铁的意志对我们深化改革也是大有裨益[2]。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萌生和发展,并逐渐发扬。龙江“四大精神”共同的内涵就是“爱国和奉献”,在龙江“四大精神”的引领下,一代代的龙江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延续龙江“四大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就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习总书记之所以如此强调精神力量,正是因为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振兴东北的事业需要“四大精神”作为强大的支柱,振兴东北的事业也需要“四大精神”鼓舞下的人们奋力拼搏。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新时代,黑龙江的振兴也更加牵动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心,作为仍然在熠熠生辉的龙江“四大精神”,对于全省人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坚强的精神支柱对于黑龙江振兴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科学发展观,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共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在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阶段,虽然当时的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始终认为,保卫祖国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增强对黑龙江全面振兴的信心。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重大而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不能因路途困难而放弃,培养信心是赢得这场战斗胜利的关键。坚持不懈,锐意进取的抗联精神,需要被视作振兴龙江事业的思想基础,越是在改革发展翻山越岭的攻坚时期,越是要坚持这种伟大的精神,这也是增强我们完成伟大事业的重要武器,是伴随我们夺取全面振兴龙江战役胜利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我们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抗联精神,并将之与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为培养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打好基础。

二、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本着团结友爱、奋斗勇敢、奋发有为的精神,形成了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然而,在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西方一些国家,也在有意地以各种形式向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输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在西方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下,一些大学生无意中就被西方文化所引导,只注重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却对我们传统的节日较为淡漠;一些学生认为西方的文化非常优秀,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一些学生对西方的世界充满幻想,却对眼前的生活抱怨连连。其实之所以造成这些学生们重西方文化,轻传统文化,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较为单纯,他们并不了解他们所掌握到的文化,只不過是西方世界最希望展示给

他们的一面,而并非全部,同时一些学生也未能看清楚,这些价值观输出的背后往往是利益之争。当今社会,我们并不主张学生们排斥西方文化,而是要培养学生们能够甄别、判断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应全面地了解一种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崇拜西方。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提倡的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需要让学生们明确,在我们曾经屈辱的历史阶段,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能过上他们不曾有过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曾在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奋战,甚至失去了生命,他们以无畏牺牲的精神书写成的生命赞歌需要被每一个中国人听到并传唱,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继承人的他们。东北抗联的战士们,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当我们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传达给学生时,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因此,将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的。

(二)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当代大学生出生和生长在和平、繁荣的年代,生活条件较为良好,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当遇到生活的挫折时,有时候难以面对。然而,众所周知,生活不可能尽如人意,在他们离开家门、走进大学生活的时候,在他们需要独自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务时,可能会遭遇一定的挫折和失败,一些学生甚至在无法解决困难时会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重视学生们这一心理上可能产生的变化,并采取措施应对。

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学校可以将东北抗联的精神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们了解,当年在东北战斗的战士们,他们面临的自然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是非常险恶,但是他们却从未言退。当年的杨靖宇将军,即便是在严酷的条件下也没有向敌人投降,当年的赵一曼、赵尚志等革命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都将对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对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精神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东北抗联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能够帮助学生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失败。因此,将东北抗联的精神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学生正确提升对抗生活压力的能力,增强学生遭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只有通过努力,我们才能不断接近理想,而信念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缺乏理想信念,我们将不能到达理想之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克服困难的前提是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当今社会,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多极化趋势不断进行,受到各种思潮、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甚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能充分地理解;又或者是受到功利主义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站位不高,倾向于关注个人理想而不是社会理想。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了让学生们学习东北抗日联军在革命战争中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以此帮助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站位,关注到当今社会所需,明确自身即是民族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学生们明白没有一个伟大的胜利不是奋斗而来、坚守而来的,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才能够形成合力,推动我们伟大事业的最终胜利。

三、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

(一)重视思政课的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中,思想政治课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让抗联精神走进思政课的课堂是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在具体的操作中,各门思政课可将抗联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东北抗联的事迹,也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抗日历史时,可以增加这部分教学案例,丰富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案例和素材,让此段历史在学生面前呈现得更为生动,更具感染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中,将抗联事迹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以抗联战士的案例作为授课时强有力的案例,尤其是在讲授关于个人选择的方面,给予学生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总之,通过在课堂上对东北抗联故事的讲述,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提升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3]。

(二)加强教育基地建设

除了在思政课中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在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加以强化,以往的教育实践证明,实践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掘抗联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将关于东北抗联期间的文学作品、当年使用过的器具(包括模型)等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做成系列的展览活动,并结合现代手段,将其中一些作品数字化,便于学生在手机客户端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可挖掘一些渗透在身边的文化形式,如一些传唱度很高的抗日歌谣中就渗透着东北抗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精神,它们是鼓舞士气和战斗力的文化艺术口号,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比如《红旗歌》《说唱“九一八”》《豪气壮山河》《四季游击歌》《露营之歌》等气势磅礴的抗日歌谣,集中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蕴含了宝贵的思想研究价值,我们可以将这些歌曲再向学生们推广。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向高校师生介绍这些歌曲,并且以合唱比赛的形式进行推广,让高校本身也逐渐地成為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4]。

除了运用学校自身的力量,我们还可以运用当地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组织参观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抗联精神教育的实践基地,如组织学生们参观当地的纪念馆,观看各种相关的演出、展览;在阅读史料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等,全面搜集相关的史料,分类解读,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分发给学生学习;在影像资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地的资源,搜集一些音像作品,并结合现存资料,运用现代手段,以图片、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原当时抗联的艰辛与不屈的抗日历史。总之,我们在社会层面可以充分运用到现有的场馆、资料等,并且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更加详实的资料、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们对抗联的历史充分了解,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5]。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长远发展是创造和形成的周边环境、校纪、校风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空间,并且以学校自身精神为核心。”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较为直接的意义。文化教育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们需要使用这种力量,开展各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对抗联事件和精神的了解。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在三方面进行:其一,开展与东北抗联相关的爱国主义歌曲的大合唱活动比赛、独唱比赛等,以歌曲激起学生的热情,传递出优秀的价值观念;其二,开展各类知识竞答比赛、诗朗诵等抗联精神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东北抗联事迹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其三,开展“读红色故事,讲红色故事”的活动,增购有关东北抗联和抗日精神的图书,并在图书馆等明显位置增设标语,宣传红色精神,时刻提醒学生铭记抗联事迹,弘扬抗联精神[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2-216.

[2]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64-72.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8-81.

[4]王维礼.中日战争15年及其他王维礼学术论文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13,102-105.

[5]刘信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7,(02).

[6]刘经纬,林美群.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5,(5).

收稿日期:2020-03-02

作者简介:王宏健(1986—),男,山东莱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文化艺术类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与实践”(2019A027);2019—2020年度黑龙江省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重点项目“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HSY20190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