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分析及建议

2020-07-23刘建华侯奥璇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住房保障流动人口问题分析

刘建华 侯奥璇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效解決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其融入城市,是扩大人口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住房保障;问题分析;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各地区在落实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成效显著。然而,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仍存在一定问题,改善和提高流动人口居住条件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城市外来流动人口住房存在的问题

(1)居住方式仍以租赁社会住房为主。流动人口正在逐渐由从事建筑、交通、装修为主转变为制造业、以及保安、家政、餐饮、快递服务等多种行业并存。职业特点影响着他们对居住条件的追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3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亿人。而目前政府已开工建设了7000多万套公租房,要同时保障城镇低收入、城镇中等偏下收入、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多类人群,房源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居住需求。

(2)收入低租金高加大流动人口生活成本。《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但是当下实际情况是,进城容易留城难。在城镇中居住问题尚未解决,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靠租房居住,即使想要落户,也要考虑落户后有没有能力供养余生。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工资水平低,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绝大多数选择廉价实惠的住所。由于近年来城市旧城区改造加快,市区廉价房源日益减少,市场上的高租金加大了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

(3)居住条件差。流动人口为节省开支大多选择便宜的居住场所,这些居住地多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住所空间狭小,环境条件差,公共设施短缺,安全隐患较大,与大多数城市居民住宿条件形成强烈反差,也与他们为城市运转发展所付出的艰苦的身心代价不相称。

(4)居住稳定性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工作往往是不稳定的,变换工作比较频繁,为减少交通时间、交通费用,习惯随着工作地点变化而转移住所,因此形成“人随工作走、房随工作换”的状况。另外,租金不断上涨,也是流动人口为选择较为便宜的住所而不断搬迁的原因。

2、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工作的建议

(1)加快我国住房保障立法工作。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法律建设是保障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从规划、生产、经营到管理完整的住房保障体系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层面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框架,夯实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责任,同时为规范保障房准入使用和退出提供法律依据。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建构“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市场体系。一是取消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对流动人口的限制,让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购买权利。二是通过发放购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买商品房。三是为流动人口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其支付能力。降低公积金支取门槛,提高公积金冲抵租金额度。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鼓励人口流入量大、房价较高的大中城市,借鉴北京、上海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3)多渠道筹措公租房房源。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多管齐下多渠道筹措保障房。一是优先使用现有存量房用于公租房。二是通过新建商品住宅配建公租房。三是利用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免费或租金低廉的员工集体宿舍。四是利用租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各地因地制宜,开拓思路,深度挖掘。例如:在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中,可通过集中建设或长期租赁、配建等方式,增加集体宿舍形式的公租房供应,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出租。

(4)降低门槛,扩大保障范围。针对不同困难群体,合理设置相应准入条件,采取适当的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加大对符合条件流动人口的保障力度。一是因地制宜、分阶段降低流动人口住房保障准入门槛,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比如逐步放宽或取消社保缴纳年限、居住证持有年限等条件限制。二是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发放及租金减免多种保障方式并行。住房严重短缺时期,通过大力建设,以实物配租方式为主。供求矛盾缓和时期,以租赁补贴方式为主,制定补贴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及市场租金标准及时进行调整。

(5)把好准入关,实现公平分配,健全退出机制。一是加强联审联查工作。申请人及相关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常常存在虚假数据,信息失真。在就业与收入都多元化的社会现状下,申请家庭的收入与财产情况难以准确核查。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同部门间实现的数据信息共享仅限于本市范围,各省乃至全国范围应加快城市数字化平台建设,尽快实现“一网统管”。二是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公租房的“生命线”。要科学制定分配方案,分配全过程排除人为干扰,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健全退出管理机制,对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承租人,综合运用租金上调、信用约束、司法追究等多种方式,提升退出管理效率。四是建立住房保障诚信机制。各地住房保障部门抓紧出台《住房保障诚信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于虚报瞒报,弄虚作假行为,对于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6)逐步实现小区智能化管理,防止转租转借。保障房小区智能化管理,通过人脸识别,控制小区出入,控制上下电梯,从而限制转租转借;可以有效分析出房屋的空置情况,提高房屋使用率,从而最大限度的使公共资源为真正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

结语:

我们要积极探索城镇住房保障创新之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城乡融合,促进整个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将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纳入保障框架》[J].《经济要参》2013年第25期

[2]张思思.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中国流动人口住房负担调查》[N].澎湃新闻2019.5.13

猜你喜欢

住房保障流动人口问题分析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不同住房保障方式下住户居住满意度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数说流动人口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