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齐鲁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

2020-07-23王晓翠

新闻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要】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快速发展,山东的电视媒体创办了一批具有齐鲁文化元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发了综艺类、益智类、故事类、传承类等不同节目类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理念,挖掘融媒体传播方式,走出来一条解读传统文化创新创意之路。

【关键词】齐鲁文化;电视传播;文化传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2014年5月和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巩固有很多途径和方式,而其中大众传播则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山东电视媒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旗帜,深耕齐鲁文化沃土,发掘齐鲁文化内涵,开拓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一、创新益智类栏目,打造爆款

在传统电视节目中,益智竞赛式节目互动性强,节目的节奏时急时缓,一般穿插专家团对题目进行适时讲解,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2019年11月,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第三季一开播,人类最长飞花令——“圆周率飞花令”的短视频冲上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达到3亿,引发了网络热潮。

该节目将舞台的惊艳、传统文化的深厚结合,将文化的传承与青年人的自信张扬与谁与争锋、不服来战的精神结合,打造了“国学吴克群”“诗歌女神”等一批偶像少年,发挥了偶像的精神引领作用,让文化的传承从媒体展示走向校园文化,完成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对接。

节目还创造性地从山东16个地市入手,结合各地特色,将竞赛题目和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进行融合。如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等景点地域特色,和李清照、辛弃疾等知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儒家文化等都成为现场选手的对战题目,并由现场老师对知识点结合历史故事进行解读,既宣扬了济南精神,又传承了齐鲁文化。

此外,山東卫视还先后推出了《大学生论语大会》《邹城论道——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知行学堂》等节目,节目主体不谋而合,以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校内学生为参赛选手,节目内容都选取深植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结合参赛者的理解完成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表达。展示了学生的儒学文化价值观、人文修养,激起同龄人心中对知识、修养、文化、道义等深度向往,既完成“儒学经典传天下”的目标,又把齐鲁文化资源转化为对优势教育资源,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把文化传承放到教育和娱乐之中,点燃了齐鲁文化的传播热潮。

二、主打故事类栏目,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故事类文化节目是将人物作为报道对象,把齐鲁精神具象化为活生生的人呈现出来。通过人物经历折射出齐鲁精神和齐鲁文化的内涵。目前此类节目是山东各级电视台文化类电视栏目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形式。

《五湖四海山东人》是人物故事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节目以同乡人为选题点,围绕这一特征,抓住人物身上的突出事迹,精心组织故事。“乡愁”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家乡认同,也是山东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远离故土,走出不一样的生活轨迹,或是普通岗位上的默默耕耘,或是引以为傲的卓越成就,但共同的属性不会变,齐鲁文化是五湖四海山东人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归属。节目讲述了从事不同行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山东老乡”的故事。节目通过柔性的“同乡人”的故事,将山东人勇、直、诚、厚等地域文化性格充分展示出来。

地市级电视台主打地域文化精神,将城市的形象塑造与文化建构及传承结合起来。形象作为一种符号或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它被广泛接受的同时表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也被人们所认同,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一致性。[1]齐鲁文化故事的地域化讲述与城市的品牌建设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故事的地域化讲述,推出《青岛城市记忆《共和国从这里走出来》《老家黄河口》等精品节目,将深处的文化认同转化为群众的正向情感,并将情感融入日常生活,转变为行为规范,进而变为积极行动。

文化传承在一定地域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既意味深重,也烟火气十足,在乡音、乡情、乡愁中血脉相连。这既体现在故事的主人公在远离故乡多年后对家乡的眷恋、期盼,也体现在电视外的观众对“老乡”的认可和膜拜。人物故事在一定的区域内发酵流传,并结合其地方特色,挖掘了齐鲁文化地域的独特内涵,并提炼出各地的特色文化,演变延伸出“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曲阜儒家传统文化、泰山文化、济南泉水文化、红色文化基因、淄博齐文化传承等内容。

把宏大的齐鲁文化命题融汇到故事中,并通过电视叙事将丰富、鲜活的碎片化信息串联起来,挑选最具鲜明山东特色的人或物,通过新颖的题材、通俗而又接地气的语言表现形式、似曾相识的生活环境,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强化感官刺激的视听体验,以情感人。从而激发山东人的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完成对齐鲁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

三、纪录片类栏目另辟蹊径,强势出击

从“人物”到“景物”,齐鲁文化从人物的故事讲述跨越到对景物的追逐,如果人物故事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而纪录片更看重视觉冲击、美的享受。文化类纪录片将艺术的审美属性和文化传承属性统一于电视画面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细腻优美的镜头语言,赢得观众的关注,通过视听语言的双重建构,满足观众的官能快感。同时观众也在感性认知中,体味到隐藏于内的文化元素,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了文化修养。

围绕着齐鲁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各电视台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传播手段,拿出优势资源,重磅推出。以立体、直观、具象化的方式展现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所留下的宝藏,在镜头里让它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印象鲁南》《见证·泰山》《山东之美》等节目通过“唯美细腻的画面、质朴诗意的解说,快慢镜头的运用,虚实镜头的结合,将事物的内在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直击人心。”加深了文化传播的穿透力,传播手段更胜一筹。

《曲阜今朝》在古城墙的恢宏中、在白云流水间、在光影斑驳里、在“子曰”的朗朗读书声中,展示了儒家文化在这座城市里的当代印记,温柔细腻、恢宏大气,让人流连忘返,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美学元素和文化意蕴的串联融合,感受到文化积累给城市带来的魅力。《中国村庄——山东济南章丘》朴实的乡音,蓝天白云、绿叶白杆、蓝门红砖,饱和色彩的大量运用,鲜明而生动,色彩的对比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表现出村庄非凡的活力和生命力。

纪录片体现了齐鲁文化的内涵,迸发出齐鲁精神活力,弘扬了仁爱、誠信、正义的核心文化理念,宣扬了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带来了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打造出具有齐鲁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讲坛类栏目继续发挥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首要功能,而讲坛类文化节目是实现此功能的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它通过“主讲人”开展电视课堂直接向受众传递知识,它所传导的文化理念,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可以得到精神启迪。主讲人是相关人文历史领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的内容一般为传统文化或“野史”故事。

2014年山东教育卫视的《孔子大学堂》开播,讲坛类节目在各级地市台遍地开花,《齐鲁大讲堂》《一起学(论语)》《文化大讲堂》等也随即开播,开启了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群体的浸润和教化。虽节目形式较为单一,但此类节目制作方便,以主讲人为主,比较“省力气”,在各级电视台依然顿受欢迎。

《孔子大学堂》以齐鲁文化为主要突破口,专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解读,让我们也了解了齐鲁文化的另一面,从儒学思想在学者身上的传承,到孔孟思想的草根化解读。专家展示的是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历史解读能力及个人魅力,而观众需要的在书本知识之外另一种声音的解读,而电视讲坛提供了这个平台。在主讲人的谈笑风生间,突破原来知识结构的成规和固有模式,找到“新鲜点”,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行其所知——我爷爷梁漱溟的儒者生活》这期节目中,将儒家文化通过实在的具象个体展现出来,通过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示儒学在梁漱溟思想、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影响。《颜炳罡说孟子》《孔子那些事儿》等几期节目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孔孟思想的通俗化阐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其思想的丰富内涵,是对儒学思想草根化、生活化的推进。

五、文化类栏目进行跨界尝试

随着弘扬传统文化呼声的增强,山东电视人在对齐鲁文化类节目的边界探索,传统的书画类节目也搭着文化类节目的快车依然在前行;旅游类节目开发的文化资源也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家在济宁》以“文化+旅游”为特色,颇受欢迎;《知行学堂》的短视频节目模式直接占领了新媒体传播阵地,情景短剧的制作手法也开启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齐鲁文化的电视传播以其不断创新创意的姿态,名牌节目不断涌现,其节目内容、制作和传播方式在近几年都有了较大突破,节目制作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邴正.面向2l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晓翠,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简介】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融媒体时代齐鲁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QN20190618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