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2020-07-23张子帆王勇

新闻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

张子帆 王勇

【摘要】人工智能、5G+AR、5G+VR等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教师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实验设备条件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高校与媒体、企业协同培养,加大资金技术支持,调整办学计划等对策。

【关键词】新传播技术;新闻人才;新闻事业;新闻教育改革

人工智能、5G+AR、5G+VR等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的不断更新促使媒体不断改革,提高了媒体的新闻生产能力,同时对新闻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事业不断变革

近年来,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围绕计算机互联网这一变量发展起来的新传播技术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

人工智能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并在最近几年发展到了新闻传播领域,成为最重要的新传播技术之一。智能录音笔、AI机器人主播、机器人智能撰写新闻、视频AI、快速影像识别等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在新闻的采集、编辑、报道的各个传播阶段都有应用。2019年两会报道中,光明网与影谱科技合作出品的“委员全息履职”节目,借助影谱科技自主研发的VideoAI技术,利用大数据、视频结构化、视频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了影像的快速识别及内容生产。[1]在新闻报道的环节,以AI机器人主播为例,从微软的“小冰”到央视的“央小广”,每一位AI合成主播都可以“每天24小时在其官方网站和各种社文媒体平台上工作,从而减少新闻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种种表现都反映出其开始触及新闻传播媒体的根本:人的因素,基础的节目策划、新闻稿件的编辑与写作、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以及新闻影像的拍摄与呈现等过去必须由人亲自动手来完成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替代并且更高效率的完成。

5G时代的来临为新传播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在2019年4月发文介绍,《纽约时报》已经开始进行5G新闻实践,并提出了未来新闻业的发展趋势:直播新闻变得常态化;记者不再是新闻书写的主力;智能设备与网络的支持将使传感器新闻更加普遍;5G将带来新闻业界内更多的关于注意力的竞争。[3]5G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带来了机遇。它的出现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高数据速率、少延迟、省能源、降成本、高系统容量的数据连接,为新闻的生产、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了用户内容生产的发展以及定制新闻的兴起。5G+AR、5G+MR技术更是打破了简单的用文字和画面报道新闻的局面,以新华社在2019年的两会报道期间启用的“AR智慧眼”技术为例,极大地升级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拉近了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简化了新闻采编及报道过程。毫不夸张地说,5G时代的到来几乎可以使新闻从业者不受任何外界条件制约地向观众实时传输大量高清的图片和视频,最大程度满足观众对新闻时效性、准确性、开放性、丰富性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

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新传播技术的梳理,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下,新闻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新闻从业人员以及各大高校对新闻人才培养却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一)教师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专业被划分在文科大类里,大多设立在文学院下,该专业教师自然是学文科出身的居多,但是人工智能、AR、VR、MR与5G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大都是架构在计算机、通信等工科专业知识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文社科老师能不能教授新闻专业学生以新技术,构成了教学培养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首先,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学习压力。教师们面对AR、VR、MR等计算机图形和可视化技术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学习其原理,甚至需要亲身实践这些技术。其中,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新闻传播学的老前辈可能慢慢已经适应不了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成为新闻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新闻专业教师结构单一,缺少“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在我国从事新闻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而且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了工作岗位,理论知识强但缺乏媒体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指导。此外,一些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是由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同样缺乏新聞实践经验。而新传播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老难题便愈发“凸显”出来。

(二)教材、教学内容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

新闻专业的教材、教学内容同样跟不上新传播技术下高校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大都是几年前修订的版本,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大纲不可能每年都修订,但是时代一直在变化,传播技术每年都有很大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却依然局限在传统的采,写,编等基础的知识和拍摄、录音、剪辑等基本的实践技能,极少的学校能够涉及到新传播技术的学习和实践。高校如果不从新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去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而是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培养体系,是很难培养出新时代社会所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的。

(三)实验室建设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

新闻实验室的落后同样阻碍了新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下高校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对技术有着严格要求的学科,不同于其它文科专业,需要对学生的新闻传播技能进行培养,因此每个新传院校中新闻传播实验室的设置则显得格外重要,它们承担着将新闻采、写、编和新闻摄影、摄像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功能。但是,现如今高校中的新闻实验室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课程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的融入,课程设置滞后于现实培养需求的问题;师资匮乏,缺乏稳定的、专业性强的实践老师,造成课程效果不佳的问题;还有就是资金投入不够,面临着原有设备老化需要维修,实验室配置与现在新传播技术下新传人才培养的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既然传统的媒体环境已经改变,那么传统的新传实验室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及时地更新教学教程资源,组建与新传播技术相匹配的新闻传播实验室,为师生学习与实践新传播技术搭建平台。

三、新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高校、媒体与企业协同培养

与媒体、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可以很好地解决各大新闻院校缺少新传播技术教师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激发专业教师培养多元人才的积极性,打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事壁垒,允许高校教师参与到企业、媒体的研发、生产、发行等活动来提升自己专业技术素养。同时采取专业与媒体互聘、课程承包制、柔性引进、导师制等方式进行引进,重点引进接触和实践过新传播技术的人才进行联合授课,为学生讲授传播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新传播技术的应用,解决新传播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鹰巢”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通过给媒体、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其的入驻,从而为学生提供平台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媒体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新传播技术上的指导。

(二)加大资金技术支持

我们还应该加大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资金、技术支持。首先,应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支持,不断建设、更新学校的实验设备来方便教师授课以及提升学生的新传播技术素养。如今,我国顶尖院校的新闻学科已经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如2018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共建了智慧媒体未来实验室,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为我国的新闻学科如何解决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值得其它学校的借鉴学习。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到开展对新闻专业教师的培训。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每年暑期举办新闻传播教育青年教师培训班,受到地方高校求知若渴的青年教师的充分肯定。部分重点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相继举办不同类型的短期讲习班,也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全媒体理论与技能。[4]但是目前各大高校进行的培训仅限于学术交流性质的活动,由于经费的限制,高校只能选择不派出或者选派教师来参加培训会议,对于提升新闻专业教师的新传播技术技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学习规模,大力开展相关新传播技术培训的计划亟待出台。

(三)调整办学计划

我们还需要通过调整办学计划来应对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改革教学内容,在保留和完善原有的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写等传统课程的同时,增设新传播技术的相关实践课程,将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同时调整招生计划与教师的招聘计划,相对增加对理工科类学生的招生和工科学历教师的招聘。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为了应对已经到来的新技术浪潮,对其办学计划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新闻传播系开始主要招收理工科类的学生,任课教师一半也都具有工科背景,再加上华中科技大学本身所具有的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优势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其培养出的人才既具有新闻采、写、编的功底,又具有新传播技术思维,受到了广大媒体、企业的欢迎。

此外,我们还应加强新闻教师队伍的建设,转变教师对新传播技术的认知理念,督促其学习和使用新传播技术;学生也应该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只有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潮流的合格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 2019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影谱科技助力5G可视化呈现[EB/OL].中国财经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90308/4917623.shtml.

[2]剛刚,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上岗了[N].新华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626999373771963639&wfr--spider&for=pc.

[3]陈霖,唐家佳.5G时代,新闻何为[J].传媒观察,2019(08):13-19.

[4]王文权,于凤静,袁峰.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新闻论坛,2019(6):111-114.

【作者简介】张子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和传播理论研究。王勇,博士,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昆明理工大学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南亚东南亚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面团队负责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西南沿边民族地区的政治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编号:17BXW11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云南实践研究》(编号:TBWT201803);云南省委网信办项目《网络传播态势及新生代受众研究》(编号:YNWX2017006);云南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台校共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8042)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苏区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再思考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探析
广播电台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浅谈博古与他的新闻事业
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