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崖居遗迹文化探究

2020-07-20高若珩董智辉杨鹏俐

旅游纵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石室石壁先人

高若珩 董智辉 杨鹏俐

引言

在北京市延庆区西北山区,有一处被认为是千古之谜的崖居遗址——古崖居,是先人在石壁上开凿的石窟居室遗址。延庆区古崖居是国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大的崖居遗址,现存石室147间。古崖居可根据位置分为前山及后山,均建在陡峭的石壁上。此地海拔在800m以上,开凿历时31年,占地5km2。中科院中国建筑学会会长杜先舟先生赞其为“建筑史上的空白、文物史尚待雕琢的宝石、旅游业养在深闺未识的美女”。

一、丰富的地质现象

延庆区东邻北京怀柔区,南接北京昌平区,西与河北省怀来县接壤,北与河北省赤城县相邻,气候独特、冬冷夏凉。位于延庆区内的“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质遗迹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被授予“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古崖居遗址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可谓天然“地质教室”。

古崖居建造在山谷中。陡峭的石壁上,大大小小分布了数10个石洞,整个崖居共7层,分布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严整性(图1)。这里所有的石室包括内部格局均由整个岩体开凿出来,上下互通,方则方、圆则圆,十分合呼美学规定。对于现在居住的钢筋混凝土城市来说,这种石室充满了原始的元素。在石壁上还依稀可以看到楼梯、踏板、木梯等留下的痕迹,其中,楼梯非常陡峭,一阶楼梯高度在0.2m左右,且宽度非常窄,正常成年人想要通过楼梯实现攀登非常困难。

古崖居基岩为角闪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花岗岩体中可见岩脉穿插(图2)。经过长时间风化剥蚀花岗岩可见球形风化,这是因为岩体棱角突出,易受风化。在石室内石壁上,由于常年阴暗潮湿,甚至可以看见新鲜苔藓,有的石室内甚至可以看到伟晶岩脉。此处花岗岩体中有大量的捕虏体,但由于长期风化剥蚀,使岩壁上存留下大小不等的凹坑(图3)。

在石路两旁,可见一块花岗岩块,形状较为规整,灰绿色的斜长花岗岩中有一条肉红色正长花岗岩岩脉穿插(图4)。再加上此处主体岩性不同,故称之为“飞来石”。关于“飞来石”的传说众说纷纭,但从地质专业角度来讲,“飞来石”是由于逆冲推覆构造,使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周围均为新岩层,只残留一部分老岩层,较大的“飞来石”则称为“飞来峰”。但对于此地的“飞来石”是地质构造形成还是人力搬运仍未得出定论。

此处花岗岩存在三组节理(图5)。原生节理为一组垂直节理,另一组为构造节理。由于花岗岩岩浆生成并侵入地壳之后,会逐渐由热变冷,在岩浆冷凝呈固态后,出现收缩,形成了花岗岩中十分典型的纵(L)横(Q)和水平(S)三组节理。花岗岩虽然坚硬,但是具有如此多的节理,就变得脆弱,风化作用、重力崩落作用、流水冲蚀作用、冰川掘蚀作用、风蚀作用等沿着节理进行,使坚硬的花岗岩形成形态各异的造型地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中,图6是花岗岩节理立体图解(陈安泽,2007)。

二、奇特的建筑结构

花岗岩整体岩性坚硬,就现在的工艺来说,仍然要使用液压机辅助。那么在古代,没有发达的工具,先人如何在一整块岩体上凿刻出上百个石室呢?笔者认为,先人正是利用了岩体的三足以解理进行开凿的,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撬开一个坚硬的物体要从它的裂隙入手,如劈柴通常顺着纹路劈,通过解理,大大降低了开凿崖居的难度。古崖居石壁开凿方向与一组原生节理方向相同,石门窗等皆是按花岗岩原生节理方向开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选择开凿古崖居的原因主要如下。首先,整个古崖居位于一条狭窄的山沟中,便于隐蔽,四周植被茂盛。延庆区境内就有妫河和白河两大河流,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其次,花岗岩岩体足够坚硬,有能够居住的条件,整个崖居石壁几乎垂直,提高了整个崖居的坚固程度。先人可以依据地理条件可以依山而住、以天地为席、山河作枕。

关于古崖居遗迹的用途以及古崖居的主人,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朝廷屯军说、避战乱说、马匪盗贼说以及奚人部落说。然而,在石室内可以发现人类居住的痕迹,石室内灯台、灶台、石炕、门框等仍可见(图7)。在探访古崖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前山和后山布局有很大的差异性,前山单个居室较多,生活痕迹较少,而后山多有石炕、牲畜槽等,有明显的生活痕迹。由此,猜想前山多用于储藏、防御工事等,而后山则为居住地。古崖居最特别的石室莫过于“官堂子”(图8),位于中区西侧崖壁,相较于其他石室,这个石室结构更加复杂、规模更大,共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呈现“凸”字,前部有廊、后部有神龛,而这个石室高达2.5m左右。可见,这间石室是属于先人首领的,能够作为古崖居的政治中心和宗教文化中心。

古崖居作为一种穴居方式,是我国建筑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世界范围是独一无二的。其在这里因地制宜、顺应自然、适应环境、融入生态,又依附于当地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沙润,1977)。我国冬季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这种居住在天然的岩石和土壤中,有良好的隔热和蓄热功能,居住与此,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焦雷,2007)。山崖建筑,不占用土地,節约资源,稳定坚固,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众说纷纭的历史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专家学者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古崖居究竟是何人开凿、何人居住。黄震云指出:从地望看,古崖居所在地正是契丹八部居住地;从遗址本身看,洞室太小,不适合人住,洞室内虽有灶、炕,但没有任何生活痕迹;从契丹葬俗看,古崖居凿在东面山坡,符合契丹人崇拜东方的习俗。契丹立国后,重视厚葬,有仿照生前居室造墓室的葬俗(黄震云,2007)。黄震云认为古崖居用于墓葬,在古崖居内没有发现任何随葬的墓器以及尸首,所以这种观点有待商榷。赵其昌认为,凿室而居非汉族居住习惯,火炕起源于东北。因此,他将古崖居与五代时由东北地区迁居妫州的西奚联系起来,主张古崖居属于西奚遗址(赵其昌,2002)。

笔者比较赞同黄震云的观点。《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言:“奚人常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苛虐,奚王去诸怨叛,以别部西徙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山麝香、仁参赂刘守光以自托。其族至数千帐,始分为东、西奚。”去诸率部西迁时间大致为901~906年。去诸西迁妫州后,“保妫州北山”或“依北山射猎”,则西奚人活动在妫州北山,即今延庆、怀来一线以北的燕山山脉。西奚人在妫州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与古崖居遗址地望和开凿或使用时间相吻合(毕德广,2017)。

可是,奚族人民在此地生活了几十年后,被迫在契丹族的压迫下回到了本来的居住地。他们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石室。奚族活跃于我国北方,可惜历史记载甚少,时光不断流逝,奚族也融于其他民族。在古崖居的四周也许仍有与有奚族人有关的遗迹,等待后人发现。

四、结语

古崖居的发现给我国的建筑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断从老一辈那里获得生活经验,这种集居住与防御一体的房屋,不占用耕地,与自然相融合,具有无尽的乡野情趣。先人在这里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出一片家园,给族人栖息之地,白日里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在家相夫教子,晚上升起袅袅炊烟,族人们相聚一堂,讨论着今天的猎物,抱怨着烦恼。在这里,在桃林中,在一个个石室内,我们感受古人的衣食住行,惊叹先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凿出这样一处千古之奇。当我们处在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疲惫不堪时,不妨在这里走一走,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感受最淳朴的乡野,感受漫长的历史。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猜你喜欢

石室石壁先人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登剑门关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