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追“星”美食之旅

2020-07-20凌音

旅游纵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米其林毕加索咖啡馆

凌音

我本是怀着一颗虔诚的文艺之心踏上欧洲之旅的,但对异域美食的贪恋让我时常与美妙滋味不期而遇,这和本次追寻的大咖毕加索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探访“四只猫咖啡馆”

时光回到十九世纪90年代,那时的巴塞罗那还是一座满是机遇的城市,初出茅庐的文艺愤青毕加索与这座城市的交集就在“四只猫咖啡馆”,这里是他游走艺术圈的打卡胜地。于是,我慕名前往这家咖啡馆,探寻究竟。

也许是因为来之前做足了功课,隐匿在哥特区深巷里的那扇哥特式拱门,竟让我有似曾相识之感。锻铁门框上悬挂着一幅易被人忽略的小小的画作,但还是被我发现了,那是毕加索为咖啡馆手绘的作品——四只猫咖啡馆的宣传海报,这张海报并被印制为菜单封面。画面所绘为一组在咖啡馆里的人物,人物着装明显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烙印:男性头戴高帽,身着旧式长大衣;女性头戴宽沿女帽,身着衬布裙子,他们的身后正是此刻我眼前的这座拱门,这感觉好似时光穿越,画作的左上角清晰地写着“4 CATS”。

为什么起名“四只猫”?原来这是巴塞罗那所属的加泰罗尼亚地区语言的通俗表达,意思是“唯少数人”,当然这恰好与艺术家们傲骄、清高,只接触小圈子而远离芸芸众生的行为和人设相吻合。此外,这四只猫还寓意与这家咖啡馆紧密捆绑的四个主要角色,首要的两位是著名画家兼咖啡馆投资人雷蒙·卡萨斯,以及经营者佩雷·罗梅乌。

走进咖啡馆,目光所及是满墙的绘画作品,仿佛这里不是一家餐厅,而是艺术博物馆。我认出了墙壁上雷蒙·卡萨斯的自画像,画面中,他嘴里叼着烟斗,与佩雷·罗梅乌脚踏双人自行车,俩人一前一后配合得颇为默契,就好像去结伴出游。

自画像下面密密匝匝地陈列着一幅幅画作,仿佛在提醒食客,毕加索的绘画展处女秀就曾在这间猫咖啡馆举办,那年他只有18岁。那届画展极其简陋,未装裱的作品被一张张赤祼裸地钉在大厅的墙壁上。艺术评论家对其画展评论如下:“迷恋于现代主义的极端形式,艺术感觉发生了可悲的精神错乱,有着错误的艺术观念……这些布满画廊的忧郁、沉默,缺乏人情味的人物肖像描绘让观者心生同感……”虽然售价只有1~5个比塞塔,但好消息是展出的大部分素描画都卖出了。

沉思中,我被侍者引到一处落座。虽然此刻离晚餐时间尚早,但餐厅里依然不乏陆续入座的食客,想必来者也是如我一样的毕加索粉丝吧。只不过因我一个人就餐,且腹中并不饥饿,仅点了一份下午茶,算是到“四只猫”的打卡纪念吧,何况我在这里饱尝了精神食粮呢。

品味着温热的咖啡,我想起咖啡馆开业时的邀请函所述,四只猫咖啡馆是加泰罗尼亚文艺复兴支持者的集结地,“是一个属于醒悟者们的小酒馆,一个温暖的属于那些渴望归家者们的角落,一个属于那些寻求精神启蒙者们的博物馆,一个属于那些喜爱蝴蝶舞动的幻影和葡萄藤枝蔓的行者的客栈,一个属于北方情侣们的哥特式啤酒馆,一个属于南方情侣们的安达卢西亚式庭院,以及一个诉诸友谊与心理疗伤的地方……”

咖啡馆与艺术家似乎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如果那时有社交网络,想必毕加索的朋友圈是这样的画风:每当入夜,四只猫咖啡馆灯火通明,一群艺术“夜猫子”呼朋唤友在此聚集。当咖啡的浓香飘荡在屋顶上空,酒精在空气慢慢挥发,各种奇思妙想相互碰撞,艺术灵感与激情一触即发。激烈的讨论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观点的冲突刺激着敏锐的艺术神经,新思潮与创新手法层出不穷,还有文艺女青年们热烈的点赞与转发……“四只猫咖啡馆”是毕加索艺术生涯里不可或缺的篇章,它就像鹰巢,哺育了毕加索等一众文艺雏鹰。

只嘆喧嚣的人气无法带给咖啡馆更多实打实的营业收入。温文尔雅又自带忧郁气质的佩雷·罗梅乌曾苦苦思索如何将流量变现,却始终不得其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艺术家们在成名之前大都落魄,纵然头脑中有千军万马呼啸奔腾,无奈口袋里只有几个铜板叮当作响。1903年7月,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四只猫咖啡馆关门停业。此后,这座建筑又经历了西班牙内战,所幸得以保全。1978年咖啡馆重新开张营业,直到今天。

在莫金斯追“星”

作为毕加索的铁杆粉丝,我追随他的足迹从西班牙到法国,从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到鲜为人知的小村镇。若不是毕加索,我也许会和普通游客一样,在法国南部蔚蓝海岸线选几处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游览,不会跑到毕加索避世隐居的世外桃源——地处法国南部的莫金斯,虽然莫金斯距离戛纳并不远。就像曾经的“四只猫”,莫金斯是一个“唯少数人”光临的地方。

坐落在山巅的小村庄莫金斯,是一座与世无争的人间天堂。仿佛是被上天遗落在地中海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当我走近它,才真切地感受到它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无与伦比的光芒。微风拂面,我沿着山间的石板路缓缓攀登。头顶上湛蓝的天空仿佛是一块无边的画布,那是毕加索画笔下的地中海之蓝;一座座石头房子依然保留着几百年来的旧模样,历经岁月沉淀,余味悠长;鲜花从布满青苔的墙垛中探出头来,随风摇曳,仿佛在与服装店里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裙遥相呼应;陶瓷艺术品貌似随意地摆放在画廊角落里,却带着曾经的沧桑;只有那一件件模仿秀画作,以夸张的造型、错乱的五官和浓烈的色块大胆堆积,时刻提醒来客小村庄与毕加索的不解之缘。

毕加索在生命历程的最后12年(1961~1973)生活在莫金斯,他在莫金斯去世,享年92岁。他曾经的画室是如今的莫金斯旅游中心,他曾经的御用摄影师在光影之间为他捕捉的一幅幅肖像,亦留在了距离旅游中心不远的摄影展厅里。我看到展厅里有一张熟悉的毕加索定妆照,他赤裸上身,手持一根香烟,那双如海洋般深邃的大眼睛,洞察着世间的一切。

之前在西班牙“四只猫”独享下午茶的时光让我意犹未尽,这次在法国还有一位同伴同行,于是我们决定把晚餐留给莫金斯。坐在莫金斯旅游中心门前,我拿出手机搜索附近的美食,一家好评如潮的餐厅竟然近在咫尺!对,就在我们眼前,绿叶葱茏掩映下的一座古宅餐厅。

在餐厅外墙上,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米其林标志。但这标志并非几颗星星,而是米其林轮胎代言人Bibendum吐舌头的一张笑脸,这笑脸是米其林餐厅评级标准中“Bib Gourmand(地道小馆)”的标志。虽然其评级低于米其林“星星”,这类小餐馆却以其不错的美味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当地人的青睐,是我这些年来在国外旅行中尝试最多的餐厅体验,我称其为米其林“准星星”。

因我们未能提前预定,险些错过这顿美餐。好在餐厅经理看到我们远渡重洋而来,又和他同为毕加索的粉丝,最终破例,我和同伴才获准进入。

落座后,我看到菜单中有一道“砂锅兔肉”,立即勾起了我的食欲,莫非在法国也能吃到国内家常菜砂锅炖肉?而当期待中的菜品端上来,我竟然以为侍者上错了菜,我脑海中的砂锅和炖肉变成了浸润在汤汁中的意大利瓜,而当我把这黄绿色的瓜轻轻切开,谜底终于解开。瓜芯里被搅碎的兔肉就像一块厚厚的肉饼,取一些放入口中,味道鲜香且醇厚,再伴以紫茄子、鱼子酱和西红柿酱组成的汤汁,还有用搅碎的罗勒叶包裹的刺山柑,这份奇妙的味道组合,令我胃口大开,难怪被列为头盘菜。后来我才知道,菜名中TERRINE所指的砂锅,是传统法式料理中类似于意大利的薄饼,即在被称为“砂锅”的带盖的“陶器”模具中煮熟,而这所谓的“陶器”模具也由另一种食物烹饪,就如这道菜里的意大利瓜。

同样的惊喜也给了同伴,正如菜单对菜品的描述中加入了“Surprise”这个单词,那是在类似包子状的食物中,加入三文鱼和贝壳类海鲜组成的馅料,并以酒红色的树莓和墨绿色的罗勒叶汁点缀,摆盘精美漂亮,当然味道也是非常可口。

正餐上了实打实的炖肉,两块红烧五花肉油光铮亮,肥而不腻,不过我更在意的是其配菜。加入迷迭香的猪肉酱汁集鲜、香、甜于一身,我和同伴笑说应有白米饭作搭档,不过我盘中的主食是“土豆泥”,不,那不是土豆泥,而是用鹰嘴豆制成的豆泥。而我曾以为的几片洋葱头,却是另一种红棕色皮的独头葱头,看来这米其林准星级餐厅的配菜真是可圈可点。

同伴说她享用的本店传统私藏招牌菜煎小牛肉,肉质鲜嫩,其味极佳,而搭檔的白米饭更为另类,那被称作法式抓饭,是将大米以高汤烹制,确切地说是烤制而成,因而饭粒颗颗饱满,口感也更为筋道。

法式甜品的美味毋庸置疑。我盘中的甜品是店家以糖浆和酵母烘焙的圆柱形小蛋糕,虽看似貌不惊人,但其独到之处暗藏在糖浆里,那是由朗姆酒和鲜奶油经慢火熬制而成,因而那份慢慢沁入我心脾的甜香,余味悠长。同伴的甜点并非店家自制,而是引进的TATIN品牌甜品,该甜品起源于法国,其特色是在烘焙之前,先将水果在黄油和糖中焦化,其味自然妙不可言……

餐毕,当我们走出餐厅,餐厅前的小广场上那尊巨大的毕加索铜雕像,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如此说来,我的欧洲追星之旅有着双重意义呢,不仅追寻毕加索大师的足迹饱尝精神食粮,还收获了米其林餐厅的一颗“准星星”。

猜你喜欢

米其林毕加索咖啡馆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梦》和毕加索
米其林行政主厨的GENTLEL
差咖啡馆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卖轮胎的米其林凭啥给全餐厅评星
米其林家族接班:制度难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