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图像识读桥梁提升学生联想能力

2020-07-20叶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联想

叶子

摘 要:“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通过一定目的的设计与制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经过启发,进行创新的思考。本文以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一课为例,提出以“图像识读”为教学手段,经过 “研读、赏读、趣读”三个阶段,使学生在“模仿联想”中举一反三,在“自由联想”中融会贯通,在“对比联想”中触类旁通,最终提升联想能力,培养设计创新精神。

关键词:图像识读 联想 正负图形

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正负图形》,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避免过于专业化倾向。”《正负图形》是专业性很强的设计学习内容,在教学《正负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大量的图像识读环节,以此来开展一系列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

图像识读,就是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读和解读。美术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即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借助图像识读,在本课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提升联想能力,展开有效联想,培养设计创新意识。

一、图像识读,点燃联想火花的必要工具

1、 展开课堂互动,启发联想的有效工具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多说无益自不待言,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效果。

在教学开始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鲁宾杯”这样的图形就是正负图形,也许也能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就是枯燥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选择学生熟知的电子产品——苹果标志(图1),作为教学开始前的图像呈现,因为这其实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正负图形了。随后出示有乔布斯特征的苹果标志(图2),通过两张图像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苹果标志中咬了一口的位置可以有变化,也给予学生联想的暗示,如“还能换成谁的侧脸”。

对熟悉的图像进行识读,快速铺垫了教学内容,在没有语言过多描述的情况下,就能启发学生产生联想意识,为理解正负图形的教学环节起到了有效推进的作用。

2、促进思维创新,展开联想的必要工具

利用有效的图像识读,美术教学课堂得以展现真正的视觉性特征。有效的图像识读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对熟知的各种事物产生联想,建立一种创造性的联系。

在欣赏完苹果标志和有乔布斯特征的苹果标志后,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剪影的图片(图3),启发学生“还有谁也吃了一口苹果”。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动物的名称,对“剪一剪表现苹果标志”的练习作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些动物剪影的图片也能作为小练习的设计参考。教师又通过一个示范实践作品的展示(图4),提示学生注意动物剪影的特征性。

通过预设好的图像识读,帮助学生联想更多吃苹果的形象,以及如何把握造型特征,完成一个类似苹果标志的正负图形。学生通过教师准备好的图像和示范作品,结合自己的联想,在头脑中预设各种丰富多变的苹果标志造型。

3、整理创意思路,表达联想的高效工具

图像识读是一种思维过程。通过接收图像信息,与自己的设计预设进行比较,产生有机碰撞,帮助学生理清创意思路,最终完善自己的联想表达。

当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按照不同的底色拼贴到黑白底板(图5),就生成了课堂里图像识读。从作品展示上,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其他人的设计构思,通过各种观察,与自己的联想创意进行对比,展开图像识读,学生们就已经在课堂内进行了自我的沟通交流,解读他人的设计想法和经验。这样讲解正负图形的“共用线”概念就变得十分容易,可以通过改变共用线,让很多动物来吃苹果。而且从作品的视觉展示效果上,又为教学理解正负图形“图底相互转换”打好了基础。

图像识读是最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思考、比较、展开联想、表现联想,最终再次对比图像识读,能更好地获得设计经验,理解设计的原理,整理联想过程,理清创意思路,是有效表达联想的高效工具。

二、图像识读,搭建联想平台的实施途径

图像识读是学生们熟悉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观察、辨识、赏析,进而促使学生展开联想,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感受表达。在本课教学中,通过“研读”“赏读”“趣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从“观察”到“辨识”, 从“观赏”到“赏析”, 从“固思”到“创变”,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联想活动的平台,最终实现个性化表达创作。

1、 研读:从“观察”到“辨识”

“学生能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是“设计·应用”领域学习活动的目标之一。在最终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前,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设计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图像识读,指导学生从“观察”到“辨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理解设计内容的基本特征,为针最终设计作品有效展开联想,打好认知基础。

在讲解正负图形的共用线时,学生已经有了一次修改共用线就能获得不同正负图形的经验。再将“鲁宾杯”的共用线进行变化(图6),学生通过观察就能理解辨别正负图形两者的变化是由共用线的变化决定的,从而形成在设计正负图形时,把握共用线的变化是很重要的观念。

在解决“正形和负形是否以颜色来区别”的误区时,通过文字在图形上的标注(图7),让学生观察识读,转换视觉落脚点,很快就能理解正形和负形是相互转换的,并不绝对以颜色来区分。教师也省去了理论性的赘述,直观的视觉理解,就能解决和说明设计理论的重要问题。

通过学生自行观察图像,对比辨识,旨在明确设计内容的基本特征,聚焦设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解决,为展开有效联想指出了要点,明确了联想的具体要素。

2、赏读:从“观赏”到“赏析”

观赏就是普遍意义的观看、欣赏。而赏析需要通过欣赏并分析,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对作品形成新的认知。教学过程中的图像识读,引导学生对作品从观赏到赏析,理解设计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并对自己将要进行的设计形成某种具象概念,构建设计过程中联想的实效性。

在深度识读了“鲁宾杯”系列图像后,展示中国的“太极图”(图8),以示正负图形也并不是完全西方的,最简单的正负图形,就可以蕴含着更深层次、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再继续出示正负图形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图9),如海报、标志等,让学生简单地说说正负图形都表达了设计师的什么想法。通过赏析让学生从图像中就能明白,正负图形的设计并不只是一个图形,它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图形简单,意义却不简单。

从“观赏”到“赏析”,学生对图像识读由表面的泛泛而看,到形成自己的见解认知,最终内化为对于设计的具体内容建立自己的一个宽泛认知,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展开有匹配性、针对性的联想。

3、趣读:从“固思”到“創变”

在经历了“研读”“赏读”两个阶段以后,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各种与设计内容有关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想,并且对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和想法。无论是“研读”,还是“赏读”,都是为了辅助学生在“趣读”阶段走向“创变”,使学生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火花,在设计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课堂上依次出示这三个苹果图形,请学生思考,除了一整个苹果咬一口(图10),即从苹果轮概线由外向内裁剪,改变共用线得到丰富多变的正负图形,那么切开的苹果,又该如何从苹果内部变化(图11),成为正负图形呢?课堂一下子变安静了,学生们有点不太理解从图形内部如何设计正负图形。于是教师再出示第三个“蝴蝶”作品(图12),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联想的思路。有的说“苹果小屋”,设计门窗在中间;有的说在中间设计“苹果树”(图13),有了苹果树才有了苹果;还有的说“苹果花”,将中间的苹果芯设计成花型,寓意着开花结果……

依旧是学生们熟悉的苹果图形,却与第一次练习时有了不同的方式。学生在思维固化时,通过图像识读,在脑海中演练了设计前的新联想,由先前的固定思维,走向了更多的创意思维,产生更多有变化的联想。

三、图像识读,提升联想思维的能力开拓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有针对性、连续性、互动性的图像识读,可激起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意会设计的要点,学会了模仿,达到“温故而知新”,而且能将自己的已知领域进行融会贯通,打开设计的新思维,新的联想也随之而迸发。再进行创新设计,设计的作品也有很大提升。

1、模仿联想,举一反三

模仿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本节课里,通过图像识读环节,学生对图像之间关联性的分析,进而对生成正负图形的素材进行联想的模仿,对于联想的内容举一反三,为最终生成设计作品进行素材的积累。

通过八个有联系性的图形(图14),请学生思考如何组合形成合适的正负图形(图15)。学生从图形意义的相关性、图形形状本身适合性等角度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正负图形的两个图形要在形状和意义上搭配合适。由此以“鱼”为例,请学生试着展开联想,如何设计正负图形。学生从鱼联想到猫,举例猫的嘴巴可以和鱼的造型结合(图16),猫身上的花纹可以变成鱼骨头的造型(图17),猫额头的斑纹可以是鱼骨头的造型等。

熟悉了一种联想的方式,学生就能运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模仿这种联想方式,按图索骥,依照同样的思维模式,生成自己独有的联想内容。

2、自由联想,融会贯通

在学生对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拥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设计灵感,是最终完成设计作品的关键。这来源于前期对于图像经验的积累,再结合自己的已有的图像认知,才能展开自由联想。

如何设计一个有趣又巧妙的正负图形,对于学生来说好像突然没有了方向。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作品环节,课堂里提供了一些四字成语的正负图形(图18)。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创作的联想可能性,为他们展开自由的联想提供了一个范围。依据前面教学环节的所学、所练、所看、所想,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就能融会贯通,形成丰富多彩的作品(图19)。

最终的创造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获得新知。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们又一次识读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图像,介绍交流自己的联想经过,创意思维,形成很好的设计总结,也为自己积累设计经验添砖加瓦。

3、对比联想,触类旁通

图像识读中,对比识读图像,有助于发展视觉思维,从差异中提取联想点,从差异中发掘联想的多维度。

在学生们进行正负图形的作品设计展示后,课堂呈现两位正负图形设计大师们的作品和见解(图20)。通过与自己的作品观察比较后,提升了学生在正负图形领域的鉴赏和理解,从根本上了解正负图形也可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为学科的触类旁通打开了新的大门。在设计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特性,打开联想范围的广度,开拓联想的领域,图形设计的联想并不局限于图形本身。

学生借助图像识读,打开了思维的眼界,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联想。给予学生联想的广度,帮助学生建立设计思维,最终建立设计意识,提升审美情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3]穆昌秀.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8).

[4]金焱儒.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图像识读与思考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8(10).

[5]杨健.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新思考与教学策略的选择[J].中国教师,2015(24).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联想
浅谈学生数学联想能力的培养
给想象插上翅膀
紧拉慢唱,短文长教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把握实质,让语用训练生成别样精彩
“读想合一”的古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研究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阅读理解中的推测与联想
妙趣横生,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