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2020-07-18马颖

声屏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

马颖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新媒体技术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信息发布、传播及共享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网络舆情负面问题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高校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工作,强化自身舆情综合治理能力,组建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网络信息管理水平,从而充分保障教育建设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 高校 网络舆情引导

融媒体即为将不同类型的媒介载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等类型不同且存在优势互补的媒介,实现内容、资源等方面的高度融合,以完成“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式。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技术展开互动交流、分享传递网络信息,传统单向形式的传播流程逐渐消失,信息反馈途径被有效拓展。不同类型、内容、性质的声音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媒体环境中,舆论表现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网络舆情正确引导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面对各种突发舆论危机事件,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人员要及时采取防范控制措施,避免舆论突发事件给广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走上正确、可控的发展轨道。

融媒体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特征

传播内容情绪化、随意化。在融媒体时代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舆论事件信息的发布传递,常见的信息内容包括视频、图片及文字等。出于自身媒介素养形成的不完善和不确定性,多数大学生只是单凭自身主观意愿进行意见的发表,特别是当网络平台出现关系到自身利益的网络舆论事件时,就会出现群体性讨论交流。在情感和立场先行、“价值先于事实并引导事实”的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的理性思考更多地受到情绪的支配和感染,相比事件的真相,其更愿意去听、去看自己想听和想看的“事实”,虚假新闻、舆论反转成为常态,网络舆论事件也随之发酵,大大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难度。

传播者参与度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是学生,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喜欢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往往会进行激烈的讨论交流,具有非常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媒介融合趋势下,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产生的传播效果要远大于单一功能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和立体,信息的呈现也更加多元[1]。大学生借助媒体平台可随时参与到校园文化、热点话题及学校建设管理等内容的讨论中,完全打破了由高校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传统传播模式,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

传播影响范围广。舆论突发事件经过数次传播后更容易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受众中产生影响。高校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会随着微博、微信、论坛及贴吧等平台进行大范围传播,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媒体平台接触到各种舆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转发。大学生在发表观点和看法的同时,实质上也以某种方式引导着舆论,使言论产生更大的效能,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传播范围的持续扩大。高校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突发事件,舆论信息的传播范围、传播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传统媒体。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舆论信息进行妥善处理,并公布最终的处理结果,就会形成负面网络舆论,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关注。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舆情引导处理方式较为落后。融媒体时代,面对网络舆情传播效率快、范围广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所采用的引导处理方式较为被动落后,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社会关注,简单安排一个新闻发言人对社会关注对象进行阐述表达,发表最终的舆情处理结果[2]。然而,當前高校无法全面拥有话语权,难以全面控制校园内的舆论发展趋势。舆论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不同形式与阶层的传播后,可能出现难以预估的情况,导致高校舆论引导把控难度增加。例如,2018年发生的“浙大学生干部怼赞助商”网络舆论事件,该事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大量网络用户的关注热议,在这些关注议论者中,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焦点则指向了浙江大学与当事大学生。随后,浙江大学针对该事件只是由新闻办公室进行了简单回应,事件处理结果为“该学生只是一名社团普通学生,已向学校赞助商道歉”。除了这一简单回应,浙江大学并没有利用其他渠道进行调查处理结果公布,也没有给出能够让事件关注者信服的处理意见,最终引发了次生舆情,部分网友开始质疑校方的解释,将浙江大学又一次推向舆论的顶峰。

舆情应对处理时效性偏低。高校网络舆论信息在网络平台发布后,会以网络用户发帖、评论等形式集合而成,移动端、PC端的双端口传播和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多平台传播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然而,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事件来看,高校不仅应对处理方式较为被动,舆情应对处理的最佳时机也经常被错过,时效性大打折扣。例如,2017年某高校一位博士生不明原因投河自尽,家人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相关言论称其自杀身亡事件与导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事件迅速在微博上引起了广大用户的热议,并被网友转发至其他平台。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该高校就这一事件展开深入调查,但处理结果却花费了两个多星期才向社会公布,并且再一次引发网民的质疑和批评。

舆情引导专业性不足。在当前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很多高校都存在舆情应对处理工作意识较为薄弱、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舆情预警和应对制度不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较为缺乏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向专业性方向的发展[3]。当高校发生网络舆论事件时,往往都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很难得出让社会信服的结论,在舆情引导工作中暴露出一定的不足。比如,某地方高校强制要求在校学生按照学校的固定格式修改自己的微博昵称,并关注本校团委官方微博账号,以此统计不同学生是否有效完成了工作人员布置的微博转发、评论点赞任务,并根据学生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当该事件在网络曝光后,记者打电话到校方求证,却只得到“正在展开调查处理”的简单回应。面对网络舆情,校方没有专门负责舆情引导和应对处理的有关机构,更缺乏相关预案,最终导致舆情快速发酵。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优化改进措施

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处理工作方式。融媒体时代,高校需打破传统舆情引导处理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价值作用,结合自身资源情况和发展条件,科学构建完善的多媒体、多功能信息发布平台,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综合管理。官方网站作为高校信息发布传递的核心渠道,一旦发生突发网络舆论事件,高校可第一时间通过该平台公布相关信息,并借助管理系统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官方网站信息,以避免师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不实信息,不给网络谣言以生存的环境。对官方网站的管理,高校需有效组建专业完善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需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解读和研判能力,加强对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全面提高官方网站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为了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高校还应重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展开与师生及网民之间的舆论对话交流,及时根据反馈评价,发布相关调查处理信息,并公布信息真实来源渠道[4]。对此,高校可借助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及移动客户端,形成完善的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矩阵,拓展舆情引导处理信息的传播范围,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出“两微一端”的传播作用,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正能量信息,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将广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舆情方向上来。

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工作时效性。融媒体时代,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工作上要认真做到快速反应、及时介入,避免错过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的最佳时机。当高校发生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后,该事件容易在网络平台形成一个小舆论场,为了防止舆论负面影响力的持续扩大,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人员要及时介入该舆论事件,将事态控制在可掌握的范围内,针对大多数网民的一致反馈评价意见,给出及时的官方回复,有利于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时效性[5]。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人员要高度重视“首发效应”,在发生有关本校网络舆论事件后一定要在各种谣言出现前,综合运用不同媒介渠道进行主流发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走向,走进社会公众视野,而不是一味逃避。在网络舆情引导应对工作上,高校要加强对优秀意见领袖学生的培养,对这些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促使其能够在发生网络舆论事件后根据自己的正确理解和判断,积极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声,帮助学校科学主导网络舆情意见气候,有效形成优势意见。

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处理工作专业性。融媒体时代,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高校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性,通过机制建设,充分做好网络信息监管治理工作。现代大学生本身具备良好的维权意识,比较注重自身利益的维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学生往往会第一时间在网络平台关注到最新信息,并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对此,高校要完善各项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健全网络舆情预警管理机制。例如,高校可通过创新运用大数据平台和舆情分析报告,完成对本校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跟踪及预报,帮助管理人员把握舆论风险,及时了解并掌握本校的相关舆情信息。同时,高校要科学汇总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热门话题,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日常信息搜索行为和言论发表,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舆情引导工作,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6]。与此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员还需主动收集广大师生对于校方工作的相关建议,及时根据师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避免出现师生与学校的矛盾激化现象。此外,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加强对各校网络舆情的预警监督,从源头上降低网络舆情的发生概率,牢牢掌握舆情引导处理工作的主动权。

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发展大环境下,高校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大力构建具备本校特色的信息传播互动平台。同时,高校要主动组建高能力、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人才队伍,强化专业培训工作,促使其能够借助媒体融合平台开展舆论信息搜集整理和监督管理,并结合师生在各个媒体平台的日常动态行为特点,做好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工作,占领主流舆论宣传阵地,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推动高校教育建设稳定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燕道成,陈思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特点、挑战与策略》,《传媒观察》,2020(3)。

2.毛宇锋:《“沉默的螺旋”理论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中国成人教育》,2018(9)。

3.韩燕飞:《融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9(8)。

4.李漠叶,金书童,阳 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舆情治理研究》,《新闻研究》,2018(6)。

5.赵文永:《高校公共危机网络輿情的应对与引导探讨》,《理论导刊》,2017(1)。

6.胡静静:《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学刊》,2016(5)。

猜你喜欢

融媒体高校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