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地域文化视野下京派电视剧的艺术风格

2020-07-18温建文

声屏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京派北京文化

温建文

摘要:在京派电视剧中,作品通过北京地域文化讲述北京故事,展现北京的市井民俗,揭示北京人的性格思维。京派电视剧中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市井民俗的多方展示及方言、戲曲、曲艺的成功运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文章列举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京派电视剧作品,试图从独特的人文景观、京韵文化、家国情怀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京派电视剧作品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北京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同时也是对北京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 京派电视剧 人文景观 京韵文化 家国情怀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积淀,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内,形成了区别于周边或其他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方言土语、饮食习惯及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等。”京派电视剧是指根植于北京这片独特的土壤,取材于北京、拍摄于北京,用北京的方言讲述北京人在北京城的故事,反映北京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形成了以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电视剧流派。

北京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它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京派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一方面依托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承担着将文化的温度辐射全国的功能,使其他地方的受众都对北京产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皇城根下、四九城里、胡同大院发生的人和事,每个个体的发展都同社会变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每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动注脚都有独具匠心的可看性。最后,作品中利用视听语言的架构,故事设定的剧情台词、文化景观、人物塑造、装扮物品、戏曲音乐、地理建筑等方面均有着积淀深厚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细数作品创作的30多年里,从京派电视剧的开山之作《四世同堂》到作为国产电视剧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渴望》;从开创了“宅门戏”先河至今无法超越的《大宅门》,再到近几年陆续播出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北平无战事》《芝麻胡同》《新世界》等。多年来,京派电视剧无论讲述胡同里市井平民的恩怨纠结、皇城根下大族世家的兴衰变迁,还是反映四合院里的家国情怀、四九城里的民族精神,都摆脱不了北京这座有着历史特殊意义城市的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都浓墨重彩地折射出了作品浓郁的京味、京腔、京韵。可以说,京派电视剧作品正是在这种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而又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滋养下,才体现出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

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显著性、特殊性、标志性的地域。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人来说,“故宫”“王府”“城门楼子”“胡同”“四合院”“大栅栏”“珠市口”“琉璃厂”“什刹海”等不仅仅是一堆建筑或者地理名称,更是一段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这些客观的地理建筑名词被人为主观赋予了强烈的地域色彩,成了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皇族”居住的紫禁城、“贵族”居住的大宅门、“平民”居住的四合院,这一个个独特建筑风貌所蕴藏着的历史沧桑,为电视剧作品真实化、艺术化的视听语言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客观依据,由此也赋予了京派电视剧作品有别于任何其他电视剧作品迥然不同的艺术特点。

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中,镜头中朱墙金顶的紫禁城那威严肃穆、高大庄重的视觉画面展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也暗含着一代代统治阶层王朝的兴衰沉浮;在电视剧《金粉世家》《大宅门》《京华烟云》《最后的王爷》中,侯门王府的深宅大院配合京味儿十足的北京方言,讲述了一个个名门望族的兴起跌落及家族成员的爱恨情仇;电视剧《钟鼓楼》《正阳门下》《前门楼子九丈九》《琉璃厂传奇》则直接借用老北京地理建筑的名字进行命名,加之巧妙的京韵配乐,讲述了北京市井平民街头巷尾、左邻右舍的情感纠葛与喜怒哀乐,展现了地道的北京人在世事变化中的做派。此外,还有《风车》《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正阳门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分别从不同层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北京城的时代变迁,这些都是京城市井生活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呈现。

独特的京韵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近千年的建都史其实也是一部各民族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汇集交融史。长期以来,历史沉淀的地域文化孕育滋生出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民俗习惯、风土人情,这些独一无二的市井民俗构成了京派电视剧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老北京天桥一带向来是京城文人雅士、商贾骚客游玩赏观的地方,也是许多民间艺人摆摊卖艺的发祥地。电视剧《天桥梦》《啼笑姻缘》《北京人》《金粉世家》《龙须沟》等,都或浓或淡地在剧中铺陈了天桥这一老北京特殊的娱乐场所。老北京人喜欢泡茶馆的习惯由来已久,在《茶馆》《五月槐花香》《玉碎》《天下第一楼》等电视剧中,很多政治观点、宫廷秘史、逸闻趣事无不从茶馆扩散出去。在电视剧《芝麻胡同》中,抖空竹、顶缸、吞宝剑、拉洋片、双簧等,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北京传统技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刚刚热播的电视剧《新世界》里,展现了京剧、昆曲、京西太平鼓等“非遗”技艺,体现出北京城特有的风土人情,仅在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中,耍猴、说书、剃头、看京剧等就将老北京的烟火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电视剧《四世同堂》的配乐中,悲壮有力的京韵大鼓强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氛围;《大宅门》中,以京剧高胡的演奏为配乐主线,演绎了一个爱恨情仇、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五月槐花香》中,音乐主题曲以大鼓、琴书、昆曲为配乐素材,以浓烈的京味传达着人生的苍凉与世事的变迁。纵观在“京派”电视剧作品中,创作者不遗余力地呈现独特的市井民俗、风土人情,是作品中剧情设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精心构思与巧妙安排,从规矩礼仪到庙会集市,从豆汁、冰糖葫芦、驴打滚等小吃到全聚德、六必居、稻香村等京城老字号,从大鼓、琴书到京戏,从戏子、车夫、青楼女子到长衫、马褂、旗袍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使作品实实在在地散发出了京城特有的浓郁的京韵文化。

独特的家国情怀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诠释了华夏5000年炎黄子孙的精神品质。身处皇城古都的北京人,感受着历史更迭的沧桑巨变,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性的耳濡目染,赋予了他们追求独立自由、侠肝义胆、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这种生在皇城根下、长在四合院里且注重个人修身、饱含家族亲情、心怀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在京派电视剧作品的人物塑造中体现了无独有偶的艺术特质。

电视剧《茶馆》选取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阶段鲜活的底层小人物的市井情怀与民族气节的荡气回肠;《渴望》中的刘慧芳,其身上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双城生活》则表现出老北京人那种倍儿要面子又一团和气的平民情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豪气、乐观、洒脱;《大宅门》中的白景琦,一辈子都是顶天立地的“纯爷们儿”;《玉碎》中的赵如圭,宁可摔碎玉器也不肯与日本人同流合污;《芝麻胡同》中的严振声,坚持用好豆子制酱,诚信至上的“京商文化”内涵跃然屏幕;《情满四合院》中的傻柱、许大茂、秦淮茹,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形象生动,就连四合院里的老太太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大清药王》中的同仁堂,向清政府免费提供药品,支持甲午战争;《北平无战事》表现了一批爱国、爱党的共产党员在北平即将解放前夕,面對黑暗、腐朽的民国政府,对民主、自由、独立的向往和追求;而在与北平和平解放相同历史题材且刚刚热播的电视剧《新世界》中,京师监狱长金海对白道、黑道都要讲个“理”字,频繁使用“局气”“豪横”“丫的”等这些最具北京特色的语气词,真实地刻画了胡同里平民百姓出身的结拜大哥的处事态度,他的结义兄弟白纸坊警署徐天面对破坏和谈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参议沈世昌的威逼利诱、步步追杀,将那种不屈不挠、孤军奋战的战士斗志和热爱生活、向往和平、追求正义的侠骨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京派电视剧作品在题材选取、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画面拍摄、配乐的运用及整体视听语言的架构,无不从宏观到微观全景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呈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在国产电视剧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近些年来,国产电视剧产量多如牛毛,好多作品千篇一面,新颖且独特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少之又少。因此,面对电视剧受众的百般挑剔,电视剧创作空间的维度变窄,而电视剧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创作者如何在克服刻板化、模式化的题材下,利用时下的创作理念与制作手段对国产电视剧有全新的艺术架构与艺术表达,成为此类作品创作的一大难题。而以赵宝刚导演2006年创作的电视剧《奋斗》及之后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欢乐颂》《向阳而生》《我在北京等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京派电视剧作品的问世,不仅着眼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而且在题材类型与立意创新的文化传承性上另辟蹊径,做到了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文化时空中更好地发扬了京派电视剧的艺术风格。(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鑫:《试论电视剧的地域特色》,《现代传播》,1991(2)。

2.赵晖:《“京派”电视剧文化的现代传承——论40年来“京派”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中国电视》,2019(12)。

3.于瀛:《浅析地域特色对于京派电视剧的影响》,《东南传播》,2013(7)。

猜你喜欢

京派北京文化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